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民工荒”并非暂时现象


2月21日,春节长假刚刚结束,浙江省义乌市的众多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猛增,企业纷纷到人力资源市场寻找工人。


  中评社香港3月1日电/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27日载文《“民工荒”并非暂时现象》,文章说,“民工荒”现象已经出现了六年多,而且在目前经济还处在复苏阶段就已经备受瞩目,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把“民工荒”定位为暂时和局部现象或许是草率的。摘要如下:

  春节过后,中国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民工荒”。其实,2004年以来,“民工荒”现象就已经开始出现,除了春节前后,其它时点也屡现“民工荒”。其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中西部地区,今年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安徽和河南等地也出现了“民工荒”,而且不仅是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劳工也开始短缺。

  记得在2004年刚现“民工荒”时,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暂时和局部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在地理上的分割,导致劳动力供求在短时间内(特别是春节农民工返乡期间)难以匹配,即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供小于求,才出现了企业即使提高了工资等福利水平也招不到人的“民工荒”。

  对于今年这次涉及范围似乎更广的“民工荒”仍然有人如此解释,比如经济学家汤敏就认为一般农民工要过完元宵节才外出打工,现在就断言出现“民工荒”还早了点。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4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也认为,“用工荒”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但局部地区的“用工荒”有可能进一步升级。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使用的概念是“用工荒”而非“民工荒”,这或许从侧面表明了劳动力供求的紧张并非局限在农民工这个劳动力市场。

  其实,“民工荒”到底是暂时和局部现象还是长期和整体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如果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政府就应该从破除以户籍管制为基础的种种歧视性政策入手,让农民工融入城市以改变劳动力供求在地理上的分割;如果是长期和整体现象,即中国有可能正在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过渡到相对不足,除了要破除户籍管制,政府还要更多地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中国经济也要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重新寻找增长的动力。

  目前看来,“民工荒”现象已经出现了六年多,而且在目前经济还处在复苏阶段就已经备受瞩目,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把“民工荒”定位为暂时和局部现象或许是草率的。

  如果说“民工荒”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意味着农民工工资只会在短期的“民工荒”期间出现上涨,而不会出现长期整体的上涨趋势,因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城市的企业可以以几乎不变的工资水平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的农民工工资确实出现了几乎零增长的局面。但最近几年,可以看到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加速上涨的势头,2006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2009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的披露,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1400元左右。

  农民工工资出现上涨势头是判断“民工荒”将是一个长期和整体现象的重要标准。因为这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态势已经被打破,城市部门中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不足,让农民工的工资不再由农业部门农民的平均收入所决定(即只要高于农民种地收入就有人选择来城市打工),不再仅够维持生计,而是要同其劳动生产率挂钩,同其创造的价值挂钩。

  此外,之所以说“民工荒”将是一个长期和整体现象,是因为一亿人左右的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观念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为不同,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双面人,他们可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如果他们选择在城市和农村无所事事地“游荡”,也会导致“民工荒”的长期化。这要求政府必须及时把目光锁定这一群体,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甚至可以优先让其落户城市,找到归属感,从而让其体面并积极地加入劳动者大军。

  当然,即使通过户籍改革降低了农民工转移到城市的成本,通过教育和培训改变了80后和90后这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整体来看,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已经开始逐年放缓,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民工荒”或者“用工荒”或许将长期存在,从而倒逼中国经济转型,这既是完善收入分配结构的良机,也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