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往往在十年后才现出轮廓
2010年,作为一个整数年和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它在人们心理上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过去的一年是充满戏剧性变化的一年——经济危机后发生的“大衰退”和“大救助”(各国政府史无前例的救市措施),充分考验了人们脆弱的神经。因此也难怪,最近国际媒体都连篇累牍地对本世纪过去10年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几10年的世界。
元旦前一天的英国《金融时报》社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过去10年是属于上世纪的。文章谈到,令人惊讶的是,有多少次,一个新世纪是在其正式开始的十多年后,才开始阔步行走的。过去10年中的一些坎坷,也许只是20世纪乐章的尾声。1910年,大英帝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室送葬队伍,包括了8位欧洲国王、德国皇帝、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皇储、以及来自埃及、中国和日本的皇室要员,此外还有多到无法顾及的年幼的王子们,颇有万国来朝的意味,充分显示了这个在19世纪统治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然而这既是最后的辉煌,也象征着对上个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挽歌——因为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各国引发革命、推翻帝制、孕育了美国这个新的世界强国之后,20世纪的格局才真正开始成形。
因此,要想通过观察21世纪过去的这10年而总结未来的趋势,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不可能。21世纪的序幕在2010年才刚刚拉开。
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些国际媒体刊载的各色人等对2010年及之后的预测与分析——
“500年西方统治进入最后阶段”
美国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在哈佛大学开了一门名为“西方统治”的课程,他在写给英国《金融时报》的题为《全球力量格局向东倾斜的10年》一文中说,在访问中国的旅途中的某一刻,就在这个10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才真正领悟:我们正在经历500年西方统治的最后阶段。西方世界体系的源头在欧洲,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凭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欧洲将其市场经济和文化开枝散叶,延伸到美洲、亚洲和大洋洲,成功地以较少的人口统治了世界几百年。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在崛起,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美国霸权逐渐削弱、世界重心重新向东方倾斜的进程。
1月2日,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的亚太版编辑罗汪·卡立克,发表题为《中国世纪:新的长征》的评论文章指出,21世纪伊始时,比较谨慎的人说“这将是亚洲的世纪”;胆子大一些的人则把赌注放在中国,说“这将是中国的世纪”。10年过去了,结果很明显,押宝中国的那些人成为赢家。亚洲总体来说也表现得不错,但是真正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终究是中国。
文章还说,2010年是中国的“虎”年,在命理学中,它象征着勇气、自信、动荡、竞争和活力。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一切都将成为全球焦点。
然而如果只是看统计数据,这种变化尚未显示端倪。美国约占全球总收入的22%,自1975年触及战后最低点以来,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几乎没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也没有体现为美国军力的不断下滑——恰恰相反:五角大楼的预算仍超过排在美国之后的7个大国的总和。按克林顿和布什的高级反恐顾问理查德·克拉克的说法,美国在未来25年内,仍是“全球惟一有能力在任何时间、任何一个地方发起军事行动的国家”。然而情况又确实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短短20年间,美国就从目中无人的傲慢高峰跌入了金融危机的谷底。上世纪90年代号称是“历史的假期”,指的是克林顿政府任期内的美好时光——苏联垮台让西方大大松了一口气,自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霸权。不过从那以后刚刚过了10年,当年的老师如今已深陷金融泥潭,美元的国际信用也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西方正以羡慕乃至嫉妒的心情,目击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国家工业革命。载入史册的英国工业革命中,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830年至1900年的70年间增长了4倍,而中国GDP在过去26年间增长了10倍!本世纪初,美国GDP超过中国GDP的8倍,而现在几乎不到4倍。即使是在2007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也没有停下脚步。如果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中国最早将在2027年赶超美国:还有不到20年的时间。
欧盟则在继续其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超大版的瑞士——在二战后格局中,美国把着方向盘,而欧洲一直是坐在副驾位置,现在看来,欧盟已经准备接受未来可能分配给自己的后排座位。
地缘政治争端让位于全球性问题
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12月25日的评论文章指出,与传统的历史发展模式相比,地缘政治对世界走向的决定作用,将不再那么重要,而是逐渐让位于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危机,谁也逃不过这一危机的挑战。这一问题要求全世界各国协调合作,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赢取全人类的共同未来。
如果这种合作失败或迟迟不能开始,那么我们将在不远的未来面临毁灭性的生态灾难,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和衰退。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全世界人口都按欧洲的能源和物质消费水平生活,人类需要另外两个地球才能养活自己,如果按美国方式生活,则需要另外4个地球才行。如果按现有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资源枯竭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却只拥有全世界6%的淡水资源,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限制极端耗水的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那么有专家悲观地预见,在2015年,中国将陷入极度的干渴中,粮食将因为缺水而减产,政府将不得不向邻国借粮。对水资源的争夺,已经造成了中东和非洲的许多局部战争和零星冲突。遗憾的是国际社会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在能源不可持续性的威胁下,各国也已经在酝酿新能源及其他行业的科技革命。
世界经济格局转型必将坎坷
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二战以来的最严重滑坡,已被称为“大衰退”,预计这一名词将载入历史。但同样是在此期间,全球各国政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联合救市行动。因此这次金融灾难也在2009年有了戏剧性的转折。
未来的世界经济如何重回增长之路?老的增长模式已经不行了。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说,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等西方工业国消费者肆意挥霍大笔买单,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勤俭节约,努力赚取美元,这曾经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而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一种脆弱而错误的“危险关系”。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达国家需求依然不振,那些家庭负债过度及银行系统崩溃的国家尤为如此。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国债负担增加,各国政府更难增加借贷以刺激消费。
新兴经济大国面临着相反的问题:各国政府选择、或被迫长期实施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造成了资产泡沫及其他经济扭曲的危险。
在未来区间内,可以预见的风险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增加,例如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会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经济转型发生冲突。也许会有更多类似于冰岛和希腊之类的小国破产,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国会或许会鲁莽地采取更多保护主义措施。更令人担忧的是世界总体经济格局的转型,必将是一条坎坷之路。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乐观派的看法:人类总是能从危机中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激发新的思路和技术革命。但愿21世纪真正的开端是这样的。(来源: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苗乃川)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