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高无上到低级庸俗
在我国古代,黄色一直是皇权的代表色,象征着高贵。
黄色为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推至高无上的宝座上的呢?
这要从中国五行理论说起。按照现在可考的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先民虽然还多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一些弄不清楚的自然现象,但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创立了五行之说这一种对世界组成进行抽象的物质观。后来五之说由阴阳家们不断发展,成为我国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的的一种哲学思想。
根据阴阳家的说法,世界是由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相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白、青、黑、红、黄。中国历史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属性——当然,有的是那个朝代的人自己确定的,有的是后来人给强加上去的。比如夏朝是木德、崇尚青色;商属金德,崇尚白色;周是火德,崇尚红色;西汉是土德,崇尚黄色;东汉属火德,崇尚红色;千字文产生的年代南朝梁国属木德,崇尚青色;等等,可是各朝代的皇帝多数还偏爱黄色,特别是汉代以后,认为黄色才是皇权的象征。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色被当时的中国原始部族首领看中,作为自己的称号,这个首领就是黄帝。黄帝并不姓黄,而是姓姬,名叫轩辕。为什么姓姬呢?因为“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就是以居住地取姓。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姓公孙。其实黄帝姓什么都无所谓,因为那时候姓氏观念还处于萌芽阶段,仅仅起到了区分部族之间亲疏关系的作用,一般都以居住地点的标志物名称为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姓氏。后来才慢慢发展演变,形成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相比之下,日本鬼子的姓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蒙昧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以居住地取姓,住在山脚下的姓“山本”,住在松树下面的姓“松下”,住在的田地里并发现地里有个大王八就姓“龟田”。姓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鬼子的原始野蛮特征,所以才有很多禽兽不如的表现。
姬轩辕同志之所以看上黄色,是因为有一天,他看见有“大螾大蝼”出现,就是大个头的蚯蚓和蝼蛄(俗称“喇喇蛄”或“土狗子”),于是说:“土气胜!”土是黄色的,因而认为是这是“土德之瑞”(德,就是属性;瑞,吉祥的征兆),所以崇尚黄色。这可能是黄色正式被隆重推出的最早记录了。后面的朝代虽然属性不一样,但对黄色也基本都持推崇的态度。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五行之说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于是动用手下一群胡参谋烂干事,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算,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周朝属于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就是克制住了火,克火的是水,因而秦朝应该是水德。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秦朝应该崇尚黑色。暴虐的秦始皇发扬了大公无私的精神,说好颜色要让大家分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全国人们都穿黑的,差点就宣布乌鸦为国鸟了。结果,整个秦朝都够黑暗的。至于秦始皇本人穿黄还是穿黑,没有看到有关记载。
黄色到底有什么好的呢?古人认为黄色是中和之美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充分体现了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爱护、依赖和崇拜。另外,《春秋大传》中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沿袭了五行之说,以黄色为中央色,皇权居中央的观念也是让帝王门爱上黄色的一个原因。还有个说法认为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天上的太阳,而太阳是黄色的,于是以黄色为帝王色。
从文献资料来看,隋朝以前,黄色并不是皇家专用色,老百姓也可以穿用。《后汉书》中说:“二百石以上四彩,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就是说每个月薪水多于二百石的官员可以穿青黄红绿四种颜色的衣服,商人当时地位低下,只能穿浅黄色与淡红色。不过到了隋朝,黄色的使用权限就开始上收了。隋唐两代都明文规定天子要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元朝规定“庶人不得服赭黄。”黄色正式成为象征着皇权和尊贵的法定尊色。黄色地位提高了,而绿色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唐朝时开始用给犯错误受处分的人戴绿头巾,以示惩戒,到了元朝,绿色更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朝廷专门规定妓院里的王八要戴绿头巾。这个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只不过“绿头巾”变成了“绿帽子”。
那时侯,你要是能够资格穿上黄色服装,就和现在开上宝马或胸前挂一个“全国某某代表”的牌子一样,从里到外都透着气派、高级、牛!
虽然黄色服装等物品不让老百姓用,但并没有规定不能说“黄”这个字。前面提到的“黄天后土”就是大家常说的一个词语。实际上应该是“皇天后土”,出自《左传》,是“天地神祗”之意,但后来很多人都写成“黄天后土”,也不能说写错了,因为黄色代表皇权嘛,这两个字没有实质区别。《释名•释采帛》中是这样解释黄的:“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黄色也象征光明,所以“黄天”实际上是相当于“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而不是因为沙尘暴而形成的“黄沙漫天”。由于“黄”除了是皇权的代表色外,还是贵金属“金子”的颜色,所以在人们日常用语中,黄也广泛地用于表示尊贵、吉祥、美好之一,比如,诸如“黄灿灿”、“黄道吉日”、“黄花大闺女”等,全都是誉美之词。
但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十分不满黄色被统治阶级最高层长期霸占的现实,于是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了地下斗争,就是通过用“黄”字代指牲口或其他脏东西来从精神上打击“黄”的尊贵性。比如用“黄”指马,成语“飞黄腾达”中的“飞黄”可不是说飞行中的蝗虫,而是指传说中的神马,据说这种马善于跑得特别快,简直就是马中的刘翔。后来这个成语多用于比喻善于暗中钻营而得意于宦途。还有用“黄”指狗的,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里的“黄”肯定不是“皇上”,否则苏轼也不敢牵。因为狗也是黄色居多,所以用“黄”来代指狗。我们小时侯也经常叫自己家的狗为“大黄”或“阿黄”。不过对于苏轼先生“左牵黄,右擎苍”的动作,我感到有点别扭,正常应该“左擎苍,右牵黄”才舒服点吧,除非苏轼是个左撇子。用“黄”指狗还不算什么,还有更不堪的:用“黄”指粪。如《黄帝内经》中说“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封建王朝被推翻、特别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扬眉吐气:解放了,天亮了,穿啥颜色都让了,咱老百姓今儿我是真呀真高兴!可惜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鲜亮一点的色彩都被认定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数亿中国人民只能穿草绿色(绿色高兴了,终于翻身了!)、灰色和蓝色,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青年人穿的花哨一些,也被当成奇装异服,走在街上会被人抓住剪烂衣服——这些与“黄”关系不大,就此打住。
皇上完蛋了,“黄”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再也没有那个尊贵的派头了。此后产生的或者是此前就有而后来才流行开来的有关“黄”字词语主要有这么几个:
黄账。就是借钱不还。你借人家钱,人家债权人还记着账呢,结果你一拖再拖,记账的账本都变成黄色。你这个人诚信有问题呦!俗话说“欠钱不还,屁眼朝南;欠钱不给,屁眼朝北。”虽然比较不雅,但话糙理不糙,充分反映了广大债权人对赖账者的鄙视和无奈。
黄了。指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黄了”能表达这层意思,我的理解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植物根系遭到破坏或气候等条件不适合等变化,都会由绿变黄,表明该植物已经死翘翘了,完蛋了,结束了,Game over 了。
黄牛。现在一提黄牛,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会是那些在田里辛勤耕作的家畜,而是那些活跃于车站、体育馆、商场等地让人恨之入骨、有时候又不得不与之讨价还价的“黄牛党”。“黄牛”是曾经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活生生让这些人给糟蹋了。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如果你被称为“革命的老黄牛”那是相当荣耀的一件事,表示大家对你塌实工作的一种肯定。现在基本没这么表扬别人的了。
那么这个表示投机买卖、买空卖空意思的“黄牛”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人说是外文翻译来的,最初是指在证券交易场所外挣点跑腿费的人,没有进入交易大厅的资格,属于社会底层一种没有办法的谋生手段,但由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黄牛们生意越来越火,终于鼓捣成气候了,成为黄牛一党。
外文咱不在行,中文还凑合。据说黄牛没有肩胛,因此上海旧时称那些讲话不算数、不能担负责任,办事不牢靠的人为“黄牛”,《汉语方言大词典》里也说:责任心差而不履行承诺的人可以说是“黄牛”,进而引申为代指那些从事着“空手套白狼”这一伟大事业的掮客们。黄牛真的没有肩胛吗?我没学过动物解剖学,这个问题答不上来,但小时侯骑过黄牛和马,连猪都骑过,没觉得牛比马少什么,只是牛背不如马背舒服,可能是因为黄牛真没肩胛或肩胛肉薄?但各位家长千万要告戒小孩子:骑牛骑马都可以,千万可别骑猪,我小时候骑猪,差点被摔残废。不过现在的小孩生活条件好了,基本接触不到家畜,只吃过肥猪肉没见过肥猪走,想被摔都没机会。
查了一下词典,英文里“黄牛”一词为“scalper”,而“肩胛”一词为“scapular”,看来两者还是有关联的,如果不是黄牛没肩胛,就是黄牛党要从肩胛上弄点好处去,因为“scalper”也可以翻译为“剥第一层皮的人”或“做投机抽头的人”。
各位观众,终于要说到目前“黄”字最普遍的一个意思了,顺便也回答一下前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黄色代表色情?
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于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只要一提 “黄色”二字,十个人有十一个首先想到色情——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两遍。上大学时候正直青春年少,精力旺盛,求知若渴,特别是两性知识,老师一直也不教,让大家觉得很神秘,就更想知道——其实老师要是早把那点破事说清楚讲明白,大家就没什么兴趣了。现在的教育是对光明正大的生理卫生问题羞羞答答藏着掖着,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倒是毫不避讳,比如对于家长当官或有钱的学生,个别老师会以身作则地引导其他同学尊重他、爱护他、让他当班干部——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大家通过各种荤段子、黄笑话来学习、探讨和交流心得体会,学习成果特别突出的一个宿舍被大家命名为“黄普学校”,就是黄色知识普及学校。
闲话少说,继续讲黄色为什么代表色情。
说起来也有一百多年了,1894年,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个比较著名的国家,叫英国,有人创建了一本名叫《黄杂志》的期刊,这个杂志的主要写手是颓废派的文艺家们,他们的作品有时会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秽。《黄杂志》发行量差强人意,杂志社勉强维持着,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这个杂志一直也不会有什么知名度。
1895年4月的一天,著名作家王尔德因搞同性恋而被逮捕,赶巧了,王尔德在被捕的时候,正拿着一本《黄杂志》。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手里拿的书并不是《黄杂志》,而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巧合的是那本书的封面是黄的。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黄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很快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有人把裤衩上的皮筋儿抽下来,做成弹弓,用小石子打出版商的玻璃。旁边人一看,说你费这劲干嘛?拣几块大石头一砸不就完了吗?结果出版商的办公场所被砸了个稀巴烂。
从此,在欧洲,黄色就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是竞争对手,正为了争夺市场而进行激烈的PK。《世界报》用骇人听闻的报道和对政治腐败进行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日报》不干了,看来不玩点狠的不行了,就把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黄色小子》的画家给挖了过来。当时两大报广泛采用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黄色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黄色,有色情和媚俗两层之意,总之是指低级庸俗的东西。至于黄色的这种意思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就不可考了。本来,我国古代把色情场所称之为“烟花柳巷”、把不正经的行为成为“寻花问柳”,把性病称为“花柳病”,虽然同样不是指什么好东西,但叫法还是挺诗意的。而“黄色”的西方意思一传过来,马上取代了“花柳”,不知道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出于对曾经至高无上、风光无限的“黄色”进行打击报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