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12&postID=6646
结婚还是不结婚,对勃拉姆斯是个大问题。
他曾讲过:“对于我来说,写歌剧和结婚,是最难的两件事”。的确这两件事他一件也没完成。
在祝贺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结婚时,他也反省自己:“我不断地质疑,我是否也该拒绝其它的梦想,放弃一切回家成亲,或是享受这一切而抛弃幸福的婚姻。”
但一旦勃拉姆斯在婚姻与友谊之间做选择时,他一直都宁愿选择后者而非前者,并渴望追求精神上的红颜知己。
没有了婚姻承诺的桎梏,勃拉姆斯一直快乐地游走在花丛之中。早在暗恋克拉拉的女儿之前,就喜欢上他的学生兼歌手伊丽莎白,“穿着蓝丝绒,有着金色秀发的窈窕淑女”,他私下承认不爱上她是不可能的,但由于一向对婚姻的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十一年后重逢已婚的她,勃拉姆斯欣喜非常,没有了婚姻的压力,他与伊丽莎白的友谊反而是如鱼得水。他们之间保持长期的通信,她的智慧和热情使勃拉姆斯迸发出新的活力。1892年44岁的伊丽莎白因病去世,勃拉姆斯一直把她的相片放在书桌上直到自己离开人间。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伊丽莎白与克拉拉是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两位精神伴侣。
说起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魂牵梦绕,必须听一听他的第三钢琴四重奏。
青年勃拉姆斯在结识克拉拉之后,立即陷入少年维特式的痛苦。1855年他开始着手写作第三钢琴四重奏,一想起克拉拉的温柔明眸,以及对良师益友舒曼的爱戴,内心就剧烈地挣扎,激情与绝望互相煎熬,内疚与欲望彼此厮杀。1868年他把第一乐章形容为“一个人已无所留恋而想终结自己的生命”。
这首作品带给勃拉姆斯既痛苦又甜蜜的强烈回忆,直到二十年后他才正式定稿出版这部作品,视之为对克拉拉爱恋的总结。
在舒曼死后,他与克拉拉不是亲人却胜似家人,他们在精神上的交流早已超出了情侣的范畴,升华至心灵上的相知相通,他几乎把每一首作品都寄给克拉拉做点评。
勃拉姆斯以贝多芬的传人而自居,在贝多芬与他之间小提琴奏鸣曲基本荒芜,因此他谱下三首杰出的小提琴奏鸣曲。其中第一首更多展示其内敛的柔情,它的终乐章沿用他的早期歌曲《雨之歌》,这就是著名的“雨滴”乐章。克拉拉在收到乐谱后,写信告诉勃拉姆斯:“我因此曲给予的快乐,喜极而泣。”
本人十分喜爱他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柔板),勃拉姆斯把隐藏在内心的悸动化为外在的音符,久久地使人荡气回肠,如果在灵魂深处没有对真爱的渴望,是绝对写不出如此令人销魂的浪漫之音。
1883年50岁时的勃拉姆斯听到26岁的女低音赫尔米娜的演唱,深深为她所吸引,两人维持了柏拉图式的恋爱关系。这一年在赫尔米娜的陪伴下,勃拉姆斯完成了他半个世纪生涯的总结之作《第三交响乐》,据说创作期间他读过索福克勒思的伟大悲剧《俄狄浦斯王》。
此首交响乐融合爱情的甜蜜和对生命的思索,忧郁与温柔参差其间,热情与恬静交替出现,沧桑过后尽显豁达的境界,海阔天空是英雄的气概。克拉拉认为整首作品“环绕森林的神秘魅力”,犹如森林般的大气深邃。
1894年赫尔米娜去世。
遥想当年,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舒曼要求众人集体创作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以约阿希姆的座右铭“自由却孤独”为主题以庆贺他的个人演奏会。勃拉姆斯负责专写谐谑曲的乐章,从此勃拉姆斯把“自由却孤独”改为“自由而快乐”作为他的座右铭。
“自由而快乐”又何尝不是他的情感写照呢?直到1896年他走进了寒彻透骨的冬天。
那年克拉拉中风,勃拉姆斯得知消息后,有预感地写下《四首庄严之歌》,歌词均取自圣经。第三首歌曲描绘了死亡的冷酷,最后一首歌是来自《歌林多前书》第13章有关“爱”的小节,以“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结束全曲。
这首作品是对克拉拉43年情愫萦绕的怀念,是对死亡脚步声的正面回应,抑或是为两人所订做的安魂曲,即是作者向上帝敞开祈祷的胸怀,信仰将会战胜黑暗,使他们重生在爱的阳光中。
同样作为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灵体验,勃拉姆斯的《四首庄严之歌》显然不同于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勃拉姆斯寻求的是宗教的安慰和彼岸的应许,而斯特劳斯则是顺其自然的随风飘逝。
5月克拉拉再度中风后与世长辞,勃拉姆斯带着《四首庄严之歌》的乐谱,着急之下搭错火车,花了两天时间,才赶在馆木下葬前洒下一抔黄土。
从此以后勃拉姆斯万念俱灰:“当一个人如此孤单时,生命还有何意义?”
第二年勃拉姆斯因肝癌去世。
以上有关内容参考《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 勃拉姆斯》
感谢网友weston对上篇的一处错误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