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之七十七: 苏联入侵阿富汗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苏联入侵阿富汗:帝国的最后一次扩张


一。帝国扩张

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为了实现其南下印度洋的目的,一直在设法对阿富汗进行渗透和控制。

早在1775年即彼得大帝死后50年,莫斯科曾公布了一份彼得大帝的遗嘱。他在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位,都应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的印度,因为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都将主宰世界。”。他设想俄国南下的三条路线中,以经过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

1826~1828年,沙皇俄国打败伊朗军队,控制了波斯王国,进而吞并亚美尼亚,直接威逼阿富汗。1837年11月,沙皇俄国唆使伊朗军队进攻占领了赫拉特,后由于英国以战争相威胁,沙俄不得不迫使伊朗从赫拉特撤军。

1885年3 月,沙皇俄国作为南下的第一步,出兵占领了阿富汗西部的潘杰德绿洲,并公开宣布将其并入俄罗斯版图。沙俄原计划进一步向阿富汗纵深进攻,但由于惹怒了英国,不得不放弃计划,于同年9 月同英国签署《圣彼得堡议定书》,划定沙俄同阿富汗的边界。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同美国加强了对阿富汗的争夺。美国要阿富汗像巴基斯坦、伊朗等邻国一样与美国签订共同安全条约,并为此向阿施加压力,声称如果阿不加入该条约,美国不仅将拒绝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而且阿富汗经由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进出口贸易也将受到影响。苏联为了防止阿富汗落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对阿富汗的官方援助始终有增无减。在1955~1965年的10年间,苏联共向阿富汗提供了5 亿美元的援助。而在1966─1977年的12年间,这种援助则猛增到7 .5 亿美元。在此期间内,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却逐年减少,自1965~1977年只向阿提供了1 .5 亿美元。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除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紧对阿富汗进行控制外,已开始为通过阿富汗南下做准备,先后帮助阿开凿了通过兴都库什山脉的萨兰隧道,修建了从苏联边境通往赫拉特、坎大哈的全天候公路。美国为了把阿富汗变成进攻苏联的前哨基地,在向阿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的同时,帮助阿改进了从喀布尔、坎大哈到巴基斯坦的交通线,并为阿建立了空中交通网。经过10多年的争夺,结果苏联占了上风,阿富汗完全倒向苏联的怀抱。

自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这种扩张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1979年12月27日,苏联直接出兵阿富汗,把扩张运动推向了顶峰。

阿富汗在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趁机大举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5日15时,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揭开了苏阿战争的序幕。在这场持续9年1个月19天的战争中,先后参战的苏联军人共50万,其中13833人阵亡,49985人受伤,6669人残废,312人失踪,18人被押解到其它国家──这就是苏联帝国扩张后果。


二。阿富汗,多山之国多动荡

2-1。交通枢纽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交通要冲,位于亚洲中西部,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南接巴基斯坦,西临伊朗,东北端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接连。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历史上曾是欧亚两大洲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的着名 “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的新疆经阿富汗到达波斯和欧洲的。

阿富汗境内高山纵横,沙漠广阔。山地与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5,因此特殊的地理条件,古波斯语中的“阿富汗”,即“山上人”,一词便延续成这个国家的国名。首都喀布尔是阿富汗最大的城市,是阿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主要的交通枢纽。坎大哈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是阿南部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

2-2。物产丰富

阿富汗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天然气是阿富汗的重要矿藏之一,全国总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1967年由苏联开始帮助开采,除少量供销阿富汗外,其余全由一条专用管道输往苏联境内。

埃纳克铜矿位于从喀布尔省延伸到洛加省的铜矿带上,于1974年被首次发现,1979年,苏联地质学家曾勘测过,但未进行开发,该铜矿现已探明铜精矿总储量6.9亿吨,平均含铜1.65%,拥有铜当量金属资源量约1200万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铜矿之一。

2-3。多民族

阿富汗的民族结构十分复杂。大小民族有30多个,各民族由若干个部落组成,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和经济结构,许多部落还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长期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因此,民族、部落及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极大,甚至起支配作用。伊斯兰教在阿富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影响。直至达乌德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在阿富汗一直被奉为国教,宪法上有明文规定。在学校教育上,宗教课程是重要课程之一,报纸、电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控制。

2-4。连年征战和政变

1729年,波斯国王那第尔沙征服了阿富汗。1747年,那第尔沙被人刺死,其手下的一名阿富汗军官艾哈迈德汗趁机率4000名阿富汗骑兵起义,他以坎大哈为首都,建立了第一个阿富汗国家,称为“杜兰尼王朝”。1773年,艾哈迈德去世,其子帖木耳继承王位,帖木耳将首都迁至喀布尔。1793年,帖木耳之子查曼沙继位。

1800年,杜兰尼王朝的反对派将查曼沙赶下台,将查曼沙的弟弟舒加扶上王位。舒加即位后同赫拉特总督马茂德围绕权力问题展开激烈斗争。1809年,马茂德攻人喀布尔自立为王。1818年,马茂德被推翻后,阿富汗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等5个独立的君主国,进入了纷乱的内战时期。1835年,马茂德的大臣沙赫特汗之子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内战中获胜,并以喀布尔为基地,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阿富汗新君主。杜兰尼王朝就此结束。

正当多斯特穆罕默德准备重建阿富汗王国之时,英国开始了对阿富汗的侵略。1838年,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1839年8月英国占领喀布尔,赶走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扶持傀儡舒加上台。1840年9月,逃走的多斯特穆罕默德组织一支6000人的军队开始向喀布尔反攻,同时阿各地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英斗争。1841年11月,阿富汗起义部队攻占喀布尔。1842年11月,英国占领军全部撤回英属印度,阿富汗人民历时3年零8个月的第一次抗英战争以胜利而结束。

第一次抗英战争后,多斯特穆罕默德统一了阿富汗领土的大部分,但各地政权实际仍掌握在各部落头领手中。1863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去世,其子希尔阿里汗继位。1878年11月,英国军队第二次侵入阿富汗,希尔阿里汗带领军队逃出喀布尔北上,并要求俄国给予帮助,结果遭到拒绝。1879年,希尔阿里汗病死,其子亚库布汗继位。1879年9月,喀布尔爆发反对侵略者的大起义,全国各地的抵抗运动蓬勃发展。

1880年7月,由亚库布汗的弟弟阿尤布汗率领的部队向驻守在坎大哈的英军发起进攻,全歼英军1个团。在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抵抗下,英国侵略者不得不于1881年4月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5月,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双方自6月3日起实行停火,开始了长达2年多的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国在谈判协议上签字。协议中规定: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双方建立正常的外交、贸易关系。

阿富汗独立以后,选择了走君主立宪制道路。1929年2月,时任国王的阿曼努拉汗政权被推翻,哈比布拉上台执政。1929年10月,纳第尔汗推翻哈比布拉,登上阿富汗王位。

1933年11月8日,由于新旧王室之间的权力斗争,纳第尔汗遇刺身亡,其子穆罕默德查希尔继位。


三。阿明政变

1973年7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堂兄、前首相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不甘受苏联摆布的查希尔国王,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自任国家元首。但是,达乌德同样不甘心做莫斯科的顺民,对苏联表现出了离心倾向。1977年4月,在达乌德访苏期间,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出马,规劝他改变疏远苏联的政策。然而,出乎勃列日涅夫的意料,达乌德的回答是:“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总统”。正如达乌德的助手后来回忆的,此举等于“在自己的死刑状上签了字”。

4月27日,达乌德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苏联便策划一批阿富汗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坦克履带碾过总统府的台阶,鼾睡中的达乌德的身上被冲锋枪打得像个马蜂窝。政变成功后,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富汗建立了以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的亲苏政权───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上台后,极力奉行亲苏政策,并赢得了莫斯科的欢心。但是,塔拉基政权内部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他所属的“人民派”与以总理阿明为首的“旗帜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化。争斗的结果,便是这个国家5年之内发生的第三场政变。

1979年9月14日,苏联驻阿富汗大使普扎诺夫设计帮助塔拉基诱捕阿明未果,塔拉基反被阿明借机推翻,阿明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曾经显赫一时的塔拉基,竟然被阿明的手下用一只小枕头憋死。这就是所谓的“九月事件”。

四。苏联准备入侵

阿明9月份发动政变后,苏联就开始为入侵作精心的准备。

1979年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也颇为有利。这年年初,伊朗霍梅尼的宗教革命导致伊美关系急剧恶化。到11月,美伊之间的“人质事件”更使两国关系紧张到极点。美国派出航空母舰对伊朗进行军事威胁,伊朗则扬言,如果遭到进攻就杀死人质。美国在人质问题上已是焦头烂额,无力顾及阿富汗,西欧也是鞭长莫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区性大国也有这样那样的国内问题而无暇他顾。苏联抓住了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决心对阿富汗开刀。

在阿富汗的几千名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早已控制着阿军一些要 害部门和部队,对阿军情况比较熟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最后决心和入侵方案,是在派 出高级军事代表团多次对阿实地观察了解情况后,大约在11月26日正式确定。

11 月中旬,苏联借 口协助阿富汗军队冬训,向阿增派了1000多名军事顾问和专家,使阿军中的苏联顾 问增至4000人,并渗透到营一级。

11月底,驻守首都喀布尔的阿富汗 4个师,“奉命”被调 往外地,喀布尔早已防守空虚,完全被苏联军队所控制。

12 月初,苏联向阿富 汗空运了3个营的兵力,控制了阿富汗北面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12月8日,苏联的运 输机把中亚军区部队运到喀布尔,这些人是苏联中亚细亚地区的人, 外表与阿富汗人极为相似。

入侵决心定下后,苏军以保卫在阿基地和人员安全为名,开始向阿富汗调运先遣部队。 12月上旬,1500名配备有坦克、火炮的苏军人员被空运进阿富汗,尔后配置在萨兰山口,一 些工兵部队也进入阿境,修复赫拉特附近被破坏的路段、桥梁并恢复一些机场和军事设 施。同时以“军援”为名,通过公路向阿运进大批武器装备。

苏联入侵阿富汗前的20天,恰逢《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声称苏联将继续向阿明提供“全部无私的援助”。另外,还突出报道了阿明当选为“保卫革命”全国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得到阿富汗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此期间,苏联对西方接连发动引人注目的外交攻势和宣传攻势,大肆宣扬苏联从东德部分撤军,猛烈抨击北约决定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在阿富汗问题上,则攻击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对阿富汗进行“破坏”和“颠覆”,以制造入侵借口。就在入侵前的第四天,苏联《真理报》还特意辟谣,指责西方关于苏干涉阿内政的报道是不折不扣的“捏造”。苏联所有这些外交欺骗,都是为入侵阿富汗提供烟幕。


五。苏共政治局决定入侵,只有柯西金不签字

这场战争既没有给当时年迈的苏联领导人带来速胜的桂冠,也没有得到哪怕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赞扬,所以在阵亡将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运回国之前,苏联领导人对战争真相一直讳莫如深。苏联当局尽了一切努力,使这场战争的真相化为历史的云雾。

在苏联后期的激进民主时期,公开了许多绝密档案,于是人们才知道,出兵阿富汗的决定是苏共中央政治局最有权势的一帮人作出的,他们包括: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书记处二把手苏斯洛夫、克格勃头目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随后政治局委员全体拥护,只有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没有签字,接着中央全会认同。

5-1。“我决定,干掉他!”

“九月事件”加深了阿明对苏联的仇恨。阿明上台后,公开指责苏联插手帮助塔拉基策划阴谋,迫使苏联撤换了驻阿大使普扎诺夫。他还要求苏联撤回在阿富汗的3000名军事顾问、教官和技术人员,并拒绝了苏联向其发出的访苏邀请。苏联担心失去阿富汗这块苦心经营的阵地,决定出兵干预。

1979年10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勃列日涅夫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置阿明的问题。据会议的参加者后来回忆,勃列日涅夫清了清嗓子,低沉而威严地说:“我决定,干掉他!”

5-2。勃列日涅夫是从报上得知阿富汗九月政变的?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一名干部曾长期在阿富汗工作,目睹了查希尔国王1973年被推翻和达乌德政府上台。他的看法是,使前苏联损兵折将的这场战争尽管没有意义,但还是非打不可。当时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阿富汗部族争斗不断,曾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问题:是走向文明,还是成为宗教极端主义的堡垒,这种势力当时已渗透到前苏联中亚的几个共和国。阿富汗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抗的场所,苏联支持的是阿富汗那些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势力,而美国情报机关支持的是以希克马蒂亚尔和拉巴尼为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在邻国建立了一系列培训“圣战者”的基地。

当时的阿富汗全国有4万座清真寺和30万毛拉(伊斯兰教主持宗教礼仪的人员),国家实际是由毛拉们统治的。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成立,但该党很快分裂为塔拉基派和卡尔迈勒派。1978年4月7日发生军事政变,达乌德被打死,国家由塔拉基、卡尔迈勒和阿明领导。

阿富汗政变是谁策划的?美国说,这是“克里姆林宫之手”。苏联随即反驳:勃列日涅夫是从报上得知阿富汗九月政变的。

5-3。美国情报机关动手,苏联比美国早了两小时

有一种流传的说法:美国为报越南战争失败之仇,把前苏联拖入了阿富汗战争。但事实却是,美国自己差点卷入一场新的冒险。

在美国支持的伊朗政权被推翻、巴列维国王流亡国外后,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把美国人悉数赶出伊朗。伊拉克早在两伊战争期间就与美国为敌。美国失去了在波斯湾地区的影响。于是,美国人把目光转向阿富汗这一有重要战略意义地区的关键点。但阿富汗显然会投入前苏联怀抱,所以,美国情报机关动手了。

当时阿富汗政府硬按前苏联方式搞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结果反对派地位加强,逃往邻国的难民越来越多。武装匪徒则从邻国侵入阿富汗,内战爆发,其高潮是1979年3月15日在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发生的反政府叛乱。阿富汗政府只好请前苏联出兵。苏共中央政治局于1979年3月17至19日讨论了阿富汗政府的出兵请求,结论是: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技术和经济援助,但不出兵。但是,此后数月内阿富汗领导20次请求前苏联出兵。

到1979年9月,阿富汗总理阿明利用西方特工部门的支持,控制了阿富汗。在他的指使下,塔拉基被杀,超过5万名亲苏政治家和军人遇害。前苏联面临抉择:要么丢掉阿富汗,要么军事干涉。这时,阿富汗反对派已拥有4万兵力,并控制了全国92%的领土,美国在波斯湾和迭戈加西亚岛增加海空和快速反应兵力部署。

当年12月克格勃截获的美国情报机关通话显示,美军空降兵准备在阿富汗登陆,以配合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夺取喀布尔。可以说,前苏联动手比美国早了两小时。

5-4。“轮不到您教训政治局”

1979年12月8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核心会议,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出动规模不大的兵力,即7.5万至8万名军人。10日再次开会,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奉召到会。他反对出兵,理由是这些数量的军人解决不了问题;第一次出兵匈牙利,用了五个不满员师,三万多人,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导致第二次出兵,用了17个满员师;后来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直接用20万人,一次摆平。

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粗暴地打断了他:“还轮不到您教训政治局!您只须执行命令。”。

最终使前苏联领导停止犹豫的决定性因素是,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能打到前苏联纵深的中程导弹。


六。斩首阿明,仿佛间谍影片

6-1。苏军特种部队到达喀布尔

苏军大规模行动前,没有忘记首先干掉阿明。苏联早就给阿明准备了克格勃第8局的特种部队。克格勃部队中的特种部队被称为“奥斯纳兹”,既军事恐怖行动部队,总兵力约3 万人,归克格勃第8 局领导,下辖16个特种旅、4 个海军特种旅、41个独立特种连、20个特种谍报分队、7 个特种独立团。这些特种部队人员身 怀绝技,受过特种训练,拳击、武术、射击、跳伞无一不精,他们中间有人甚至冒充苏联国 奥队员在奥运会上拿奖牌,然后借政治避难在别国从事间谍活动。

这支特种部队由克格勃的贝洛诺夫上校指挥,乘安一22型运输机在喀 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空降。队员假冒顾问人员进入阿富汗,他 们穿着阿军制服,开着阿军车辆,使阿明的卫队防不胜防。

可是,自以为万无一失的苏联人还是露出了马脚。阿明总统起初对此一无所知,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告知他,苏军的特种部 队已经到了喀布尔。

喀布尔郊外巴格兰姆空军基地电务队中,有一名电工是中央情报局 的工作人员,他早就盯上了这些12月初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他敏锐地发现哨兵手里 的枪不是过去使用的那种AK冲锋枪,而是一种崭新而漂亮的冲锋枪。他赶紧将这一情 报发回华盛顿。专家们的鉴定和分析结果是,这是苏军最新式的冲锋枪,目前还未正式装备部队,只有苏军总参谋部下辖的特种部队才装备这种新式冲锋枪。 美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专家从这批不速之客携带的特种装备得出结论:苏军总参谋部的特种部队到了喀布尔,苏联人在阿富汗要有大动作。

阿明知道内情后大吃一惊,感到再呆在总统府性命难保。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随员和一家老小,搬到郊外的达鲁拉曼宫去住了。搬家也未能使阿明逃脱满门抄折的厄运,当苏联的特种部队进攻达鲁拉曼宫时,阿明的卫队不堪一击,零星的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6-2。“这是最后通牒吗?”

1979年12月27日,苏联的行动开始了。当晚,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布萨诺夫突然给阿明打来电话,说:“鉴于阿富汗目前政治局势混乱、反革命势力猖獗和日益扩大的反苏倾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作为阿富汗主席、总理和人民民主党总书记,你,哈菲佐拉-阿明,已经丧失了控制局势的能力。为了避免阿富汗局势的恶化,避免喀布尔成为帝国主义反苏势力的附庸,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莫斯科建议你辞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以及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职务”

“这是最后通牒吗?”阿明问。

“您可以这样理解”,布萨诺夫告诉阿明,“一个小时以后,将有4辆苏军装甲车去达鲁拉曼宫,负责你和你家人的安全撤离。”

堂堂的一国元首怎甘心听命于苏联的摆布,阿明将希望寄托在了忠于他的部队上。他想给他们打电话,命令他们将他解救出去。可 是,阿明不知道,早在当天下午,一批苏联专家就以检修通讯设备故障为名,闯入喀布尔电话局,截断了总统府达鲁拉曼宫与外界的一切电话联系,只留下通向苏联大使馆的一条专线。在现代化的牢笼中,阿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情急之下,阿明唤来两名贴身侍卫,交给他们两封亲笔信,命令他们火速赶到卡尔加和普利查吉,调那里的驻军前来喀布尔救驾。

他没想到的是,这两名侍卫刚翻出达鲁拉曼宫高大的院墙,就被苏联军队俘虏了。在严刑拷问之下,他们不仅供出了阿明的突围方案,还绘制了达鲁拉曼宫内外详细的建筑结构和防御布防图。而此时,阿明还在做着突围的美梦呢。

20时40分,布萨诺夫再次打来了电话。阿明想争取最后的时间。他对苏联大使说:“事出突然,我担心部下们,尤其是将领们想不通。我想开个会,做做工作。”

电话那边传来一阵冷笑声,布萨诺夫打断了阿明的话:“亲爱的阿明同志,您的将领们都在我这里参加宴会。怎么样,您不来喝上一杯?”。此时,在苏联大使馆的宴会厅里,阿明的将军们在主人频频劝酒之下,已经被伏特加和杜松子酒灌得烂醉如泥了。

6-3。逼宫

22时20分,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帕普金中将气势汹汹地来到达鲁拉曼宫三楼。他要同阿明进行最后的谈判。随着时间的推移,谈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双方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阿明把手一挥,大喊一声:“送客!”

满腔怒火的帕普金中将同4名保镖刚走出大门,就听见枪声四起。帕普金应声倒地。枪声过后,达鲁拉曼宫的院子里留下了5具苏联军官的尸体。“事情办糟了!”本想抓帕普金作为人质的阿明,这时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最后资本。

听说达鲁拉曼宫内发生枪战的消息之后,布萨诺夫立即以第二行动负责人的身份下达了攻击命令。同时,布萨诺夫还给阿明挂了个电话,说帕普金私闯达鲁拉曼宫“完全是个人行为,决不代表苏联政府的意思”,想以此稳住阿明。

23时40分,喀布尔郊区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内马达轰鸣,大批苏联伞兵和内务部特遣部队向喀布尔市内开去,行动开始了。参加进攻的苏联特种部队共3个营,分别向达鲁拉曼宫、阿内政部和喀布尔广播电台进发。突击队指挥官贝洛诺夫上校亲自率领12辆T─62型坦克、10辆步兵战车、5辆装甲运输车和120名突击队员逼向达鲁拉曼宫。贝洛诺夫首先使用榴弹一举摧毁了五座警卫楼, 而后带主力部队直扑达鲁拉曼宫。

只用了12分钟,突击队便解决了总统府的外围防御,达鲁拉曼宫很快被攻破了,并将阿明及其全家赶到他的办公室里。

贝洛诺夫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交给阿明。这是苏联事先草拟的“阿富汗邀请苏联出兵”的“邀请信”。阿明瞥了文件一眼,自知已回天无力,愤而将信撕得粉碎。又一阵枪声响过之后,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以及内阁副总理和一班部长们统统被打死,倒在了血泊之中。

据目击者说,这次突然袭击有大约3000名阿富汗士兵阵亡,事后有60辆满载尸体的卡车从王宫中开走。


七。苏军攻占阿富汗

7-1。指挥机构

入侵阿富汗的行动方案是在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亲自领导下,由国防部、总参谋部、中亚军区等共同制定的。采用苏联红军的传统战术,空降师和特种部队攻击交通要道,政府首脑和机场;摩托化步兵师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

12月12日,苏军在苏阿边境地区建立了相当军一级的指挥机构,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为了加大入侵行动的突然性,苏军采用了就地动员、就地扩编、迅速展开、快速推进的办法。除空降部队外,苏军主要使用了中亚军区和土库曼军区靠近阿富汗边境的6个师。

12月13日,以阿赫罗梅耶夫大将为首的苏联作战小组抵达毗邻阿富汗边界的铁尔梅兹。

7-2。投送兵力

12月14─15日,苏军还以远程空运演习为名,将白俄罗斯军区第103空降师和南高加索军区第104空降师调至中亚,同时,将中亚军区第105空降师秘密推进至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

到12月24日为止,入侵阿富汗的军事准备已基本完成。侵阿苏军共有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队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步兵战车1000辆、各种火炮2000门、汽车2.5万辆、各种固定翼飞机200架、直升机150架。作为策应,苏军总参谋部还命令在西线的苏军和东欧国家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命令在蒙古的驻军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大批的苏军运进了喀布尔。喀布尔机场上,一架架巨大的 银白色的“安东诺夫”运输机起降不息。机场上到处摆满了坦克、大炮、装甲车、汽车。机场附近帐篷林立,炊烟四起,苏联士兵来回巡逻,往日空旷的飞机场一下子热 闹得像个农贸市场。 12月24─26日,苏联连续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将第105 空降师机降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7-3。内部破坏

与此同时,喀布尔以南阿军第七师和喀布尔以西的阿军第八师,这两支阿军精锐部队在苏联顾问的劝说下“清点弹药”,实际上失去了战斗力。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苏联顾问又以“维修检查”为名,从阿富汗军官手中“暂时接管”了通信线路。喀布尔以外的阿富汗军队,苏联的顾问和专家们以对坦克进行换季以适应冬季训练为借口,集中和拆卸了阿军的主要武器 装备,把阿军的坦克拆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抵抗苏联发动的突然袭击。而且限制作战飞机驾驶员飞行。

可直到苏联入侵前的两天,苏联人还信誓旦旦地向阿富汗的武装部队司令们保证,绝对不 会有任何“不幸的事情”发生。

7-4。摧枯拉朽

25日15时,苏联第40集团军的步兵越过国界。

27日,克格勃的“天顶”、“雷霆”和“穆斯林营”通过强攻占领阿富汗政府大楼,

12月28日凌晨, 阿明被打死后,盖在他身上的蒙尸布上还写着“美国间谍”的字样。就在打死阿明的同时,集结在苏阿边境上的苏联6个师的兵力大举入侵阿富 汗。米格战斗机在喀布尔上空呼啸而过,第一梯队的摩托化步兵师从陆路迅速进入阿富汗境内。大批重型卡车、牵引炮、自行榴弹炮、火箭炮、T-72型新式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以及其他辅助车辆,开始奔驰在阿富汗的几条战略公路上。

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的大批苏军分东西两个突击集群,大规模侵入阿富汗。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

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共有3 个摩托化步兵师、2 个独立团和若干直属保障分队组 成,并配属歼击航空兵团、武装直升机团和多用途直升机团各2个。东路战役突击群总指挥潘菲洛夫中将,时年46岁,苏联中亚地区塔什干人,长期任职于苏联中亚地区,毕业于苏沃洛夫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一个专门研究中亚地区特种作战问题的专家。先头部队是以精锐 部队第360 摩步师,师长巴格拉米扬少将。

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由苏联土耳其斯坦军区部队组成,共有3个摩托化步兵师,计4 万余人,由陆军中将舍甫琴科任总指挥。先头部队是由米留京少将指挥的第357摩托化步兵师。

同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卡尔迈勒为总书记,正式建立苏联扶植之下的傀儡政权。根据此前一天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议,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宣布“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队进驻阿富汗”。

28日凌晨,苏联108摩托步兵师占领喀布尔所有重要设施。

此时,在距喀布尔以北约500公里之遥的苏阿边界上,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越过边界,向阿富汗境内开来。

12月30日,苏军东路战役突击群进入喀布尔;西路战役突击群也已到达信丹德和法腊,创造了苏军进攻战役推进速度的奇迹。

几天之内, 第二梯队也进入阿境,侵阿的人数达到10万之众。他们在2000辆坦克、1000辆步兵战 车、3000辆装甲输送车、几千门炮、数百架飞机的支援下,迅速向阿富汗全境推进,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和许多重要的战略据点。

在此后的一周里,阿富汗全境失陷。1980年1月2日,进行地面主要突击任务的东路集群第360摩步师一个团和担任 辅助突击的西路集群第357摩步师主力,在坎大哈击垮阿富汗第15步兵师的微弱抵抗,实现会师。1月3日,苏军封锁了阿富汗南部通往巴基斯坦的霍贾克山口。

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

八。严重的后果

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败亡。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1986年3月,新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出电报,强令卡尔迈勒到莫斯科“治病”,趁机一脚踢开卡尔迈勒,代之以前国家情报局负责人纳吉布拉。但是,纳吉布拉政权同样挽救不了苏联在阿富汗的最终命运。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当最后一辆坦克驶上苏阿边境的阿姆河大桥时,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跳下战车,同前来迎接他的儿子一起徒步走过苏阿边界线。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格罗莫夫只说了两句话:“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的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联士兵了。”

此后29年,2008年8月9日,俄军在格鲁吉亚,第一次出境作战。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解体前南下扩张的最后一曲挽歌


老迈的勃列日涅夫上了卡特的当,跌入了美国人阴谋的陷阱,导致一代帝国的倒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