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人的乖张(下)

放下是洒脱, 提起是勇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论人的乖张(下)

第六章 乖张的心理机制

( 1 )自我分裂双方的任意混杂会产生怪诞的感觉。貌似统一的怪诞包含了可笑的怪诞和可怕的怪诞两种因素。

( 2 )人类的困境在于:既不能不戴面具,又可能在面具的笼罩下异化。人格面具膨胀症患者的孤独感和离异感。社会面具下的逃逸。

( 3 )离群索居者的自居作用,卡夫卡和陶渊明。精神分析学的谜误:将防御失当看成控制失效而无限扩大精神病患者的行列。在正常行为和精神病行为之间存有乖张行为的中介层次。 6 种心理防御法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乖张行为。

( 4 )做出越轨的乖张之事是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这是“反向作用”和“抵消作用”的表现。怪诞的矛盾正在于:既缓解紧张又制造紧张。

( 5 )一些乖张是在控制自我印象的过程中形成的。无端地把一个人标定为“乖张者”可能真使他成为一个乖张者。标签化的恶果。

( 6 )最初的乖张可能是一个对原有系统没有重大影响的偶然变异,但循环累积过程的内动力却是客观存在的,最后将影响到系统的每一个成员。干预或禁止是恶作剧发展成乖张的直接诱因。

( 7 )某种自由意志的挥发,自我欣赏中的小阴谋的得逞使乖张者有一丝快意。“乖张一下”的解脱和飞升。庄子论游者“猖狂”、“鞅掌”。贾鲁生和棱茨的心理立足点。“荒唐可笑”:乖张的嬉戏对象是荒诞。

( 8 )乖张是一种开放的行动过程,它的突发性,创新性以及张狂性是和癖习做为封闭的行动结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即时性、重复性、暗潜性泾渭分明。( A )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的研究。明史鉴、王廷陈,后魏元思,唐僖宗,北齐高纬的嗜好。( B )瘾是由癖习或嗜好发展起来的,它往往就是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性的源泉。但瘾由操作的癖习发展到玄想的癖习,失去了感性生命,“主义瘾者”往往是味同嚼蜡的人,倒不如嗜好来得小巧玲珑,富有情趣,也不如“情意结”来得炽热、大胆、痴痴迷迷。( C )“情意结”一词可固定用在患有心理病灶的人身上,这种人是过了“情意结”消解期依旧恋着父母的人。

第七章 乖张的社会因

( 1 )常人的人格形成过程是社会化和个人化相辅相成,并以丧失个人化来屈就社会化的结果。乖张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是“退出者”。明肯斯,欧文、库柏、爱伦 • 坡的作品描写了美国人既“退出”又“加入”的成长史。

( 2 )社会越是解体,对乖张行为的控制力就越小。解体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失范,使人们忽视以正当手段去实现目标。莫顿五种缓解失范性紧张的方式中有三种是乖张型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和明末清初的失范。

( 3 )城市绝对规模和人口相对密度的增大以及复杂的异质性的存在,促使乖张者的大量出现。感觉轰炸使人的神经功能受磨损,为争取适应的努力又告失败,导致退却和逃遁。叶朔论“处异则志不能不异”和“怪物之首”。

( 4 )“从众饱和”是指整体对个体的压力达到了绝大值,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的状况,乖张由此产生。乖张小团伙里能找到最顺从的人,乖张首领可能会变成一个顺从部下意志的人。个体和群体双方都惧怕离异。人们在遭受挫折时总要找一个怪诞者作为替罪羊。

( 5 )“象征性互动”是刺激和反应间加进的人与人交往的一个过程,人们是从中学会越轨或乖张行为的。群体性乖张和亚文化群体、参考群体的关系。

( 6 )无意识的乖张是由暗示的途径实现的。暗示和模仿的不同:模仿者所面对的被模仿者是实存的,正襟危坐的;受暗示者所面对的暗示者却是虚设的,乖僻诡秘的。感染的时髦性、暗示性、无敌感使它成为群体乖张的一种传播方式。时尚所具有的新颖性和珍贵性表现为乖张的“标新立异”和“炫耀闲暇”两大特征。时髦、时尚和时狂的区别及其在乖张中的表现。

( 7 )社会应宽容创造者和非创造者的种种怪癖和乖张行为;乖张者则应力求做到和社会视点的融合——这尽管是以乖张者的自戕为代价的,社会匡正乖张的前提条件。

第八章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乖张

( 1 )在文化的三元素:“符号和价值观”、“规范准则”、“物质文化”中认读文化差异中的乖张。乖张不是非价值观评判的非行为规范。从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看乖张:原始文化的“怪力乱神”,西方文化的“偏至”过程,欧洲的几个怪诞民族。在平民文化立场所见的上层文化的怪僻。

( 2 )跨文化传通需要放弃种族中心主义而采取文化相对性原则。用现象学“还原法”来达到纯粹价值,以“价值中立”来理解各种文化中的乖张。与神经症人格相类似,乖张人格也是人类不断阐释出来的。

( 3 )人的本质力量同时表现在创造文化和反抗文化两个方面。莫言和王朔的反文化小说的乖僻性。以“价值中立”的观点来看,反文化的负面价值也是一种价值,而正面文化价值的弊端有三点:眼光偏狭;造成人类的脆弱心态;没有相对主义悠游自如的动态结构。

第九章 乖张的美学效应

( 1 )乖张者所创造的美学意境却是反折中和价值中立的。波特莱尔:“一个折中派不是一个人。”“怪诞真诚”的命题可以在爱伦 • 坡和孔乙己身上得到论证。怪诞者完成了一种唤出并克服世界中凶恶性质的尝试,崇高感由此而生,晏子敖的故事。佛洛依德“升华说”的局限,现实的丑大多是不能虚饰的,真善美并不统一。郑板桥:“陋劣之中有至好。”

( 2 )怪诞的形而上本质来自抽象人格者的美学追求,和移情者相反,这种人在对象前充满疑惧地退缩,以抽象形式构成具有对抗性的世界。伯夷和叔齐,尤利西斯,毕加索具有这种抽象世界。荣格说东方人是“逍遥”的而非“拯救”的内倾人格者。

( 3 )乖张的“隔”是审美预备情绪的中断,是“观照地生活于这一刻”。审美需要猛烈的分离。乖张美的最佳距离:不即不离,众人一旦成为乖张者观赏的“古典美”的对象,众人也就反向欣赏了乖张者这个“新潮美”的典型。空谷幽兰般的孤独美。中国艺术精神中由“逸民”人格决定的“超逸”美,皎然《诗式》的缺憾。

( 4 )分离感是悲剧感的原质。罗布——格里耶和鲁迅的论断。悲剧本身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犯罪感和无罪感,观众在观赏悲剧之后,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将分裂感予以弥合,“悲剧感”是两个阶段,两种人工作的结果。传统的“正”、“反”、“合”,悲剧体验的阐释可能全错了,“合”及其“和谐感”只能是悲剧感的末势,乖张者容不得这种“合”的悲剧感,《尤利西斯》中不存在任何合题。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精神分裂型人格等三种乖张美的悲剧境界。

第十章 乖张的哲学意味

( 1 )哥白尼用“对象必须与我们的知识一致”的逆向思维大胆颠倒传统假说的思路。康德也是这样做的。意识必然是偏离其原型的意识。人们要在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思维向度里获得解放(马尔库塞),偏见怪想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费耶尔阿本德),主体的偏颇性(列昂节夫)。

( 2 )诡辩里悖论的实际运用,它的底蕴是一种不自觉的荒谬。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指出人的悖论或“中道状态”:所求的达不到,达到的非所求;消遣和嗜好是人摆脱悖论不得已为之的方法。施莱格尔要求将真理表达得新奇,尽可能悖理。

( 3 )人的存在是非体系的,处在“永无休止的反常状态”中。“美学阶段”的人是具有各种嗜好和怪僻的人,他们患有“美感综合症”;“伦理阶段”的人依凭上帝而存在,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存在——基尔凯郭尔批判。

( 4 )超人是一般人的偏离:既偏离,高于一般人,又偏离,低于一般人。狄奥尼索斯洒徒也要达到“阿波罗式的完善”,用锤子进行的哲学研究,到头来还要塑造一些迎接新锤子敲打的偶像——尼采批判。

( 5 )常人以相杂共世、保持距离、平均状态、平整作用、公众意见、卸除存在之责与迎合等方式实现存在,常人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非常人和乖张者,不声不响地压制任何优越状态。怪僻和嗜好是“烦”阶段出现的一种偏好。乖张者以背离沉沦社会来是他所是的东西。海德格尔的哲学不过是甄别非常人本真存在与否的哲学。

( 6 )萨特的“恶心感”是一种想吐又吐不出来的反胃感,欲罢不能的不确定状,既乖又张的困境;人生就是填“洞”又填不满“洞”的过程。卡谬强调“地中海式”的温和反抗,与荒谬抗衡——一种理想的乖张状态。

跋:乖张者向自我实现者的过渡

全部心理的中心是人的失常态度或怪僻态度( Eccentric Position );失常态表现了环境和人的开放性的非稳定关系;失常态既表现了人的本质,又展示了人的全部丰富的属性;从失常态出发寻求常态和平衡更科学——普列斯纳人类哲学再评价。荣格将阴影——乖僻现象斥之为“渣滓”的前后矛盾。马斯洛“健康人格论”具有否定分裂的乌托邦气息。姚鼎论可“偏胜”不可“偏废”。提倡自暴自弃型乖张者向自我实现型乖张者的过渡:能够顺应社会的行为规范,又能在行为规范的顺应中自由选择,背离乃至超越千篇一律的行为规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