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想起了浪漫的婚纱照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夕节想起了浪漫的婚纱照

 

女人出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新娘嫁妆自然是少不了的。那洁白的婚纱是每位新娘都心向往之的盛装。可是,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国,别说穿婚纱,很多人恐怕连见都没见过。

我们的父母,他们结婚时穿的什么,有结婚照为证。一般新郎是穿中山装,新娘则相对随便一些,只要好看干净就行,要是看到一个穿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意思)的新娘,那一定是位浪漫的女子了。那时的结婚照也很有特色,一般是男女并排而坐,不分上下,大概是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吧。

印象中一直到了八十年代,婚纱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那多半也是在影视剧里或在照相馆里,结婚迎娶新娘还是没什么人穿婚纱。新婚大喜,婚纱照总是要拍的。那时,在北京王府井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摆放着大幅彩色婚纱艳照,挺吸引人。一般是将新郎新娘肩并肩地排好,身后是一个假的布景,大多是宫殿花园什么的。新郎穿一件燕尾服,新娘穿一件长长的倚地白色婚纱,当然这些行头都是照相馆的,也不晓得被多少对新人穿过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另外再加拍一张新郎新娘的大头照,俩人靠得很近,以示亲密无间。这种婚纱照总给人一种古板的感觉,没有多少创意,不过是为了照张照片留个纪念而已,和艺术性美感真的沾不上边。

我第一次看到很有些艺术性的婚纱照,是我的好友从美国回国,她新婚燕尔,在纽约拍了几套婚纱照。说一套是因为这里面还蛮有讲究的,据女友说,每一套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布景,穿的婚纱颜色式样不同,连新娘的发型也要做相应的变化。记得她就拍了“蓝色的海洋”,“粉红的记忆”,“银色月光”,和“浪漫同行”等好几个系列。看了她的婚纱照,感觉真的是不一样,奇哉!美哉!最令人惊叹的是新娘的化妆,愣是把我的女友,一个相貌平常的人,化得也有了几分明星的模样。而且,新郎和新娘的作姿设计得花样繁多,跟电影镜头似的,既有温馨浪漫的,也有热情奔放的,情调别致典雅,令人过目难忘。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北京的街头也悄悄地流行起了艺术婚纱照。据说最早的几家是台湾人开的,生意兴隆,后来就遍地开花了。记得比较有名气的有,西单的“巴黎”,东单的“皇宫”,长安街上的“经典”,东四的“老麦”等等。要价也都不菲,一般要两三千块人民币,贵点的都到了四五千块呢。

去拍照的除了新婚伴侣,还有很多已婚伉俪。你若问,都结过婚了,还去干嘛?补照啊。你别说,还真的兴起了一股风潮,补拍艺术婚纱照。人们对于美和浪漫的追求,让商家们又大赚了一笔。

我那会儿刚好从美国探亲回去,终于也禁不住这美的诱惑,决定和老公去拍这艺术婚纱照。唉,回想起来可真够折腾人的,光是化妆就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男士化妆及其简单,如果你长得没什么大缺欠,基本上就不用化了。麻烦的就是女士,先是梳理头发,做发髻,之后粉底霜就要打两遍,不光是脸上,连胳膊上都得上妆,不然的话,怕拍出来的照片不真实。再往后就是描眉化眼,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心里直后悔,早知道如此麻烦,就不来拍什么艺术照了。更要命的是,每个布景前都得换不同的婚纱,据说是与背景相匹配。接下去就该拍照了吧,这摆姿势就更是难为人了,一个动作你得在那僵硬地停好久,脸上还得保持着甜美自然的微笑。那次,可足足地让我体会了一把做演员的滋味了。

那句俗话说得不错,功夫不负苦心人啊。等到照片出来一看,就把照相时遭的那份洋罪忘到九霄云外了。最精彩的是把那一张张照片镶嵌到一本艺术化的影集中,每一页上都配有诗画,很有一番意境。再加上一幅制作精美的油画式大特写,真的让你尽情地品尝了一番明星新娘的滋味。

照片是留给未来的回忆,而婚纱照更会使人想起新婚的那些甜蜜日子,所以,去拍个婚纱照,给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七夕节里翻开昔日的相册,不免由衷地感怀那些逝去的岁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0 8 1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