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重視宗教,充份現代化的世俗社會,如歐洲甚多國家,仍設有代表官方的國教,制度上保存政教雖分但不隔的原則;而憲法中貫徹政教分離原則不立國教的國家如美國,官式格言「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存于國歌又泛見于錢幣,法國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則遍刻于非教會管轄之教堂門楣三角山牆,亦同為政、教雖離仍無間的事實之證。西方的現代世俗國家,除前東歐集團基于意識型態一度排斥宗教外,隨後便出現「宗教回歸」,政、教皆經常維持一定的互重協作關係,如俄國已以法律規定東正教為國家「歷史傳統」,在民間廣泛受到佔大多數比例的教徒及少數的非教徒敬重。政教分離真正的意義是還政于民,然非意味政進教退。宗教依然繼續需要在社會各層面自由履行其天職,不僅作為個人的私下信仰,更是公眾顯而易見的集團實踐。這種社會圖景,無神論教育下長大的國民總難以想象,即使出國親眼看到,不少人起初也常視而不見。
聖徒與聖徒之間,確有一種親密的神聖相交,英語叫communion,中文不易繙出,和合譯本變成動詞「同領」、「相通」或「感動」(林前10:16;林後6:14,13:14),其實此詞在新約希臘原文裡的koinonia,共出現廿次,英語也難拿單一字表示,英王欽定版多作fellowship友誼,或作communion相交、communicate交往、distribution分發、contribution捐輸。此詞蘊含屬靈上團契分享、開放交流的豐富意義,在漢語神學現代詞匯或以「共融」予以概括,可謂善譯。共融koinonia的義源,應同古希臘文獻中習語kalos kagathos,然為另一言簡義豐的全新表達,原話直譯即「美善」,指由外到內既美且善,也類拉丁語之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即「心泰體康」。這些本屬希羅文明對貴族的讚歎語,形容經過鍛煉達至人性理想與德性高峰的身心狀況,新約教會將之轉用于講述聖徒們同心合意在基督裡為一,所呈現的全體深邃靈性經驗。koinonia的詞源來自另一詞koinos,有「近」與「同」之義,相近類同,便不見甚麼特殊突出,也即普通一般。這字因上下文關係,中譯用了同、公、共、平常、不潔淨、俗或凡俗數詞表達,意思常在文本不同處變易。其中除「不清淨」有明顯負面意義外,結合前文後理,「俗」時亦如相同、公共、平常之屬,皆中性無貶義。《行傳》載使徒彼得獲天上指示,向外邦人傳福音,為他們施浸。若按照舊約習規,猶太人和別國的人這樣于信仰上親近來往無分彼此,絕不合宜,但如今進入新約時代,「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的。」(10:28)這個過去的「俗」,現代不過是相近類同之一般,再非絕不能接觸的異物。「共融」之聖,與「近同」之俗,非必定為兩個互斥的範疇,而是有語詞的關連,和概念的相通。聖徒之團契,固有神聖的交往共融,亦對非信徒維持素常的公共凡俗,由基督裡的合而為一,到世俗中的來往無隔,教會的燈臺因而燃點,把光照在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