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为人父的《爱的唠叨》也一直想唠叨几句,可是又觉得这个话题只有辜鸿铭这样学惯东西洋,把住三寸金莲握住茶壶倒茶的饱学之士才有资格谈。后来陆陆续续看了阿二的《孤妻》,又有了勇气来几句胡言乱语。
男女情爱是一个千古难题,就像歌里唱的:“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过把瘾》),可是人们又常常从不同角度试探这个话题,企图一窥庐山真面目,但往往又是雾里看花。
为人父从修行中庸的角度探讨,不失为一个全新的角度,让人颇有启发。阿二用小说展现了一个晦涩的画面,却让人感到现实的无奈:爱,究竟是什么?
我不知道爱是不是人类才有的情感,从粗浅的观察看,动物世界也有爱,舔犊之情是动物之间的爱,宠物对主人的依恋也是爱的表现,而广为流传的那个视频,表现一头被遗弃的幼狮在被人精心饲养10个月后放归大自然,当它再次看见主人时竟狂奔过来和主人亲热,依依不舍……
所以爱有其动物的属性,也受人类高级的情感支配。情感一“高级”了,问题就来了:
人类是否可以用理智来约束情感? 爱是否需要被约束? “性”和“情”的关系是什么?“色”和“淫”又如何区分?既然“食色性也”,那么“色而不淫”是不是就是说要人们“饿而不食”?
于是,人类给自己设置了种种约束,归纳起来还是一句歌词:“爱要真诚,不能分享”(邓丽君:《我一见你就笑》)
这“约束”的理由就在“真诚”和“分享”上。
我们爱美食,爱风景如画的胜地,爱一个国家,爱一个人……
山珍海味人人爱,有人更是吃着碗里的天鹅肉,眼睛还盯着锅里的野鸡腿。这没问题,因为一个人可以同时真诚地爱上天鹅肉和野鸡腿。可是你天天这样吃,不也惦记着稀饭萝卜干?于是有人搞不懂,他/她老婆/老公那么优秀,还要喜新厌旧!
每年我们辛苦工作之余都要外出旅游修正,出去十天半月之后不免开始想家了,回到家里,躺在自己的床上不禁感慨:还是自己家里好啊!可是再过300来天,又急不可耐地要离开这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谁说你不爱自己的家了?
我们同样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可是我们也憧憬异国他乡的生活,努力寻找机会跨出国门,拥抱一个崭新的世界……。谁说你不爱祖国了?嗨,政治的浑水咱不淌。
人性中的不知足,促使人类向前奋进,只要你有智慧有勇气努力付出,就会使愿望实现,即使达不到目的,也可自我安慰:我尽力了。
但是,当你爱上一个人,或接受了他人之爱后,你就不能再有非份之想。如果你不知足,充其量暗地里想想,万万不可实现之。饿了只能看着锅里的美食偷偷地咽口水,切不可张嘴。这与其说是道德情操,不如说是人性的无奈。
但是这不是爱的本质。你可以同时爱你的几个子女,兄弟姐妹,父亲母亲,你也可以同时接受他们的爱,你更希望有许许多多人同时爱你自己的孩子。你却不能同时爱上两个异性或是接受两个异性的爱,更不希望许许多多人同时爱你的配偶。
我们很难进一步追究:为什么?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再婚女子婚后仍然眷恋着前夫,每天都回去看望他,照顾他。而她的现任丈夫不仅不责怪她,相反还支持她,周围的人也称赞她的行为。为什么?
原来,她的前夫因为事故成了植物人,她不得不改嫁,但是仍然担负着照料前夫的责任。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她对现在丈夫的感情不是“专一”,可以说是“身边爱一个,心里想一个”,为什么这种不专一能够被社会道德接受呢?
从这个案例,我们也许可以解开谜团:“性”!这位女子不可能再和前夫有任何性关系,虽然她不能跟现在丈夫专一,但她的行为反而是高尚的。
不过这又带来另一个更大的疑问:性难道是邪恶的吗?
号称世上最纯洁的爱情的《山楂树》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且不说没有经历性交就是纯洁,脱离当时的大环境和社会现实,不把焦点放在历史的变革中,用什么“清纯”来摆噱头,毫无价值。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在当时并不鲜见,如果老三没有得病,如果他们终成眷属,那也就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知青故事一样了。
伟大的爱情故事,从罗密欧朱丽叶到梁山伯祝英台,为什么都脱离不开死亡?又为什么总是在“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前都结束了?
扯远了,再说为什么没有性关系,那女子就可以“侍二夫”?
其实说穿了,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一夫一妻保证了私有财产的和谐继承。为了避免战争和混乱,人类只好牺牲情感的多样性来保证性的专一从而维护家族利益和社会稳定。
那么从本质上看,性的专一是不是比感情的专一重要?性可以用理智来约束,感情就难了。可是那女间有脱离性的“纯”情感吗?你能说《山楂树》里头没有性吗?
当然,婚姻“专一”是建立在宗教——基督教的教义之上的。基督教规定,只能信仰耶稣一个神,一个丈夫也只能有一个妻子(反之亦然)。而伊斯兰教和佛教都没有这样的教义,在这两种文化里也没有一夫一妻的强行规定。
那是不是基督教文明就一定比其它宗教进步呢?虽然基督教文明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从信仰人数和文化群体个数上看,基督教并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基督教已不像一二百年前那样强盛的今天,一夫一妻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即使在西方也遭到挑战,更别说本来就不信奉基督教的国度了。
所以探讨“爱”这个话题如果不跳出“真诚专一”这个框框就很难找到答案。《廊桥遗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涉及了这个敏感的区域。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也是大家熟悉的经典之作,按照普遍的道德标准,这不是在为道德败坏者歌功颂德吗?如果我们陷入非黑即白的道德泥潭,就创作不出这种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
从人类历史来看,一夫一妻并不是主流,也不会是唯一可行的家庭形式,但是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家庭形式出现的时候,人类只能面对这个有得有失的无奈。就好像民主不是万金油,但是比起万恶的独裁,我们也只能面对民主带来的种种无奈。
面对无奈,为人父开出的方子是中庸修行。当然,如果能这么做一定好,可是现实里我们看到的并非事事如意,问题就在于许多道德说教离开人性太远。这两天重温《吾国吾民》,林老先生说,道德思想家懦弱的道德说教……异想天开,连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都哄不过的。如果这种观点能行得通,我们满可以依靠汽车司机自发的谦恭有礼去调节纽约百老汇大街的交通秩序,而无需红绿灯了。
就是,道德很难制约人的行为,虽然道德仍然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是社会可以用严厉的法律来制约,婚姻?爱?情?开玩笑吧?
爱的无奈,一方面固然出于人类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更是我们对爱的期望值太高,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爱总是绚丽的玫瑰色,岂不知爱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时候欣赏并接受不同的爱的色彩。一切的欢乐、欣喜包括失望沮丧甚至痛苦都是爱的色彩,是生活的一部分。再套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况且经历风雨是常态,遇见彩虹要机缘。所以身处风雨之中也要好好生活,遇见了彩虹就尽情欣赏,别担心结果如何,彩虹会持续多长。
所以《孤妻》中的兰姐、小米、阿丹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不是女人对爱情婚姻的期望值太高了?还是男人太不当回事了?其实这个小说中没有坏人,只是大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期望不能一致罢了,希望这个故事的发展能让几个主角自我修行,中庸忍让,结局大团圆,彩虹漫天吧。
当然,漫天的彩虹终究不会永久的,造物主也没有把人类社会创造的完美无缺。一个人如果看不穿看不透则会自作多情自寻烦恼,但是看穿了,看透了又不免悲观看不到希望,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会在没有希望中灭亡的。
许多婚姻终究走不到尽头。为人父认同女人在乎的是爱的一个过程,那么没有哪一个爱的过程可以永久维持下去。从哲学意义上说,过程有开始就有结束,连这个地球都是要消失的,海枯石烂终究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曾经有朋友泪流满面的在我面前倾诉,问:怎么办。我答:离!
没想到,我遭到几乎所有人的责难: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
为什么?
难道缘分到了尽头还要强装欢笑?为什么不微笑面对一个过程的结束,满怀希望与祝福开始新的生活?这也许对传统文化下的华人是困难的,但能不能也用为人父的修行和中庸来避免你死我活地僵持在一棵树上吊死?通过修行我们能不能达到平淡坦然甚至乐观地面对失败的婚姻?
做到乐观不容易,但悲观其实也不可怕,我就是一个快乐的悲观者,在这个世界灭亡之前,好好享受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
摘自《失乐园》:
凛子说:7岁时,在莲花田里迷了路,日落了,心里很害怕。
久木说:9岁时,让爸爸给我买了一副拳击手套,我高兴得戴着它睡着了。
凛子说:14岁时,第一次穿丝袜,脚在低腰皮鞋里感觉滑滑的。
久木说:17岁时,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我在电视机旁呆住了。
凛子说:25岁相亲结婚。婚礼当日刚好遇上台风。
久木说:27岁长女出生。工作很忙,连医院也没有去。
凛子说:38岁那年夏天,我遇到了你,我们相爱了。
久木说:50岁,第一次为女人着迷。
凛子说:38岁的冬天……和你永远在一起,永远……
久木说: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