寻找萨特和波伏娃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寻找萨特和波伏娃

欣欣向蓉


    法国有句谚语:“在塞纳河边,叫人换一家咖啡馆比劝人皈依一种宗教还要难。”圣日尔曼大道上的花神咖啡馆,据说因萨特和波伏娃常光临而出名,而且至今还保留着这对哲学情侣靠窗的座位。我崇拜波伏娃,得去看看。

    沿着左岸咖啡馆前行,不经意来到巴黎索邦大学门前,而巴黎大学便是它的前生。好奇地问女儿小竹子:法国好不好?回答肯定。再问:长大了可愿意到索邦大学学习?回答同样肯定。于是她立即转身登上索邦大学门前的台阶双手合十开始祈祷。微风吹着小女儿的头发和粉色小裙,样子可爱、稚嫩。我在心里默默为她祝福。

    左岸的咖啡馆早已被界定为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忙碌的侍者,修长的手指托着镂花的银盘,两杯咖啡,干练且优雅地穿梭在座位间,白色的围裙上有咖啡淡淡的印渍。这样子的左岸,在法国,经历了二百年,咖啡馆也承传了好几代,左岸的咖啡馆便代表一种深沉自内心的人文气质。左岸因此意味着抛弃过去的宫廷浮华,意味着艺术丰沛的人文思潮、意味着文学艺术、意味着一群可爱的人。

    走在左岸,空气中仿佛弥留着萨特和波夫瓦、毕加索、雪莱、海明威等文学家、艺术家的气息。出国之前,慌忙中忘记带上萨特和波付娃常去的花神、双偶咖啡馆的地址,只能一家挨着一家找寻。后来,我们发现与其漫无目的寻找,还不如随便在一家咖啡馆坐下来,要一杯咖啡,阅读行人,享受珍贵的片刻?

    法国人喜欢密集地坐着喝咖啡,不怕人体场排斥。在成都,这种密度,就太拥挤了,他们偏能拥而不挤。这里无声浪掀桌,都是轻声闲谈,稠密变得不再讨厌,反而能获得氛围。法国人善于离群索居,也善于聚首。当他们需要谈论、需要氛围的时候,他们就会来这里,颇具沙龙遗风。文雅于热闹,热闹于文雅。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落座。这里的圆背竹椅和成都的茶馆好生相似,普通小圆桌也很平民化。天光已经变暗,店堂深处亮起了橙黄的灯。我们选定店外一桌,以便浏览,享受文宗之趣。文宗鹤去,文气犹在。我们举杯相碰,算是收获了一点文化愿景。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那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而此刻,停足于左岸便是最好的选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