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 大话 水煮及流行段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戏说 大话 水煮及流行段子

一段时间以来,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戏说、大话、水煮的文学现象和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流行段子,北京人称之为调侃,天津人称之为摆乎,上海人称之为捣浆糊,东北人称之为忽悠,还有人称之为搞笑、黑色幽默。

我想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不外乎这两种原因:

一是碍于大气候、大氛围,不能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观点,而采用含蓄的、隐讳的、机智的、幽默的、婉转的、迂回的、“借喻”的,“影射”的表达方式。

二是这种文体不是“绷着”脸说话,而是轻松地活泼地笑着说话,更能被人接受、理解,更易于流传和扩散,具有更广泛持久的影响。

我们的文人们很“鬼”,从秦皇汉武到于今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看清了说实话历来为尊者讳,屈子被放逐、司马迁遭宫刑,孙子被膑脚,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被砍了脑袋,都是因为说了实话。即使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时代,说实话也不为尊者喜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彭大将军。庐山会议上万言书,“我为民众鼓与呼”,这一上一呼不要紧,下了庐山就去了挂甲屯。看看这挂甲屯的名字,就是一边儿呆着,歇菜吧。

所以人们学乖了,说假话、官话、套话、车轱辘话、谎话、奉承话、马屁话,便流行于官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最漂亮最有效的要数林彪。说实话确实办不了大事,说假话才能飞黄腾达。现行于官场上的作秀、唱赞歌、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以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种种潜规则,实际上是林氏的故伎重演,只是变本加厉而已。

那么不说实话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呢?也不是。

曹操的谋士杨修说话含蓄,一句“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便秀其聪明,给了曹操一个体面的台阶。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被不能容人的曹操砍了脑袋。

吴晗也很聪明,文革前历史学界秉旗执旌的人物,鼓捣出了《海瑞上疏》、《海瑞背纤》、《海瑞罢官》等历史故事和历史剧,结果成了为彭大将军翻案,更成了文革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所以翻阅当今的文学刊物或者点击文学网站,几乎看不到痛痛快快说真话的作品,偶尔出现一些有亮点的话,也是点到为止。

不能说真话,于是屏幕上满是情折腾,爱情这尤物尽管折腾,翻来覆去怎么折腾都可以。要不就是快乐大本营、欢乐今宵、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娱乐群众,保险系数最大。

当然有胆儿大的,把很多历史故事搬上了舞台,拿古人、死人说事。不过细心的观众还是看出那些编导们实际上是打擦边球。要不怎么叫戏说、大话、水煮?

有人说调侃是一种艺术,我赞同,但是必须会艺术地调侃。堆砌一些词汇,说一些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的话,并没有什么内容,更没有什么说服力。这好比饺子和馄饨,艺术的调侃就像饺子,不显山露水,里面全是肉,反之像馄饨,看上去花里胡哨的满满一碗,却是半碗汤水。可惜迄今为止,尚未看到艺术调侃的高手。

看不到也罢,那就看看戏说、大话、水煮,虽然半碗汤水,但毕竟还有半碗内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