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曾全程观摩土耳其空军组织的多国演习
2010年10月 中国青年报
注:凤凰网军事频道基于传播新闻价值之必要,特补发《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27日标题为《“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见闻录》文章,以飨读者。
从中国新疆西部到土耳其,首先可以选择飞越东亚五国或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到航线后期,可选择飞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或取道伊朗。
2009年11月3日至8日,笔者随团赴土耳其空军科尼亚基地,观摩了土耳其空军的“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
科尼亚基地是土耳其空军第三基地,下辖132、133、134三个飞行中队和一个战术训练中心。“安纳托利亚之鹰”战术训练中心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配有完善的机动威胁模拟系统和射击靶场等设施,演习区域面积约为381×285公里。
下设白军、红军、蓝军、维修、防空、航管和保障7个管理部门。其中,白军是演习的指挥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的筹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是演习的核心运作部门;
红军为假想敌,由土耳其空军组成;蓝军为演习受训部队,由参演各国空军共同组成。
“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是一个开放性的训练活动,主要面向北约及其盟国,其目的是向参训部队提供一个逼真的空战训练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参演人员的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
截至2009年10月,战术训练中心共组织了24次不同规模的演习。大部分为多国部队演习,参加国家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北约部队,最多同时参加国家达6个,共出动各种飞机1752架次。
他们自己认为,“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在欧洲范围内是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可以和美国著名的“红旗”演习相媲美。
通过几天的观摩我们感到,“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演习的对抗体系化、实战化。“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是红蓝双方各成系统的体系对抗。
红方由空中“假想敌”部队、空中预警机和地空导弹、高炮、雷达及部分实装组成,驻于安卡拉的141中队是专职的“假想敌”中队。
蓝方则由各参训的飞行中队以及地空各种支援保障力量组成,包括各国航空兵部队、运输机、直升机、加油机和地面雷达,受训飞行员要求必须是成熟飞行员。
这里的演习层次,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向实战化方向发展。红蓝双方分开准备,任务和准备情况相互保密,在未知条件下展开对抗。
在同一个区域内,有50余架飞机同时展开,密度之大,强度之高,高度差之小,实属罕见。
二是演习筹划组织规范化。“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的组织计划工作由战术训练中心的作战筹划部门负责,其最高指挥军官为中校飞行战术教官。
该中心下设作战筹划、情报、电磁环境设置、威胁评估分析、勤务保障以及行政管理6个部门,共20余人,机构设置十分精干。
其中,作战筹划部门的5名少校飞行教官为训练中心核心成员,演习中,他们就是最高指挥军官,土耳其空军司令部、西部空军司令部不进行跟班帮带和坐镇指挥。
每次演习,在3个月前就完成筹划。根据各参训国家和部队的训练需求,区分不同的训练层次,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白军只负责对演习过程和安全进行监控,不介入具体指挥。但有影响安全的问题发生时,会叫停空战。
“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每年要组织多次,多国参训,飞机多、机型杂,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样高强度的对抗演习,组织计划工作难度很大。但由于组织程序规范,保证了演习的高效运转。
三是演习监控评估实时化。“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有两套训练评估设备,一套是空战机动监视仪(ACMI)。ACMI由机载的吊舱和地面站组成,能同时跟踪80架飞机,实时回传飞机的位置、状态以及武器发射和投放的参数信息。
另一套是土耳其特有的EHTES系统,它能够记录地空电子对抗和地空攻击的信息。
四是总结讲评科学化。在空战过程中,没有人对参训的飞行员进行战术指挥,即使是参训的飞行员做了错误的战术动作也不吭声,让他错、让他吃亏,回来讲评的时候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
通过吸取教训来提高飞行员的空战能力,是“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非常重视评估和总结讲评,评估采取个人、红蓝军、战术中心讲评相结合。
演习结束后,所有飞行员都要根据ACMI、视频回放等数据,认真填写“空空(地)射击评估表”,进行个人评估。然后在白军导调人员的主持下,个人评估与战术中心自动评估进行比照,最后确定战果。
(作者王国新 为空军指挥学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