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2):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从小老婆说起(之四)

人口论:从小老婆说起(之四)

朱雨心

男女关系,“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人口论(之二):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自然界中的物种(主要指哺乳类)的男性,包括人类的男性,通常,除了轻松、快乐的播种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负担。而女性却有怀孕、哺育等等的额外负担。理论上讲,似乎应该女性生长的比男性更强壮才合理,才更有利于后代的存活,从而更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

然而,自然界中,女性不仅没有生长的与男性一样强壮,反而是女性生长的比男性更低劣。女性在体力上比男性更低劣,这应该是个没有争议的事实。实际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这其实也是个明显的事实。训练动物(例如马戏),通常是男性学的快,做的好。有些技能,女性是学不会的。而反过来的现象:即,女性学的会,而男性的学不会,是不存在的。

男优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人类从自然界中来,当然也是:男优女劣。这,仿佛是有意要女性经受更严酷的生存竞争的考验。然而,不论是什么具体的机制造成男优女劣,男优女劣是出于物种维持生存竞争力的需要。生存竞争造就了男优女劣。

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是通过内部的与外部的两个过程来维持的。内部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男女关系。外部的过程包括:取食、对抗天敌、对抗自然(如寒冬)、以及对抗疾病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一般而言,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或者相对较弱的个体,以及其它种种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生存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个体,会优先被淘汰掉。雌性一般不受内部过程的淘汰,不论优劣都参与繁殖,但是,却要经受那些外部过程的,相对而言比雄性更严格的淘汰。怀了孕的母羊,在逃避狼对羊群的追捕时,实际上需要付出比公羊更多的努力。怀了孕的母猴,在采果子时,实际上需要付出比公猴更多的努力。所以,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饿死。即使没有怀孕,因为雌性比雄性体弱,愚笨,也仍然比雄性更容易丧命。也许可以认为:这是弥补女性内部生存竞争考验的缺失。这样看,自然似乎是公平的。

其实,自然现象与我们的审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公平,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审美;自然产生的,只是物种的生存竞争力。人类的审美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然现象演绎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但是,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人类文明已经能够产生种种与自然现象、自规律然相脱离的审美。正因为这样,人类有可能在自己的某些审美的影响下,向着脱离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向演化,最终走向毁灭。

就外部的生存竞争的过程而言,与男性一样强壮、聪明,甚至比男性更强壮、更聪明的女性,只会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不会不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而比与男性更弱、更笨的女性,只会不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不会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所以,可以推论:男优女劣,不是物种外部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因而必定是物种内部的生存竞争造成的。男优女劣,为的就是确保一夫多妻的实施,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女性与最优秀的男性交配。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二讲“进化论”中已经叙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鸟类有许多是一夫一妻的。这也许与孵卵有关。孵卵需要连续不断的几十天,而飞鸟身上的脂肪特别少,多了就飞不起来了,不能几十天不吃东西,或是需要雄鸟采食来喂雌鸟,或是雄鸟、雌鸟轮流孵卵,老婆多了,雄鸟忙不过来,不得不一夫一妻。从这一点上讲,一般而言,哺乳类的生存竞争力应该优于卵生类。卵生的恐龙类灭绝后,哺乳类的兴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但是,鸡似乎是一夫多妻,母鸡身上大概脂肪很多,能熬几十天不吃不喝,不需要公鸡帮忙。

那么,恐龙是一夫一妻呢,还是一夫多妻呢?也许可以这样推测:如果恐龙是冷血动物,那么,恐龙不需要孵蛋,比较有条件搞一夫多妻。如果恐龙是热血动物,那么,恐龙多半需要孵蛋,一夫多妻可能就搞不起来。当然,恐龙是我们对远古动物的总称,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动物,很可能其中有冷血的,也有热血的。现代的卵生动物,就是既有冷血的,也有热血的。

恐龙不是好的称呼。西洋人的“獗艮”( dragon )的形象与典型的恐龙的形象是很接近的,但是西洋人的獗艮( dragon )与中国人的龙,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相似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龙不应该翻译成 dragon ; dragon 也不应该翻译成龙。龙应该翻译成 long ; dragon 可以翻译成“獗艮”。如果非要把 dragon 与龙扯在一起,那么,或许可以把 dragon 翻译成“西洋龙”; 类似的,把龙翻译成 Chinese dragon 。如果不把“獗艮”( dragon )与龙硬扯在一起,那么,那些远古动物就与龙没有任何关系,不妨就简单地称:古兽。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男优女劣的现象说明:内部的争雌过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实施,对维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产生的对物种繁殖过程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坏处,以至于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竞争力为代价,以使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最大化。这是自然现象。你的审美与自然现象不一致,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要求自然现象符合你的审美。

人类的男优女劣的现象说明:在人类的进化中,内部的争雌过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仅仅靠与男女关系不相干的过程,人类无法从原始物种,进化成人类。

有一个说法:劳动创造了人。然而,劳动不能改变一个人的 DNA 。一个人的遗传是天生的,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遗传变的更聪明,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的后代变的更聪明。暂且不论这里的所谓劳动的确切含义。按前面得出的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倘若劳动的猴子,因为劳动而有了优先的交配机会,那么,劳动才有可能创造了人。然而,难以想象:还是猴子的时候,劳动是怎样与男女的交配机会挂钩的,以至于因为劳动而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

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因为劳动而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这倒是不难想象。一个男人,因为喜欢劳动,或善于劳动,而积累了更多的物质或财富,能够吸引或供养更多的女人,因此能够娶到优秀的女人做老婆,以及能够娶更多的女人做老婆,从而养育更多的后代。所以,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劳动创造了人到是有可能的。但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时间不长,那时的人类,已经是相当的智慧了,与现代的人,应该没有什么大区别。人类肯定不是私有制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尽管私有制的劳动有使人更快速进化的可能。

劳动倘若与男女关系不相干,劳动倘若不能导致优先的交配机会,那么劳动就不可能创造人。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逻辑是错误的。恩格斯的论述,充其量只是说明: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类的劳动需要远远超出一般的动物的本能的技能,因此需要远远强大的大脑的功能。这样的说法,基本上是不错的。但是,不足以由此推导出:劳动创造了人。如果说:人创造了劳动,那还差不多。

恩格斯的论述,在逻辑上有重大的缺陷。这可能不是因为恩格斯的智力与知识的不足,而更可能是因为被“民主崇拜”遮住了双眼(关于“民主崇拜”,详见《共产党的崇拜》,《一代人的追求》,《论曹刿论战》,《也谈文学和出汗》等文)。

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仅仅是: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所谓“劳动”,应该更准确地说是:使用工具。当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设计、制造工具。人类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设计、制造工具。这些,需要发达的大脑。那么,如何从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这一事实推导出:使用工具创造了人呢?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是:原始人类在争雌的过程中,使用了工具 (实际上应该叫:武器),从而使善于设计、制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风,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只有这样,智力被运用到争雌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是: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准确地说法应该是:使用工具创造了人。

羊的争雌,是头部的简单顶撞,身体高大、健壮的公羊占上风。这样的争雌,可能会导致羊的体型越来越高大,脑壳越来越硬,一百万年也不会让大脑更发达起来。只要羊的争雌方式不变,它永远都只能是羊。有发情期的动物,交配的时期很短,大概这样的简单争斗,就足以把劣等男性排斥在繁殖之外。而没有发情期的原始人类,要常年累月地防止劣等男性参与繁殖,简单体力争斗恐怕不够,这很可能给智力的运用提供了空间,从而促使人类向智慧的方向进化。

不论具体是什么因素创造了人,有一点可以肯定:智力在人类的争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的争雌的过程向着智力,而不单单是体力的方向倾斜,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大脑的发达,而不是导致人类的身体的高大。智力或许是通过工具进入争雌的过程,或者是通过其它的机制进入争雌的过程。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一般还是具体的角度讲,准确说法都应该是: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朱雨心 2009 年 12 月 30 日。 (未完待续:第四讲:人口论 - 之三,之四……,第五讲:相对论,第六讲:社会契约论,第七讲:理想国)

朱雨心的新浪 BLOG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请评论,请宣传,请张贴(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