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这无可置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看到什么本质的思想内涵呢?
这又是一个大的不能再大的话题。
简化之,我们今天先来看看中国的歇后语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它们是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包容。
且不说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些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歇后语,我们只看看和视障人士有关的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瞎子做竹篮——瞎编;瞎子看电视——不明真相;瞎子盖被子——东拉西扯;瞎子到家——摸(没)门; 瞎子打灯笼——不沾光;瞎子撒网——胡扔;瞎子擤鼻涕——一把攥;瞎子背瘸子——互相利用;瞎子踢毽子——一个不个;瞎子戴变色镜——穷讲究;瞎子看唱本——不知道是出什么戏;瞎子耙地——苗草一起铲;瞎子赶集——凑热闹……等等。
千百年来,我们用美丽的汉语表达思想,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这是什么样的思想?难道风趣俏皮就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一现象再次说明,圣人的仁义道德只是一纸空文,歧视才是我们文化中隐秘的,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言行的劣根!
说“中国文化中没有种族歧视的劣根。中国人既好客又知礼,既有孔夫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精神,也有‘四海之内皆弟兄’的胸怀”真有点滑稽了,连同宗同族的自己人都歧视,何况外族人?汉语中的“蛮”、“夷”说的是谁呢?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歧视现象仍然很普遍。 看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赵本山,他就是擅长拿残疾人开涮,他台上一个人装瘸扮傻,台下全中国人跟着哈哈大笑,这种拿残疾人开涮,并扼杀人们同情心的表演,居然每年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赵本山个人的行为不算什么,电视前广大观众的心理难道不反映了某种文化?
时代是变了,虽然“残废”、“瞎子”、“傻子”这样的称呼仍不绝于耳,但是现在中国社会已开始意识到尊重残障人士的重要性,有的公共设施比如厕所也开始兼顾特殊人群的需求,可是这样的改变是归功于我们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还是西方的“文化渗透”?
如果你还不明白,要和我争辩:这不过是文化差异,各种文化都有特点,取长补短就可以了,这又如何阻碍中国向现代化发展了?
那么请大家假设一下:假如Stephen Hawking生在中国会怎样?
阿弥陀佛!还好他是英国人,人间才有了一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