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诊所里的窝里斗想到的
宝爹今天下班回家,给我带回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他们诊所的依娃辞职不干了。
这怎么可能呢?
去年圣诞节前后,宝爹诊所的老板请大家去纽约百老汇看戏,我和依娃曾经同桌畅饮,我们聊得非常投机。在我的印象中,依娃朴实干练(她常和宝爹在电话中谈病人的治疗情况),古道热肠(她邀请我们入住她北卡的度假房过暑假),经历丰富(她曾去伊拉克当过三年军医)。无论从哪方面看,她应该是这个诊所难得的人才。为何她刚刚在这里工作一年,就要辞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宝爹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一头雾水,在大家躲躲闪闪的言辞中,最后还是依娃本人私下向宝爹揭了谜底:诊所里的护士们联手欺负她。
依娃虽然不是正规医生,但她在诊所里却是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桥梁。比如她有处方权,医生不在诊所时,她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病例。在职责上,依娃像医生,却不是医生;依娃像护士,又不是护士。这种暧昧状态的工种,有点儿像如今的小二小三。一旦处理不好团团乱乱的复杂关系,就容易遭人排挤和嫉妒。
比如依娃让某护士去给病人抽血时,被依娃指使的护士心里就很不服气:你又不是医生,你凭什么支配我呀?这个护士然后再把她的不满情绪在诊所中到处散布,最后依娃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受气包儿。当全体护士对依娃指指点点时,诊所里已经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最后她只好走人。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想了很多。假如我的孩子在将来遇到依娃这样的境遇,她该怎么办?
在孩子求学期间,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情商教育:如何与他人相处。即使我本人,也存在着这方面的欠缺。当孩子走向社会之后,考试成绩会慢慢被淡化,一个活生生的人开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运转,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里充当着某种角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行使自己合理的权力,这是个需要动用大智慧的功课。一旦你不慎离开本应固守的轨道,你就有被清理出局的可能。
比如这个依娃,假如我是她,我会尽量自己给病人采血,只有实在分身无术时,才会找其他护士帮忙。女人事儿多,没事都能找事,何况是那些在诊所里做了多年的护士大奶们。从某种程度上说,初来乍到的依娃确实有点儿像小三。哪有小三随便指使大奶的?
可惜,依娃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并没有注意到那些等级观念极强的护士们的冷眼。不管她多么努力,不管她多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接纳认同,都不能唤起那些老护士对她的好感。依娃初来乍到,而那些护士们则跟随老板多年,在这种情况下,依娃向老板抱怨他人也不是明智之举。在她的翅膀依然稚嫩时,依娃应该以忍为上。当她向老板抱怨个不停时,老板并不理解她的苦衷。最后她四面楚歌,只好辞职另寻出路。
我在华盛顿大学工作时,曾经在一个管理混乱的实验室干过几天。有人忙得要跳楼,有人闲得天天跳慢三。老板奖赏不公,令大家怨声载道。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类似的不公平现象,就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世上哪有绝对的平等。我觉得,和人相处,不要太精明,也不要太算计。即使自己吃点儿亏,也没什么呀。需要忍的时候,就死死闭嘴。需要据理力争时,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力获全胜。需要放弃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不再回头。
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