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熔基前总理以“改革家”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曾获得西方世界和国内某些人的大声喝彩,至今仍有人在网上呼吁要其“复出”,引起国人反思。对其人其事,国内流传不少说法,其真实性大多不可考。要评价如此重要的人物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力所及,但他们仍可根据个人得失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就生活在他们中间,知道一些他们的看法。现如实写出,以让大家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我认为,朱在台上时搞的一些“改革”、特别是有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基本上是失败的。在我看来,他至少有三大失误:
失误一:教育制度改革使老百姓不堪重负
“把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即后来所归纳的“教育产业化”)是某经济学家(是谁记不清了)提出来的,并在朱时期得到了实际实行。现在的教育部长前不久公开否认提出过这一主张,他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不管朱是否同意,他当政时教育拨款不足、教育费用飞涨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艺术系除外),光学杂费一项就要五六万,如加上文具、用品、择校、摊派等费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而现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0元,如只有一人工作,或全都失业,或家是农村人,叫他们如何负担得起?
失误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看不起病
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感同身受,都有体会。我仅拿湖南常德为例,已经参加医保的单位每月交工资总额的6%(其中个人交2%),医保返给个人十几元作为门诊药费。没病或小病都好说,关键是得了病要住院就不好说了。首先,你得先交1000元“门槛费”,这是你自费的最低标准。这笔钱主要用于支付自费药品、床位补差(只能15元/天)和按比例不能报销的部分(自负30%――20%)。然后根据治疗情况,你得不断交费。这样下来,如果住院费用总共是6000元的话,你自己得掏2500――3000元。不管怎样,能够参加医保还好一点,最惨的就是那些因单位效益不好或破产企业的没有买医保的职工、退休人员,他们有病也不敢进医院,只有等死。
失误三:国企改革端掉了职工饭碗
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们不仅吸纳了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而且提供了国家绝大部分税收,支撑着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现在搞市场经济,老百姓也无所谓,反正他们也无发言权。只是你得让他们有口饭吃吧?可那些当权者却用“国企效益不好”为由,逼迫国企破产,让那些职工“自谋生路”。这种情况到了朱当政结束时已经近乎疯狂。国有资产被以超乎寻常的低价抢购,价值4亿多的桃源纺织印染厂仅以5000多万元就被卖掉,价值1亿多的、效益很好的汉寿氮肥厂卖了2000万。现在能幸存的国企已经不多了。而对工人来说,一点很少的所谓“买断身份”费就打发了,常德市最低的只有300元/年。可怜那些40、50岁的工人,为国家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只能靠低保过日子!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朱改革失误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代表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因他的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官僚阶层、政治精英阶层、知识精英阶层、文化精英阶层、买办阶层和企业主们一定和我的观点相左。但我相信,中国公民中他们只占少数,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银行几万亿存款推动不了前几年的消费市场、以至朱多次呼吁国民把钱拿出来消费却无人响应的 怪现象。其实、朱可能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钱绝大部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存款,即使有一点,也是给儿女读书、自己养老、生病住院用的,不敢也不可能拿出来消费。而精英们的钱也不可能拿出来在国内消费,因为除了新、奇、大的能够显示他们身份的东西外,已经没有能吸引他们的东西了(顺便说一句,我这台上网的电脑是儿子读书时借钱买的,现由我与儿子共用)。
朱前总理的改革失误还不止这些,其他如公务员改革不仅没有解除财政紧张局面,反而增加了吃财政饭的人数;治吏不力,贪赃枉法越来越严重......因不关我们事,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择其让老百性有切肤之痛的三点说说而已。这三点中任拿出一点都可写成一本书。他这三点失误连同其前任的“住房制度改革”,在让老百姓掏空了口袋之后,又剥光了他们的衣服,然后再给他们一块布遮遮羞,转过身来大声宣布:我代表着他们的根本利益!――这起码也可以让老百姓在为身计疲于奔命时乐一乐的。朱的第一把火是治理通货膨胀、房地产降温
--结果是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使国企生产大量过剩,货币流通不畅-- 一度曾出现“物物交换”,企业间形成大量“三角债”、银行坏帐巨增;
而他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是没有开拓农村市场,农民为什吗不买?农民没有购买力、没有钱;如何解决?农民是种粮的,只要粮价提高就解开了这个链;
接着第二把火就是提高粮价
中国人均耕地是多少?农民的粮食商品率很低,在当时,几乎是自给自足,提高粮价后结果怎样?农民并未增加多少收入,好处都落到奸商那里了;
而粮价的提高,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在国有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加薪,企业困难不但没有解却更恶化;
而他这时的判断是什么?
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是太贵了--是企业成本太高;企业成本高在哪?企业在办小社会、福利高--进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企业改革措施
这就是朱的第三把火,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直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
而这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界还好,国有企业夸了、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做了弥补,--却直接威胁了整个金融体系,97年亚州金融风暴狠狠的敲了他一下,怎么办?
这就是他的第四把火--金融体制改革,在资本市场搞“融资功能--为企业解困”,在货币市场“集资、摊派”,在金融体系各地都“建基金会”、建商业银行、建城市合作银行、建了农业发展银行、建资产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贷款.........
反复折腾,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又怎么办?
也是他最后一招--最后一把火---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兴土木以刺激经济增长、启动住房市场以刺激消费;
----从源头又回去了
结果是,苦了农民、害了工人
-----------------
朱总理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孰功孰过,难以衡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7年的副总理,5年的总理,在国人心中,朱总理留下的是一个“铁面包公”的形象,直到现在,关于他的种种声音,至今还依然在民间经久回荡不绝,成为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只要我在上海一天,你就别想升官!”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对自己的亲侄子说。此后朱镕基在上海任上的四年,他这位侄子的职位未作任何调动。要知道,朱镕基未出生时就已丧父,10岁再丧母,是他的伯父,也就是他这位侄子的爷爷将他养大……
“这是什么工程,拿党和人民的钱搞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我要辙了你了!”面对98年九江长江大堤的大决口,他怒了,但遗憾的是,虽贵为总理,他却没有这个权力……
“在位时因严谨治国,得罪了不少权要,所以退位后,中央要求加强保安,他还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样自由行动。”香港《亚洲周刊》如是写到……,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晚年却要为此埋单,这是什么道理?
也许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些都不算什么,但在中国,在权力和监督不对等,在腐败之风盛行之下,朱的这些精神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客观点讲朱的功过:
功:反腐力度度大,在朱之前的李长达10年的任期内是中国由一般腐败国家到极度腐败的时期!李自身都有问题,已是不争事实!其次就是国企改革,很多人把它列为朱的过,是不客观的,长期的计划经济和贪污腐败,国企积病堪深,生产管理落后,人员冗余负担沉重。不改则面临全面崩溃,社会动荡。朱的改革造就现在大批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大国企!应是功!有人不满是因为他们长期被国家“闲”养着舒服惯啦!但是国家靠什么养他们呢!靠十亿农民的农业税和贱卖的国家资源!过:三改,即医改,教改,房改。其实朱的出发点是好的!走市场化道路,引入竞争。但他低估了有些人钻政策空子的能力,高估了执行和监管!才造成今天的局面,医疗,教育和住房成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