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心中的“神坛”:纪念伟大导师毛主席诞辰116周年
云淡水暖
据说,“作为旷古绝世的伟人,毛泽东被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过。但因写毛泽东而一举成名的,恐怕要数权延赤。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作品让伟人走下了神坛,却使自己走上了被告席。”(《中华读书报》1999年),的确,1989年,时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员的权延赤所著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着实火了一把,但是,权先生后来被两个人起诉了,一位是毛主席原来的卫士长李银桥,一位是著有《东行漫记》的河北作家阎涛。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阎涛先生认为,权庭赤先生对其所著《东行漫记》在“…《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大段生搬5处,抄原话18处,共抄袭38610字;《走向神坛的毛泽东》大段生搬2处,抄原话23处,共抄袭35259字…”。这两个官司都已经成为过去。其中“名人李银桥、权延赤之间两年多的争执终于有了结果:法院日前决定公开刊登终审判决书,并认定这是权延赤向李银桥道歉的一种方式。”(《劳动报》2001年)
如果把敬仰、崇拜毛主席的现象姑且称其为“走上神坛”,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把去敬仰、去崇拜的现象称其为“走下神坛”。有趣的是,这种敬仰和崇拜,有一个悄然变化的过程,《湖南日报》2009年9月1日有一篇报道《韶山:万众心仪》,报道中说:
“1951年,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正式对外开放。1953年至1963年10年间,到韶山参观者共达40余万人,年平均4万人左右。1959年也就是毛泽东回韶山的那一年,有4.77万人参观了韶山。从1964年开始,到韶山参观的人数迅速增长,当年达到7.46万人,次年突破20万,1966年更剧增到290万。1977年后,‘韶山热’开始降温。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来韶山参观的人数又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海内外游客对韶山的关注迅速升温。”
应该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来韶山参观的人数又逐年增多”,是与一股去崇拜、去敬仰的风气的日益活跃直至炽热同步的,而且,是在这些以海内外所谓“精英阶层”为主体的非崇拜、非敬仰群体的以哭诉、“理性”、“真话”为武器的强大的话语权中同步的。
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写到“我回国的时候,经常听到司机发牢骚、骂娘,说改革怎么样怎么样,很多人都在车里挂了以前领导人(毛主席)的像。有好几次在出租车上我都跟他们讲,你呀要是认为今天的中国不如改革以前的中国的话,你知道不知道,过去你有开出租车的机会吗?那时候卖几个鸡蛋都是投机倒把,就会被抓起来。你这样把革命领袖的像当菩萨挂着‘避邪’,更会拖去被专政八年、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11月14日)
但是,毛泽东时代的“神”好像又确乎存在着,央视在国庆60周年的系列节目中,有一则关于泉州“惠女水库”的故事,据《东南日报》报道,惠女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泉州市第二大水库。”、“由惠安县当时的飞跃、上游、红旗和东红四个公社联合兴建。承担建坝任务的1.5万人中,妇女占85%以上,她们当中年纪大的五六十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民众自带工具和干粮,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为了表彰惠安妇女建设水库的功绩,1959年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惠女水库:那些不能忘怀的感动”)
在央视的节目中,一位当年的水库修建者,上了年纪的老阿婆,指着墙上的照片、奖旗说,当年她们以一种如今看来不可想象的献身精神在劳动,那位阿婆说,她们就是献出生命也是“心甘情愿”的(大意)。《东南早报》还以“毛主席接见的惠女水库‘铁娘子’”为题报道说“半个世纪前,20岁的杨亚赏进京参加民兵代表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争取下一次再来见您。’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值得指出的是,惠女水库修建于1958年,竣工于1960年,至今仍然是当地的主要水源。惠安女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争取下一次再来见您(毛主席)。”,这是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建立在崇拜、敬仰基础上的“神坛”?
前几周某天央视还播送过一个关于克拉玛依油田的访谈节目,节目中几位维族歌手演唱了那首著名的《克拉玛依之歌》,听到一个老大妈声泪俱下地在讲当年的艰苦,看到观众席上的小青年们听得抹眼抹泪的,说到当年太苦,她们都是当了母亲的人,丈夫们哭着求她们别干了,家里不缺她们挣的那点钱。那位大妈流着眼泪说,她们当年只有20几元(大意)工资,但她们不是为别的,因为“我们也是油田的主人!”,要体现作为主人的责任和贡献。
想象一下,当一个伟人领导下的时代,能够令这些极为普通的劳动者感到自己是“主人”,而这个“主人”并不是“老爷”,更不是“弱势群体”,而心甘情愿地去奋斗、去吃苦、去奉献的时候,以今日的现状,今日的标准,算不算得是“神”?“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毛主席语),这种把人民当“神”的理念,换来人民群众心中的神圣的评价,是不是一种“神坛”?而且,这种精神财富的感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无法完全“去”掉的。
历史一直在,还将继续在各种各样的嘈杂中、喧嚣中反复地非崇拜、非敬仰,这并不奇怪,有人因之将这个当作一种事业,有人因此还财源滚滚。
12月26日的起点即将开始,“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6周年纪念日,…本次纪念活动将以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万人同唱东方红、万人长跑、万人同吃福寿面等活动为主。其中,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万人同唱东方红活动,将于12月26日上午8:00—8:30在韶山毛泽东广场举行,由湖南卫视现场直播。”(《湖南在线》“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 韶山万人再唱《东方红》”)。
而毛主席本人、毛泽东思想的被“图腾化”,已经是一个潮流,一种惯例。已经一种一脉相承的时代事物,新中国60周年游行队伍最前列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方阵,伴随着千人合唱团以行进速度演唱《东方红》的节奏气势磅礴地前进,“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可以听到画面内各种背景音中最热烈的掌声,一种神圣和敬意,油然而起。
媒体说,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通往韶山的公路都拥挤非常,行车缓慢,“在韶山核心景区内,毛泽东广场上人山人海,毛泽东遗物馆等景点门口排起长龙。毛泽东故居前,两队等待进场的游客队伍甚至蜿蜒过清水塘直到小路。”(张家界网)、“来自陕西渭南的刘先生说,…他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怀念他。一路走来,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刘先生献上早已准备好的鲜花,虔诚地向毛泽东铜像深深三鞠躬,眼里泪光闪烁。”(《湖南日报》“韶山:万众心仪”)
如果要说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神坛”,这就是人们心中的“神坛”,您已经再上“神坛”,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下”过“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