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吾国与吾民》

I think, therefore I am. - René Descartes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朋友来小住几日,临行前扔下一本随身携带的旅行读物,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说:“我不带走了,翻译的不好,看的实在是费劲。”

 

人也怪,以前曾有过多少次,朋友赞不绝口的推荐好书,我都很少马上心动,会以各种理由推延,留待日后再读,或干脆束之高阁。这次不然,反倒是一句看的实在是费劲,引起了我的兴趣。林语堂的东西会翻译的不好读起来费劲?!

 

昨晚随手翻了一下,才体会到朋友所说的苦衷,至少许多地方,这本书读起来的确是相当吃力。也许是因为翻译的年代久远吧,行文多是白话夹杂着文言文,与现代读者就已经先隔了一层。其实,真正的问题倒不是它的半文言文风格,按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算没有受过多少专业的古汉语训练,但倘若能读懂《三国演义》、《聊斋》、《西游记》和《红楼梦》的话,读一般的文言文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另外,精当的文言文,简练而有意境,拥有白话文所不具有的威慑力,用得好,会使语言表达来的更为传神、准确。像鲁迅、梁实秋等人的东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半白半文的传世经典,让人百读不厌。当然,若文言文用的不好,则会给人以“拽”的感觉,更甚者会影响到传情达意。很不幸,这正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林语堂的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中文译者是黄嘉德。我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英文版,所以对它的翻译质量,不敢贸然置喙。但是,中文版的许多译文之诘聱隐晦,语言逻辑之艰涩难懂,不能不让人好奇:究竟是英文的表达有问题?还是中文的翻译有出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因而及于思考之式态。一方面固增进活泼之性状,另一方面他不难退于无意义的装饰而不具充实之内容,此等缺点为中国文学史上某几个时期的苦闷的罪恶。”

 

“不过最堪注意之差异,当推中国人之声带,盖比之西洋人颇觉失却一种充实的回响特质。”

 

“这种装饰文字所谓骈俪文的格调深具表现精确性缺乏之弊病,而其优点为最佳之‘非古典派’小说中所表现者,为一种悠闲的散文。”

 

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什么。或是应该这样说,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我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说。类似表达,比比皆是,不再多举了。打中文本来就难,打这种拗口烦心的中文,更难。也罢,等有空找英文版来读一读算了。

 

 

 


edrift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melly的评论:

呵呵,我只是拽一拽而已。:-) 那个字念“au”,与“拗”近似。

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