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鬼话2010年01月10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0年01月10日 星期天 阴雨

     近两天,《青年时报》和《新京报》等媒体相继曝光一则丑闻温州市龙湾区公开考录科级干部子女。

     2003年,龙湾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和监察局联合发文:《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该文规定,“高校在读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可列为这次报考对象”;如果在当年(2003年)毕业的,在毕业后办理录用手续,不是2003年毕业的,须在2003年8月31日前办理录用手续。

     这虽是六、七年前的事,但一经曝光,引起舆论哗然。有人愤怒地质疑:凭什么公务员招录只招干部子女,官员怎么如此肆无忌惮地对公务员职位进行公然的瓜分?

     当地政府解释说:当年因龙湾区区划调整,龙湾区由原来的小区变为大区,工作量大幅增加,机关事业干部相对缺乏。而且由于区划调整后区机关干部普遍十分担心子女就业问题,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组织了这次招考工作。

     也就是说,这么操作的理由是两条:一是很缺干部,二是稳定干部队伍。这理由的荒唐,无须我赘言。

     有评论说:领导安排子女,不是新闻;一些单位为取悦领导,主动安排领导子女,也不是新闻。不管哪一种安排,都是偷偷摸摸,不会拿在桌面上堂而皇之进行,因为都知道此举是腐败。但温州市龙湾区安排干部子女就业,则打破了传统的潜规则,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安排领导子女就业,如此集体腐败,尚是一大新闻。 

     龙湾区的作法,首先让人看到权力在世袭,官位在世袭,官员的孩子还得掌权;其次让人看到权力自肥已经制度化。用红头文件安排领导子女就业,无疑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最后,这是赤裸裸的集体“分赃”。公权成为官员的私器,单位成了官员的私家花园,如此大面积的用人腐败,显然是集体分赃。

     上面的评论有理。不过,老殷却有异议。

     龙湾的事并非个案。当时的党官敢于捅破窗户纸,把潜规则公开化,我很佩服。既然可以偷偷地干,何不公开搞?

     今天人们抨击的只是一个区级单位,而且是2003年的事。如果是省,甚至北京呢?如果把时间移前或移后呢?比如,邓朴芳是什么人?他是什么时候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又是凭的什么?江恒绵何德何能?凭什么当上中科院副院长?……如此等等,谁敢说“不”?抨击龙湾的“官世袭”,固然是好!但却讳言北京高官的“世袭”,却是大大的不好。

     我又一次记起陈云的名言:还是自家的孩子靠得住。于是,当年的副总理级人物,每人安排一个子女当部级官员。

     追根探源,龙湾发生的事原本是党内的遗传。这种遗传只是由隐性变为了显性!

     辛亥革命以前是“皇帝的天下“,近60年是“党天下”。如今,国人热议的“太子党”,正是权力世袭的结果。

     1240多年前,困守长安的诗圣愤然曰: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240多年后,洞庭湖畔的老殷慨叹曰:一人得官,子女升天。

     21世纪,批判封建专制仍然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