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和终极价值
木愉
今天下午在一个小而新且精致的电影院看了一部老电影,电影很长,却不嫌累赘。走出门的时候,天色都晚了,一看时间,看了180分钟。
片名叫《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大桥),是著名导演大卫•里恩 (David Lean)的作品。这部片子被看做50年代最杰出的战争片,并一举获得1957年度第3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演等七项大奖。
剧情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克尔森上校和他的属下沦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身为英国绅士的尼克尔森上校,纵然被俘也坚守一贯的原则,保持高雅的绅士风度。因对待遇不满,他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而被日军首领斋藤他关了禁闭。
然而,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腾只好释放了尼克尔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尼克尔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就完成了,然而,此刻先 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
小分队费尽千辛万苦,空降到泰国,又跋山涉水,冲破日军的封锁,于夜间在桥下安装好炸药,等到第一辆日军火车通过大桥的时候,就炸毁大桥。而尼克尔森上校就在火车汽笛高叫,大桥就要被炸的时候,发现了蹊跷,看到了爆炸引线。他大叫着,与斋藤一起顺引线去检查原因。爆破计划眼看就毁于一旦,准备爆破的士兵走上前去,刺杀了斋藤。可是尼克尔森却死死拉住这个爆破的士兵,不准他起爆。日军乱枪齐发,爆破士兵倒下。尼克尔森倒下的时候,正好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了。
要说意义,这部影片可以在意义上作很多发掘,而且这种发掘并不显得空穴来风。
尼克尔森是个勇敢的军人,也是个高傲的绅士,他在战俘营首领斋藤的死亡威胁下,拿出日内瓦公约来据理力争,坚守自己的原则。后来又宁可被关在狭小的囚笼里,也不听从斋藤的命令。当斋藤答应了他的条件后,他却像传教士对待野蛮人一样,把建设大桥当成介绍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在他看来,战争总是要结束的,这座桥在未来就不再是运送战争物资和人力的通道,而是民生的重要交通设施,大桥竣工后,他还得意非凡在桥上钉上了铜牌:“此桥为英军设计建造”。成就感不言而喻。
尼克尔森的想法和行动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彼岸价值或者终极价值?桥为日军服务只是眼下的,但在战后的漫长时间里,桥则是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福祉的交通设施。
他是太迂腐了,在战争状态中,消灭敌人就是最高目的,别说这座桥会直接为敌人服务,被炸毁并不无辜。就是其它的东西,如果在消灭敌人的时候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也不能投鼠忌器。
我又再次记起了黑格尔对拿破仑的评价。拿破仑在欧洲夺去了多少生灵啊,为此遭受多少谴责和咒骂。可是黑格尔说,拿破仑就是马背上的绝对精神,当他纵马前行的时候,会必不可少地踩伤野草和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