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普通老人的“股神”业绩
不久之前在美国发生的一则小故事,似乎是让不少的国内股民哀叹自己生不逢时,生不逢地。“75年的时间,资产翻了近4万倍”,这样神奇的股市投资成功神话,发生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一个极为普通,对股市没有什么概念的老人身上。
根据2010年时美国媒体的报道,一位百岁老太离开人世之后,人们将她700万美元价值的股票遗产,按照她的遗嘱捐赠给了她自己的母校。而这700万美元的遗产,则来自她在1935年时,花180美元购买的,她当时所工作公司雅培(Abbott)每股60美元的三股特别发行的股票。这种股票,估计有点类似于发行给公司内部员工的原始股。那时候,她是这家公司的普通“小秘书”,而且,其后也一直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今天的美国雅培公司,是在1888年由雅培医生在美国芝加哥创办的。当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布点,历经百年的发展和变迁,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集医药和营养产品于一身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按照2010年3月16日54.5美元一股的价格,14.8倍的市盈率和3.23%的年度红利,公司的市值在848亿美元。现在的股价,和2008年9月接近61美元一股的历史最高价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纵观历史,雅培的股价,按照分股调整计算,从1980年初1美元附近,几乎是一路“飙升”到2002年1月份的58美元。很可能,在那75年间,老太太是将所有的公司红利都再投资到公司的股份上去了。有些美国公司,给自己的雇员提供这种机会,而且,你如此购买,还不需要支付交易费。
从美国老太太的这个例子,有人读出了这样的信息:只要是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耐心买入持有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问题是,在如今浮燥的中国A股市场,又会有哪位投资者,会有75年坐稳不动的耐心呢?
事实上,记得几年前,在美国的纽约市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老太太文化不高,一直当一个“小秘书”。但是,就是这位收入有限的老太太,从年轻时就开始,靠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一点点的买入美国的绩优股。她住的是租来的公寓,中午上班吃的是自己带去的午餐,上下班靠乘坐拥挤的公共汽车。有时候为了节省几个铜板,甚至选择步行上下班。几十年的“清贫”,换来的是千万美元计的金融资产。在她过世的时候,她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一所她喜欢的大学,虽然她出来就没有上过一天的大学。
两个老太太都获得了巨大的金融资产累积,这是她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一位只是买了一次就“忘了”,另一位是一直就有意识地在累积,而她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代她所信奉的上帝为人类做点好事,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两位老人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将自己辛辛苦苦累积的巨额财产给了“他人”,都是在活着的时候,以清贫和普通为享受。
很多中国国内的股民在想:怎么样才能够复制这样的老太太获得的业绩呢?为什么除了巴菲特之外,实际上美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股神”存在呢?这些人投资成功的秘密,除了巴菲特所说的不需要很高的智商这点满足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呢?
对我而言,不仅有,而且还很多。许多因素在目前的中国不存在,在可预期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中国目前的房市泡沫破灭之时,可能就是股市价值回归到“人性”水平的时候。现在的股市是一个充满“狼性”的“野猪林”,已经不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获益的双赢市场了。单一利益的获得,能够持续的时间不应该很长久,如果历史能够给我们一点预示的话。
如果硬是要总结一下的话,我觉得,从这两位老人那里,我们能够体悟到下面这么几点:
其一,从两位老人“攒钱”的目的来看,既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也不是为了自己家人的福祉。在中国,即使你有这个心,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即使你手握一只能够给你带来巨大利润的股票,同时你也确实是能够持有和想持有,恐怕在目前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你也是无法做到的。你辛辛苦苦养出的羔羊,在还没有给你带你足够的羊奶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人给宰了,吃了。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啃老族”现象,既是老人们的不幸,实际上也是国家的不幸和悲哀。表面上看上去“已经”富强的中国,她的子民们什么时候又能够真正享受到,这种“富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富裕呢?“伪幸福”,“伪富裕”,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创新出的新词汇了。
其二,那位美国老人开始投资的时代,美国的股票非常便宜,平均市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位数。而且,在那时,投资者还经常能够找到,盈利能力不错,同时“公司账户上的现金低于公司股价”,这样的超级低价股。那种投资环境,给所有有心的投资者提供了获利的大好空间。时势造英雄,虽然“势”很重要,但是,如果那种好的“势”持续的时间太短,你作为投资者又能够获得多少长期的利益呢?
巴菲特说,投资就是滚雪球,从一个小小的雪团开始,在一个长度足够,积雪厚度也足够的山坡上,不停的向前滚就是的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并不是那个开始时的“小雪球”,而是那个有着足够长度和足够深度积雪的山坡。
不是现在的中国没有有耐心的投资者,也不是中国没有拥有足够智慧的投资者。再说,巴菲特都说那是不需要很多智慧就能够做到的事情。而是,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压根就没有你能够安安静静,值得你长期投资的对象。中国的股市倒有点像个屠宰场,手握屠刀的是那些“产业资本家”,也就是那些卖给你股价的实业投资者。高高的市盈率和被虚夸的盈利成长,外加一个个随时都在忽悠股民,期望通过忽悠获利的巨鳄,在那样的投资环境下,带给投资者的就只能是一个个悲伤的回忆了。
其三,如果你必须选择,那么,你应该有的理性标准又能够是什么?
一些坚定“长期持有”观点的“长期投资者”,总喜欢拿投资万科的刘元生来做例子。似乎是,像万科这样的“绩优”公司,你买下之后就一直持有,不就发财了吗。我觉得,就万科本身而言,从长期看,像这样靠房市的繁荣而大赚特赚的公司,期望通过对它的投资,来获得几十年之后的巨大投资收益,可能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目前狂热的房市,总会有降温的一天。房地产公司是不值得长期持有的。
还有人说,如果你要象那位美国老太一样有耐心,买入一只股票之后就坚定地持有75年,那么你选择股票的标准就应该是两点:必须是百年老店,还必须是业绩能持续增长的企业。譬如在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贵州茅台。
在股价相对于未来的成长足够低时,购买在未来能够长期获得持续成长的公司的股票,就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基础。这点不仅没有错,而且,还应该是必须做的事情。问题是,要想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获得如此之高的回报,现在的蓝筹股是做不到的。能够给你那种业绩的,应该是几十年之后的蓝筹股。
目前的蓝筹股在几十年之后,很多可能会变为历史。至少美国的历史数据给予你的就是这种结果。如果具体到贵州茅台,这家靠酿造白酒打天下的酒类大王,一个靠持续的大幅度提高产品售价来获得盈利成长的企业,即使在目前阶段看,对于我也至少有几个致命伤。一则,经济继续发达的中国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于白酒的需求不可能持续大幅度增长。再则,社会法制化完善的中国,将给茅台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买酒的人不喝,喝酒的人不买酒”,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其四,已经有的教训,值得大家继续反思。追随当年“曾经的”“超级优质”股四川长虹的投资者,在1997年高位买入时的痛苦,应该不会在十年之内就忘记吧。广电电子也曾经是市场热捧的“超级明星”,如果你在互联网泡沫顶峰时的2000年3月的最高位时买入,10年之后的今天也还是没有解套的机会。中国船舶这只“标准”的大蓝筹,结果不是也一样吗?如果你查一查几只蓝筹股在过去十年的股价走向图,我估计你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果你再深入一点,查一查各个阶段被股评家们鼓噪着热炒过的“绩优股”,你应该不难发现更多的“悲伤”记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用巴菲特的一句话:用合理的价格购买有着长期持续的未来盈利增长的企业,你就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优良投资回报。
具体到中国股民的命,可以这样说:你有点生不逢时。现在的金融资产泡沫依然巨大,在这种巨大泡沫存在的环境下,你应该小心谨慎,特别是注意约束你的贪婪之心。在你决定卖出一只你认为价值被严重高估的股票之后,如果股价继续走高,并不意味着你做错了,而是意味着,这只股票中的泡沫在继续增大,它破灭的时候带给股民的杀伤力也会更大。
在一轮大熊市之后,特别是在紧跟一轮超级大牛市之后的一轮大熊市之后,股票市场躺满了留着眼泪甚至是鲜血的受伤者。那么,股市到底是不是一个赌场?是不是应该是一个赌场?参与股市的股民们,是不是就应该有被人任意宰割的命运?
我的答案是:不是的。
巴菲特的那句话值得我们一再深思:如果你认为2000美元一英亩的地价还算合理并且已经买入了的话,那么,在地价已经下降到1000美元一亩的时候,你没有必要恐慌。如果你有余钱,就在低位时再买进一点。如果你没有,就守着你的土地,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当你的地主好了。只要是估值合理,市场总会有回归正常的时候。冬天过去就会是春天,夏天的炎热之后就是秋天的收获季节。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要提醒你:如果只有15%成长潜力的公司的股价,被卖到80倍的市盈率,你是没有任何理由再继续持有的。贪婪是打败你自己的敌人,而贪婪背后站着的,则是你自己。所以说,打败你的最后还是你自己。
巴菲特的很多理论,实际上并不是他的专利,很多人都在那么做着,而且也同样获得了长期的持续成功。我相信,你也能,如果你想成功的话。
(节选自,汪翔:《投资的逻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