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其实中国也出现了像希腊这样的吃里扒外的女士,忽悠中国的中投公司扔钱入咸水海里面的事情。唯一和希腊不同的是,中国算是家大业大,扔掉了几十亿美元在黑石啊、摩根斯坦利啊等等,到不至于伤筋动骨。
只不过劝谕中国政府官员,看到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黄色面孔,那可是要小心加一倍的。不然被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有读者看了关于高盛和希腊政府玩的仙人局,说是没有看明白。这里就更清楚的解释一下。
当年欧洲人搞欧盟,接着成立欧元区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君子协定,叫做《欧洲稳定和发展条约》(European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就是强制要求大家作为会员国,应该控制财政支出,避免引发通胀,从而导致欧元不稳定。
这个条约主要要求大家的财政政策上,年度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总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该条约是在1997年签订的,但是大家都没有太大的遵守,几乎是所有国家要么违反了第一条,要么违反了第二条。于是就在2005年,经过一致同意,把标准放宽,允许大家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违法。但就是必须长远地遵守这个条约。
当然事实上,大家的特殊情况,就是今年很特殊,明年更特殊,于是每年都给继续特殊了下去。
可是回到希腊在2001年入会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不遵守哪怕是纸面上的这个规则。因此通过高盛的妙手空空,希腊政府突然之间手上就多出了一大笔日元和美元,然后就用了这些钱,和高盛等一帮人做了一个货币对换的合同。就是说现在俺用多少多少日元和美元,和你们以这个价换欧元来用。以后俺就会以各种税收作为保证,比如说过桥费啊、过路费啊、机场登机下机费啊,等等,过了N年之后,俺在用另外一个价格,把换的欧元给换回日元和美元。
这样一搞,希腊政府就多出了一大笔欧元,可以用在政府开支上了。而这笔建立在外币基础上的债务,自然就没有被看管欧元国债发放的欧州委员会监督了。
其实说得不好听,就是你借债的时候,穿了一件不同的马甲,那么欧洲监管的老爷们居然就走眼而认不出你来了。当然谁也不知道这个走眼,是真的人老眼花了,还是装糊涂。
在金融自由化的大潮下,各种金融创新和游戏,五花八门的就象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不管是怎样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几百页的法律条文写得面面俱到,本质就是一个词:卖拐。2009年为了应付危机,美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条。一条就是如果银行有了财产,那么就往多里计算。另一条就是如果银行有了债务,那么就往少里计算。
比如说,如果你银行手上拿了一个房产,现在的市场价格低于你的纸面价格,本来就是财产缩水,你是亏了。可是改变会计原则之后,不要紧,你不需要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还是按照原价。可是已经是负资产了啊?那不能算,人家还没有卖那个房子,就是说亏损没有实现,还是可以找回来的。
说得满有道理。那么看一看债务方面如何处理吧。当时是银行发行了债务,可是在市场上那些债务已经交易得比较低廉,因此如果银行有钱的话(这个如果当时是一个笑话),那么可以把这笔债务买回来,那么不就是比以前的负担低了?不是说没有实际交易就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吗?那不行,这次就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因此,就算是银行没有钱去买回来这笔债务,那么按照市场价格原则,也可以在账面上把这个差距计算为银行的盈利。
结果就这样,2009年美国的银行就盈利极好了。这种会计原则改变让俺想起了一个笑话。
说得是有人去应征银行的会计部门,结果很多人都失败。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1百万加1百万等于多少?回答2百万的人全部应征失败。最后是一位仁兄,听了这个问题,马上把窗帘拉起来,反问到:你想等于多少?结果就成功了。
看到希腊今天出现的情况,要知道固然希腊政府难辞其咎,但是能够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环境因素,就是三大要点:第一个就是自由流动的国际资本,第二个就是自由浮动的国际货币兑换,第三个就是自由而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中央银行。
看到这里,大家马上就想到著名的蒙代尔三角形了。其实俺在《四面楚歌》里面花了不少篇幅谈了这个铁三角,是因为俺们中央银行的半瓶子醋的专家们,成天背着这个铁三角到国务院卖拐,希望能够把高层领导们给忽悠糊涂,然后赶紧放开资金管制和汇率浮动。
好在这些专家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中央银行独立于国务院之外的提法,就不太好意思出口了,只能让一些体制外的专家们,或者海外的华人大忽悠们来鼓噪了。
蒙代尔的三角理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他的理论的假设不成立。就是所谓自由和市场,就可以完美的解决问题。因此他想达致的目标,其实是不值得追求的。
其实看一看这些年来的实践,资本无管制的自由流动,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带来所谓自由必然优化的成果,反而带来的是每过几年,就让全球经济抽风一阵子的经济动荡。
而同样自由浮动的货币,除了为大家创造出来有一个大赌场,让大家热心于汇率炒卖之外,并没有为国际贸易带来多少促进,反而是各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成为大家的过山车游戏。
而最后的央行独立政策,并没有表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私人的就是好于政府的信念是可行的。事实上,在货币政策上做决定是不是优化,并不在于你是政府,还是私人。更多的是在于你是不是负责任的政府,或者是负责任的私人。不负责任的政府,自然在货币政策上是会乱来,但是不负责任的私人,比如说美国的联储局,其货币政策,就不如负责任的政府,比如说中国的国务院要好。
美国议员们大骂格林斯潘的时候,老格说,他本来相信私人的企业家们和金融家们应该比较负责任,结果他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