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的三处硬伤(1574读者)

放下是洒脱, 提起是勇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看到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三处硬伤(有图有真相)

(2010年10月3日“海外原创”版读者数1574)

* 此评论实属不参考其他影评的急就篇、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敬请各位网友发表或附和,或反对,或另有高见之言论。

昨晚才从录像带店购到张导拍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仔细看了看,发现有非常明显的三处硬伤,现罗列如下——

其一,顽固地认为女一号周冬雨的外貌、表演有问题。当时看海报和片花就觉得张艺谋这次可能犯了个历史性的大错误,启用周冬雨会是他的滑铁卢,现在看过影片更确认了这一观点。或许张艺谋认为,文革年代的营养匮缺,家庭环境恶劣,就要选用周冬雨这种孱弱瘦小、略带忧郁眼神的人来饰演静秋,并且还能让人心生爱怜。但择用周冬雨带来的负面作用太明显了,一是与“山楂迷”眼中前突后凸,身材丰满的静秋相差甚远(这和李少红拍摄《红楼梦》 搞“黛肥钗瘦”让观众大跌眼镜是一样的);二是 周冬雨的外貌造型在该片中确实是非唯美的,表演技巧也很糗。

清纯不等于青涩。周冬雨的表演非常幼稚青涩,脸部表情僵硬,好几场关键戏都没演好,我们当然不应苛求这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女演员,主要责任当属张艺谋,是他没选好人,没导好戏。比如,河边亭子谈恋爱那场戏,周冬雨眼皮肿肿,双眸空洞、乏味,不出彩;又比如她和老三在河里游泳那场戏,游完了坐着聊天,这可是全剧感情深化的高潮点啊,你看他俩都在干嘛呢,女的口嗫舌结,男的竟睡过去了,一场好戏就这样草草了结了;再比如,周冬雨笑起来,有时连白白的牙帮都会露出来,似乎有点野草莓的味儿,但细里一寻思,那不是很谁谁有点像了吗?嘿,不就是孙红雷的笑模样嘛(这句话有点损,但请大家一定留意观看),这如何与当时演《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的嫣然倩笑相比啊;再说到最后的哭,我两次看到周冬雨移唇歪嘴的哭相,觉得表现力非常有限,我妻说这哪像哭啊,好像在笑,这如何与同期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徐帆的哭技相比呵?

其二,一再地觉得该片的节奏太慢了。看《山楂树之恋》时,妻几次在旁边说,不看了不看了,这也太慢了,还说,要不是冲着张艺谋,我才不要看这种片子呢,我说别吵吵,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张大师的作品吧。但是,耐着性子看完片子,确实觉得该片一律的平铺直叙,没有意外惊喜和突发的波澜, 起伏张弛不得法,节奏是太慢了些。 譬如,影片中我们看到老三到静秋家被其母撞到,老人家克了一顿老三,老三说那好吧,让我最后包一次静秋灼伤的脚吧,这时候,母亲用木头敲打信封(他们靠做手工赚点外快)的笃笃声一直在空空的回响,我想导演是要让男女主角好好演这场让人唏嘘的情感戏吧,结果怎么样呢,他俩并没演出什么来,观众就觉得影速太慢了,浪费的镜头太多了;再比如,原著中静秋和老三同床共眠那一幕,重病在身的老三拿来纸笔,描摹了静秋美妙无比的乳胸做纪念(虽然这里明显地模仿了电影《铁达尼可号》的典型画面),现在电影里当然不能有啦,新出现的床榻戏非常突兀:观众先是看到白床单里老三明显地在摸索静秋的下体,突然被她一把拽住了,画面停格、延宕,老三莫名其妙的说了一些话,还问静秋“你听明白了吗 ? ”整场戏没有跌宕起伏的层次感,更没有《红高粱》、《老井》那些个富有爆发力和戏剧张力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爱镜头,真不过瘾啊。

其三,台词对白索然寡味、僵硬无趣。看过原著的人都会发现小说中那些个幽默诙谐的“艾米腔”在电影中荡然无存了。老三送钢笔给静秋的那场戏是他俩初恋的重头戏,里头的对白教条机械。河边小亭子谈恋爱那幕戏,老三所说“我不是出尔反尔的人”,清汤挂面,了无情趣,也并不像那个年代的人说的,听起来很不顺耳。我们知道,小说的叙述语言的韵味在转换成电影时会中会不可避免的大量流失,它们本来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样式,那怎么办呢,我期望张导的下一部原著改编作品会好一些。

《三楂树之恋》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此不赘言了,请看客自己品味吧!

* 其实,不瞒你说,我倒是喜欢看张导的《三枪拍案惊奇》的,这部借用好莱坞故事情节拍摄的影片非常另类,那些个黑色幽默或冷幽默、插科打诨氛围里演绎的黄土地的血色黄昏,以及苦橄榄似的晦涩之爱呵 …… 或许,出身大西北的张导被天生的局限困囿了,他拍不好南方作者写的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