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联军对利比亚用武,只得一个“乱”字。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此次多国联军对利比亚用武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乱”。不光中俄等国与多国联军有分歧,联军内部有分歧,欧美之间有分歧,北约内部有分歧,就是美国政府内部也是意见不一。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嘴唇的时候。诸如用兵之类的军国大事,政府内部有不同意见本不足奇,但这次美国官员的分歧却有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文官主战,武官主和”。
以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等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卡扎菲主政下的利比亚正发生着“人道主义灾难”,如果不进行干预,卡扎菲将完全击跨反对派,从而终结“中东民主革命的浪潮”。
与此相反,以国防部长盖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及其副手麦克唐纳为代表的主和派认为,一旦利比亚局势升级,美国可能不得不卷入另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美国因为过去发动的两场战争已经不堪重负,正设法从中脱身,如果再陷入“第三场战争”,不仅财力、人力无法承受,还会引发民意强烈反弹;且不说目前国会民主、共和两党正在为削减预算而争斗,卷入利比亚战事不仅复杂而且耗资巨大,也难通过国会这一关。
古往今来,国家在面临战争抉择的时候,政府内部的分歧大都是“武官主战,文官主和”。这一规律体现在现代政治中,就是外交部一般都是主和的“鸽派”,军方一般都是主战的“鹰派”。究其原因在于,外交官的长处和职责就是通过谈判解决纷争,而军人的天职和强项则是以武护国。如此差异表明,双方都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都希望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因之,“武主战、文主和”对国家来说其实是个好现象,它不仅是官员对自身能力和国家实力有信心的标志,也可以有效防止政策走向偏颇和极端。
但这个规律这次在美国那里却失灵了。面对利比亚战事的抉择,虽然也有武官主战——比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就是一例,但总体而言,美国官员的表现是文武颠倒,角色易位。
最为典型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虽然身为“军机大臣”,盖茨从始至终都是低调的主和派。即便是在利比亚战事进展顺利、攻击效果特别显着的情况下,盖茨还是在21日前往俄罗斯访问的专机上率先对记者表示,美国将在未来几天把指挥权转交给其它方。而在20日英国防长福克斯表示不排除直接打击卡扎菲本人的时候,盖茨以“最好不要制定无法完成的目标”为由冷对。至于外界纷纷猜测的是否派地面部队参战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盖茨不会支持。因为早在上月25日盖茨在西点军校讲话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今后继任的美国防长如果再建议总统派陆军远赴亚洲、中东或非洲,那么应该先“检查一下脑袋是不是有问题”。
美国官员出现“文武易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文官基于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战略利益,眼看着利比亚的民主革命浪潮被“独裁者”卡扎菲剿灭,于是出现了急不可待的干预情绪,恨不得立时放马杀将过去;但另一方面,如俗话所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文官对战争凶险的理解,显然不如直接主事的武官们。特别是在美国经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背景下,军方已经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受。于是,“文官主战、武官主和”的怪现象出现了。
中国有句成语叫“文恬武嬉”,说的是文武百官不思进取,只图享乐的情况。美国官员的现状当然不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事实上,民主制度的政治生态根本不可能容许官员以这样的心态拿国家俸禄。但政府部门对待战争的“文喜武惧”现象,对美国来说也决不是个兆头。它表明,美国在依照传统的外交理念执行对外政策时,已经明显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症状。
一方面,文官们认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国家利益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武官们却存在着明显的怯战心理,反倒寄希望于外交途径解决。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职能部门对自身的能力和信心已经严重不足。结果造成的局面是,美国在对利比亚用兵前犹豫不决,开打后甘当配角,战事进展顺利却急着移交指挥权。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及金融危机的重创后,美国在实施对外干预战争时的底气,已经明显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