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诗词101】《泥鳅儿的二维诗歌里的意象(2-1)》XiaoLinchua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意象”这个概念。

      在天端的新诗文章中,“意象”主要是作为一个概念来用,没有对之作进一步的解释。“意”是一种唯心的“感情和心思”,是人的内心活动,是指的“心意”,包括通常所说的“情”,“心”和“神”;“象”则是“物象或者事象”,存在于主观个体周围的万事万物,是一种客观存在,譬如常说的“景”,“物”和“形”;当然“象”还可以包括除自然景物(即物象)之外的社会现象,人物,市井生活和历史事件(通指事象)等等。因此“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心意”只有寄生在“物象或者事象”上,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象”素,才能把“心意”有效地传达给读者。读者则要从“物象或者事象”上,把寄托的“心意”感受到后,通过加工和再创造,按自己的“口味”,烹调出一顿心灵“美餐”!

       在诗歌里出现的事物,已经是附着作者心意的事物,已经构成了有生命力和倾向性的“意象”了。多个意象的编辑,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是把带有作者感情的事物,或者说“意象”进行整合,创造一种能够烘托作者思想的环境,达到强烈感染读者的目的。比如,在老马的【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六个意象,渲染出一种苍凉伤怀的画面,也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或者“境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意象的外延可以小到一个简单的事物,也可以指整个诗篇的情与景的交融关系。正确地选择意象,巧妙地构建意境,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诗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感情需要倾诉时,诗歌便是一个很好的“驿使”,她会把你的“心思”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送到规定的人身边(哈哈,是三规,不是双规)。

       现在让我们回来看看泥鳅儿去年写的一篇诗歌“几米的鱼”,当时在诗坛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和诗不断。在这篇诗歌里,“你”的戏份很弱,主要是表现“我”作为一条“几米的鱼”的所见所闻,是出自“我”的“眼所观”。在上篇“戏说诗词”中,柏泉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加了一个“你”就立体了,是不对的。由于没有机会可以跟他进一步交流和学习,在此略微说一下自己对三维说法的理解。

     “你(们)”或者“他/她(们)”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很重要。如果都是出自“我”之眼,则他们的独立性为零,是完全从属于“我”的视线,是相对静止的,被动的和没有自由活力的。这样的角色出现再多,也是在一维里活动。相反,如果这个“你”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自己支配所作所为,和“我”可以相对并列和交流,那么这个“你”是有自己的天地,可以为诗歌的维性,谱写新的一页,那么诗歌就有多维的特性。就象在小说里,人物角色的独立性很明显,读者会觉得场面大,视野开阔,层次浑厚。由于角色有主次从属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节才能开展,故事才能继续和扣人心弦。

       言归正传,先将这篇诗歌贴在下边,以供分析。在此特别感谢泥鳅儿允许我采用她的诗歌来“戏说”!


几米的鱼

我是一条几米的鱼
微笑着发着光
在城市的夜空上飞翔

孤独的人
象幽灵一样可耻地游逛
流浪歌手的歌声
把夜唱得很凉

街砖上白日的泪痕还在反光
不眠的购物场
冷漠的橱窗里
高跟鞋盛着空虚的时尚

来到渔港
迷路的晚风正在这里扫荡
海的鼾息有些郁苦
浪的起伏因此很紧张

街灯的光晕一圈一圈地昏黄
里面有一位老艺人
故意把夜画的很明亮

当我飞过你公寓的格窗
看见你很准时地走在
某篇寓言的第二章

     第一段,是介绍“我”,平直无华。“发着光”为结尾段落中“看见”打下伏笔。在接下来的四段里,作者用了几个不同的意象,包括“流浪歌手”,“高跟鞋”,“海”和“老艺人”,纷至沓来地把“凄凉”,“冷漠”,“惆怅”和“希望”等意境,非常形象地展现给读者。“把夜唱得很凉”,“高跟鞋盛着空虚的时尚”,“故意把夜画的很明亮”,都是精巧会意的诗句。

     作者使用了高度浓缩的修辞手法,把歌声的哀婉让人产生的悲凉感,比喻成可以使得夜变凉的寒风。商业社会热情之下的冷漠无情,在“高跟鞋”中,表现得很突出,突出了人间世态炎凉的凄楚。无家可归和琳琅满目的橱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反映出作者在选择意象时的精心,产生很好的意境效果。巧妙的修辞手法,更是锦上添花地展现让人感叹的画面。

     在第四段里,作者的意图是,拟人地借助在渔场海边的几个小意象,晚风和浪来体现一种“彷徨”的心情,一种挣扎,一种想呐喊的冲动,又隐隐含有一丝的胆怯。这个过渡,为第五段的期待曙光的意境,提供了非常好的铺垫和准备,也使得诗文起伏有致。在接下来的段落里,非常自然地用比喻的手法,把画的色彩明暗度来表示夜色的光亮。“故意”二字,强调了作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

     结尾非常别致,寓意深刻。在泥鳅儿的作品里,“你”是非常常见,使用的效果之好让人叹为观止。这里的“你”是“我”从“故意”的柔弱中升华出来的臆想,准确地说,是一种“不屈服和不甘”,更是一种很幻想的“现实”。因为是一篇“寓言”或者“童话”,但是已经翻过“第一章”,正在“第二章”,希望早已走出了第一步,回味和感动,油然而生。

      诗文中的“我”在飞翔中的所见所闻,构建了一个起伏有序的意境,不同的意象组成一篇感人至深的画面,在伤感中,有期待和希望。准确的意象,合理的境界,精致的修辞手法,造就了一篇美好的诗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