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博士后就是辛苦。老板周五要出门休假了,而一直希望在他休假前对我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的正式试验结果该是礼拜五中午出来。但为了让老板放心,昨天就告诉他今天我会在显微镜下凭经验估计一下结果。所以,今天老板一进办公室,就一直在无菌工作室外悄悄地等着俺。他不敢中间打搅我,怕我中间分心出错。而我呢,早晨送完儿子去summer camp,冲进试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两杯咖啡,这也是怕出错,先给自己提提神。
看俺开始作清扫工作,他知道俺作完了,急不可待的走进无菌室,看着俺问:“Any good news?"?俺拿出放在显微镜下的一张随手写下来的记录纸给他。他开玩笑:“Wow, you wrote your important record on paper towel!”
没办法,老板急着知道结果,俺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在显微镜下扫描一下,随手写下来了。这是一个期待了三个礼拜的结果--从十八万个化合物的library中,通过药物高效筛选,一步一步地淘汰,最后一个化合物是不是有选择地杀死特定的癌细胞,而不伤害别的癌细胞。俺给老板的喜讯是两者间有至少一百倍的差别后,老板高兴地挥起了拳头。
从推掉一家大制药公司的offer,决定留下来和相处了十多年的老板再继续干五年的时候,一年多来为“两条路线”的讨论进行了无数次:是继续我当年develop的药物筛选方法还是用常规的方法来寻找更好的leading compound。原来的筛选方法拿到的化合物,虽然效果不是太好,但按特定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而设计的筛选方法从试管里筛选出来的化合物能在活细胞内起作用,而在活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已经被我们自己和别的两家试验室证实。这种筛选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任何通过这种筛选方法拿到的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基本清楚了。但不足的地方也一样明确,那就是许多通过其他途径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化合物将不会被这个筛选方法发现。而常规方法的问题是所有杀死癌细胞的化合物都可能筛选出来,以后关于分子机理的研究将困难重重。讨论来,讨论去,到去年九月份新的研究生进了试验室,才决定由他们承担筛选的任务。他们要五年毕业,哪里愿意冒风险?自然选择了常规方法。整整六个月,经过三轮筛选,从18万个化合物中终于拿到了20个化合物。三个礼拜前交到我手里,直接作毒性和抑制特定癌细胞生长的试验。一下子,全实验室都聚焦在俺的身上。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改良抑制特定癌细胞生长的试验,刚刚把试验程序整理完毕,写成实验室通用的protocol,化合物就来了。一轮淘汰,二轮选活性强的化合物,三轮就是毒性试验。看到今天的结果,老板说--You should go home to celebrate。 This is the momentum for the lab!
在生物博士多于牛毛的年代,多少人改行,多少人痛恨当年的专业选择,更有多少人为混口饭吃而无可奈何地在试验室里度日如年。俺这博士后也是经过十多年的挣扎,当老板在理论研究走到尽头,转行到应用性质的药物筛选后,才找到自己的passion的。从小见过农村的缺医少药,一直对制药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却阴错阳差的研究植物的基因表达调节控制。出国找博士后的时候,想改行,找了几家作艾滋病研究的实验室,都被拒之门外。在回不回国的摇摆中放弃了90年代末biotech热潮带来的机会,在养家糊口的压力下又失去了改行的机会,却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领域。哈哈,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玩笑。
研制出一个药物的路太长远,比中一个lottery的机会还要小。但愿这个新的化合物能带来新一轮的研究经费,俺也可以在十年后退休,过上靠太太“包养”的日子。
(二0一0年七月十四日)
空欢喜--十八万分之一的机会也会泡汤
昨天查到了有人已经在2007年申请了专利,但他们不知道化合物的作用机理。虽然他们的专利对我们的研究影响不大,但他们的数据说明我们的考虑方向是错的。昨天两个学生比俺还失望。他们五年的Ph.D.program一年的时间没有了。下面四年得赶完博士论文,才能去都M.D.program。
下周老板休假回来,估计还会回到“两条路线”的讨论上。估计他最多是一句“regret"。这就是在老板下面作Scientist的短处--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干。
唉,本来工作轻松,还能顾家照顾孩子,工资也够养家糊口。这一下又得烦恼了。:(。
(二0一0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