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中“另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摘自:轻兵器
窦 超


防御通常是实力较弱的一方采取的一种作战类型。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1830年撰写的《战争论》中写道:防御是一种……带有消极目的的不能导致最后胜利的作战类型。因此他强调:防御是由一系列巧妙的打击构成的盾牌。克劳塞维茨当时还试图突出防御的某种主动性,但在他所处的时代缺乏实现的基础。到了1930年代,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富勒在其名著《装甲战》一书中提出了“诱敌防御”的概念。富勒认为应发挥坦克部队的机动性,将敌人诱进能遭到坦克迅速反击的地方并将其歼灭——这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机动防御”。美国陆军1954年版的《作战纲要》首次将机动防御作为防御的基本形式之一。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军队包括我军都认可了防御中的这个“另类”——机动防御。
  
  机动防御之含义与战例
  
  我国《战术学》一书中认为:防御战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在攻势行动的地位作用不断上升时,机动防御已成为防御的基本样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对机动防御战斗的定义极为简练:以迟滞作战与机动反击相结合的方法粉碎敌人进攻的防御战斗。
  
  而外军对机动防御的认识比我国更复杂些。比如《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对机动防御一词的解释为:“机动防御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防御的积极性,以攻势方法实施防御……先有意识地将进攻之敌主力诱人位于防御纵深内的便于将其歼灭的地域,然后使用各种兵器的火力以及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将其消灭。”美军则认为:“机动防御是以少部兵力置于前方防区,建立若干营特遣队级支撑点,以诱使进攻之敌进入预设歼敌地域……保持和使用具有高速机动能力的以坦克为主的强大预备队,以实施决定性反击,允许丧失一部分防区,以空间换取时间。”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机动防御的最大特点是预设或临时确定歼敌地域,以机动反击部队歼灭该地域内的敌军,达成歼灭进攻之敌的目的。相应地,机动防御也就要求编组强大的机动反击部队来实施。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应将三分之二的兵力兵器,主要是装甲坦克部队编人机动反击部队。美军作战手册则规定师一级在进行机动防御时,机动反击部队(同时也是预备队)至少要有4个以上的营特遣队组成。我军也有资料强调,机动反击部队与防守阵地部队的比例应为1:1。

  另外,机动防御是以诱逼手段主动地诱使或迫使敌进入歼敌地域,而不是被动地等敌进入歼敌地域。其不是逐步消耗和迟滞敌军,而是着眼于歼灭进攻之敌,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最大程度发挥了防御战斗的主动性——也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巧妙的打击”——这也是机动防御区别于其他防御形式的最大特征。

  尽管我军直到1990年代才正式承认机动防御这一作战形式,但在我军战史上早已进行过许多具有机动防御性质的作战。如1946年4月,我军在东北歼灭国民党军71军87师大部就是典型一例。4月初,我军以运动防御方式节节阻击国民党军向四平推进(这时四平保卫战还没有正式开始)。国民党71军87师、91师企图经八面城从西侧迂回四平,从而与正面进攻的新1军呈分离孤立状态。我军则以部分兵力与87师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同时,我军约4个师的兵力西进到大洼、金山堡一带布置“口袋”。4月15日,87师进至我预定歼敌地域,距正面的新1军达25km。当日黄昏,我军以14个团兵力乘87师立足未稳展开进攻,迅速歼灭了87师先头团,并将其后续部队分割、压缩在十几个村庄内。激战至翌日7时,将87师大部歼灭。这次战斗我军以约2个团节节抗击诱敌,以主力14个团进行反击歼敌,这些都体现了机动防御不同于其他防御形式的特点。
  
  机动防御与相关概念之比较积极防御
  
  与机动防御最为接近的防御概念是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攻势对付进攻之敌。这里要注意,积极防御是一种作战思想而不是一种作战形式,其可以运用于所有层次的任何防御形式中。例如,我军奉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可以在战略防御中采取积极的战役、战斗进攻行动,或在战役、战斗行动中采取阵前出击、反击、反冲击等攻势行动。可以说机动防御就是积极防御思想在防御作战中的实际运用。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8团在汉江南岸进行的山中里反击战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1951年2月3日,美军第24师19团沿着汉江南岸滩头迂回到我军113师侧后,占领了山中里一带高地,距113师指挥所不到5km。113师338团奉命进行反击,其1、3营插入敌侧后切断敌19团3营退路,同时阻击来源之敌。经激战,全歼美军19团3营,共歼敌486人。美军遭此打击后,被迫撤出阵地,我军防御态势得以恢复。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国民党军暂编第62师3团3营在攻击我阵地时,遭到我军的猛烈火力拦阻前进不得,后路又被我军的炮火切断,只得停留在原地不动。我军抓住时机,组织部队反击,半小时即全歼该营。

以上两次战斗都体现了积极防御思想,但却不是机动防御形式。因为机动防御要求主动将敌诱逼人歼敌地域,而山中里反击战是在敌突入我纵深,塔山阻击战则是在敌打到我前沿后被动进行的反击。这两次战斗的歼敌地域都不是由我方确定,而是由敌军位置决定的。因此这样的反击战只是防御行动中的局部性动作,针对的只是敌进攻部队的一小部分。而机动防御中的反击则是防御行动中的整体性行动,攻击的目标是进攻之敌相当大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主力。
  
  运动防御

  运动防御是与机动防御并列的防御作战形式。运动防御是指在一定地区内逐次转换阵地,结合灵活反击,节节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斗。运动防御要求在顽强抗击敌进攻的同时,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相结合,大量杀伤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或吸引调动敌人,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
  
  运动防御和机动防御一样都包含有积极防御的思想,但它们的目的却不同:前者强调争取时间,攻势行动也只是小规模的局部行动,目的是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而后者则是立足于自身的攻势行动来歼灭进攻之敌,不是寄希望于主力或增援部队。另外,这两种作战形式都可以放弃部分阵地来达到作战目的,但实现目的的途径却不相同:运动防御放弃部分阵地甚至全部阵地是为了向下一道防线转移,以空间换取时间,机动防御放弃部分阵地则是为了诱使敌人进入歼敌地域。从主动性来讲,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主动的。
  
  实施机动防御之条件
  
  机动防御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实施的,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才可以。

  首先,机动防御不能以小规模的防御部队实施,而要求组成大规模防御部队,以保障强大的机动防御能力。如以较小规模的部队实施机动防御,则要求编组强大的机动反击部队。

  例如,团及团以下建制部队在进行防御作战时,由于无法保证足够的防守部队,应编组强大的机动反击部队。而苏军和美军都认为,只有旅级或师级以上部队才具备实施机动防御的能力。

  第二,实施机动防御的一方兵力、火力不能与进攻之敌有太大差距。如果双方差距过大,防御一方既不能保证有足够的防守部队,机动反击兵力也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打击,可能导致守不住和攻不动两头失塌的局面。防御一方的火力必须保证机动反击部队的相对安全,即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压制敌域火力。在反击时应确保制空权,至少是局部制空权,才能使机动反击部队前出不受干扰,同时阻止敌后续部队对被围攻之敌的增援行动。

  第三,实施机动防御的防御一方应具有很强的侦察监视和伪装能力。侦察监视能力对于掌握敌军动态确定其是否进入歼敌地域至关重要,如不能及时了解敌军动态,机动反击就无从实施。在现代条件下,纵深的机动反击部队在集结地域隐蔽以及向歼敌地域开进中必须进行有利伪装,因为进攻一方通常占有兵力、火力优势,机动反击部队一旦暴露目标就会遭到远程火力突击,未与敌接触就可能丧失战斗力。

  在当今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具有了更强的侦察监视、远程打击、机动突击能力,实施机动防御便有了更好的条件,因此,机动防御仍将是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一种作战形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