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念

遵道贵德,道法自然,健康养生,圆满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永恒的怀念

——纪念张龙志教授逝世十周年

四川内江市畜牧中心 唐显作

 

今年九月六日是张龙志教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曾在他身边多年玲听他谆谆教诲的我来说,实在难以忘怀。每当想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总是那样亲切,尤如在世一般。

一九五二年底在一次大会上,我第一次认识了张龙志教授,他那慈祥、端庄的尊容,使我至今难忘。此后,我便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渡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后又十分荣幸地被组织分配到张龙志教授身边协助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六年,在这前后20年的时间里,时刻都受到张教授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致使我由一个不大懂事的毛孩子,逐渐步入养猪教学、科研的大门,今天自己能在这方面为社会做点工作,都与20年来张教授的教诲分不开的。

张教授的一生是简朴的一生。在我跟他的十六年中,见他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很简单、朴素,从未有大教授的派头。记得一九七一年我们在对全省从南到北调查、收集内江猪杂交后代的效果时,吃饭要菜,他总是点些蔬菜、豆类,从不要今天所谓的高档菜。并常对我们说,蔬菜的营养好,肉食多了对身体并不好;他虽然整天烟不离手、茶水不离口,但从未见他用过高级的香烟与茶叶,用的大都是些中、低档的东西,口袋里偶尔也装有较高级的香烟,但大都是为了给别人抽的(请客);在与张教授认识、协助工作的20年中,从未见过他穿过高级的衣服,出外开会时,也总是穿一套的卡的中山服;在与张教授去全省调查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不少时间是要步行几十华里才能到达生产队,当时,他已是60出头的老人了,一路上他总是对我和冯永富同志说,我们这些常做办公室的人,多走走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当然,今天的社会较七十年以前发展进步得多了,在衣、食、住、行方面也现代化了,但我总觉得张教授的这一简朴风尚仍值得我很好地、认真的学习。

张教授在教学、科研之余,常深入到养猪生产第一线,向广大的养猪生产模范和饲养员学习,从他们中间吸取有益的经验,然后加以总结、提高,成功的将它们运用在教学中,因此他在讲授养猪课时,语言生动,大众化,并能深入浅出。对了解,发现的问题,就将它作为科研的题目和内容。记得我常陪他去晋东南的长治、长子、屯留一些养猪场和生产队,每到一处,他总是首先去拜访养猪模范(如长子的黄富水)和猪场的饲养员,与他们在猪圈墙跟就地坐下,一边散烟,一边抽烟,一边摆谈,大家对他都倍感亲切,无话不讲,摆得差不多了,最后才去找行政办公室与组织上交谈。

张教授在养猪科学研究方面,十分注意结合我国国情,选择生产实践中最需要、最紧迫的问题进行研究。如五十年代中期,张教授曾对牛粪喂猪、橡实喂猪(王谦书记托人给他选来的橡实)进行过研究;又如在深入山西农村时了解到,山西本地猪长得太慢,而外种猪及其杂种,又不能适应山西农村(特别是山区)的饲料条件,因此,他就联想到能否用我国南方的地方良种来改良山西本地猪,于是便产生了1956年下半年开始的杂交组合试验。当时,由于受猪种的局限,仅选用了四川的内江猪、荣昌猪、约克夏、巴克夏、苏联大白猪进行两元、三元的杂交组合试验(荣昌猪因不适应太谷的环境条件,表现不好,后来未参加组合试验)。经过几年反复试验,筛选出了“内巴本”这一当时的最佳组合。这时,张教授便指出,我们要边试验边推广,这样到1971年调查时全省基本普及了内江猪和内巴本组合,且深受农户欢迎。1963年由张教授主持的全国猪经济杂交工作会议在母校召开,与会的同志一致认为“内巴本”组合是一个好组合。此后,该组合便由山西逐步推广到全国八个省、市。随后,张教授便在此基础上把这一研究成果,提高到全国范围,称这为:“用我国南方猪改造我国北方猪”的学术高度,并为全国养猪界公认。这对当时全国的经济杂交工作开展和养猪生产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张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材的编写,1958年开始组织华北地区养猪学统编教材的编写。1960年又在华北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又主持了全国养猪课程通用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他极为重视将群众经验总结编入教材中,为此,便有了1960年在我院专科部召开的全国养猪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座谈会,会上交流、收集了不少有益的教材素材,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另外,张教授更为重视养猪科技的普及工作。1961年在完成全国养猪教材编写之后,紧接着便组织编写养猪六关小册子;1972年在71年对全省内江猪的杂交效果调查的基础上,张教授又组织大家编写了猪的杂交与改良一书。这些科普读物对当时的广大农村养猪生产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张教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祖国养猪教学、科研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养猪事业。在张龙志教授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缅怀他,正是为了学习他。他的不朽业绩将永垂青史,他的品德风范与世长存。

学生    唐显作

1996.6.1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