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中共六大主力

国共内战中共六大主力

 

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国共内战,国民党军有五大主力: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五军(邱清泉),十八军(胡琏),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五个军在全国各战场和解放军逐鹿厮杀,除整编七十四师一九四七年五月在山东孟良崮全军覆没外,其他部队都支撑到了战争最后,是国军名副其实的骨干兵团。五大主力玩完,老蒋也就只好下野,转进台湾了。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笔者读到过很多介绍当年中共军队的文章和帖子,谈到谁是中共主力时大多是下大包围,介绍一大堆部队番号,有些甚至连中野秦基伟九纵这样的二流纵队也列成了主力。始终没见有谁细挑出几支全国性的主力部队来排排队。鄙人无才,因为陪宝贝女儿滑冰摔断了腿,终日床不起,有点闲心来抛砖引玉。

 

在我看来,就纵队一级而言,国共内战中中共有六大主力。他们是中野四纵(陈赓),华野一纵(叶飞),九纵(许世友),东野一纵(李天佑),二纵(刘震),三纵(韩先楚)。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九四九年,中共主力编成五大野战军:一,二,三,四和华北野战军。其中,一野规模太小,四九年初整编时还不到十万人,真正的主力就

贺炳炎的一军和王震的二军,两个军人数加起来还赶不上华野一个纵队,更别说东野的超豪华阵容了,一个普通纵队有四个师五六万人。从战争历程上看,一野基本是从一九四七年二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才开始参战,而这个时候,二,三,四野的各部队都打了多少大仗恶仗了,而战争初期往往是最考验部队作战能力的时候。据说二野六纵可以坐上野战军头把交椅就是因为打大杨湖整三师时风头盖过了老大哥三纵。陈锡联后来打了无数漂亮仗,有些远比六纵打得好,但在刘邓心中就是不如王疯子。另外,一野武器装备也不行,吕梁战役期间,王震二纵和陈赓四纵配合。战役结束后,老王小家子气,自己上街收拾满地乱扔的手榴弹。四纵的人压根儿看不上阎锡山太原兵工厂出产的那些破烂玩艺儿。所以从各方面说,一野都拿不出一支像样的部队来。聂荣臻的华野靠近东北,装备应该比关内一些部队还好,一野当然更不在话下。无奈运气不佳,碰上个老奸巨猾的傅作义,连打了几个背时仗,直到清风店才挽回点面子,不过这时林彪粟裕都在考虑战略决战,要把老蒋主力连锅端了。所以华野的部队也排不上号。

 

中野开始叫晋冀鲁豫野战军,活动地区从太行山到鲁西南。中野和四野一样,在抗日战争一结束就和国民党主力干上了。中野一时风头无比,先在上党地区全歼阎锡山主力数万人,又在平汉战役中一口吃掉国军北上支援东北的三个军,几乎堵死了国军从陆路调军东北的道路。害得老毛头脑发热i,要林彪在东北也来个照此办理,结果在四平碰了钉子。全面内战爆发初期,中野又一口吃掉了国军王牌整三师,开整军建制歼灭国军主力之先河。遗憾的是,推进大别山以后,中野损失太大,到淮海战役时连主力二六纵都不过六个团不足两万人,打黄维还需要看看华野陈士渠眼色。以至于现在还流传着陈士榘在老邓面前耍牛皮的故事。

 

全国内战爆发后,中野其实是分成了两支。一支是所谓的刘邓大军主要在冀鲁豫一带活动,另一只就是我们要着重说到的四纵。最开始在晋南活动。说到四纵,不能不提四纵司令员陈赓。建国后中共宣传,动不动就说谁谁谁让军衔,再不提谁去争过军衔。其实在争军衔的人中就有大将陈赓,他老兄连林彪都看不起,后来不得宠可能于此有关。一九四九年渡江战役后,陈赓划归林彪指挥。在南线大追歼,消灭白崇禧的战役中,陈赓三次抗命。十年之后,林彪红极一时,取代了彭德怀,当了国防部长,而陈赓又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受林彪节制,陈赓心情压抑,在郁闷中写了题为《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迫歼战》的回忆文章。文中明白地暗示:“当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部署。这种部署是违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的。如果按这种部署,白崇禧集团就会从雷州半岛逃跑了……”这篇文章一直被扣到1979914日才在《人民日报》上登出。还记得有人回忆说一次老毛要提拔薄一波,陈赓发了二话,说太年轻了。老毛闻讯大怒,说年轻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要提拔年轻人。陈赓可以说是中共军中最富传奇经历的高级将领了,救过老蒋的命,当过中共的特务头子,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打起仗来也不含糊。可以说把这么个人按在一个纵队司令员的位置上,这个纵队想不出名都难。战争开始后,四纵首歼蒋介石起家部队天下第一旅,俘虏中将旅长黄正诚,后来就基本被当成一个独立野战军使用。中共其他纵队无出其右。大反攻开始后,刘邓挺进大别山,粟裕,陈赓配合。其中刘邓损伤最大,粟裕其次,只有陈赓的四纵没损失反有发展。洛阳攻坚,全部二野只有四纵可以和华野主力纵队争先。淮海战役时,中野其他纵队几次试图阻挡黄维兵团东进都没成功,只有四纵在南坪集挡住了。四纵还有一个牛皮之处,那就是全军整编后一个纵队被编成了两个军,十三军和十四军,而且至今还都是中共的主力部队。而名震天下的五十四军实际是由东野两个主力纵队合编而成的。所以中野四纵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的主力纵队。

 

再来看东北野战军。血红雪白说得清楚,林彪手上有五支虎,一,二,三,四,六纵,挑全国性主力只能从他们中间去找。说到底,这六个纵队是东野最老的部队。一纵没得说,朝鲜战争二次战役中大出风头,戴上了顶万岁军的帽子,直今还是中共御林军。笔者有一位在三十八军当过兵的朋友,说起三十八军满脸自豪。“呀,我们三十八军就全国第一大拿,所有新式武器都要在我们那儿用过后才推广。那年我们试验反坦克导弹,周总理都来了。”笔者崇敬之余,小心翼翼地问了声:“周总理看得很高兴?”哥们儿吭几了半天才说:“就鼓励了鼓励。”细问之后,原来老兄五发导弹只打中了两发。不过一纵在东北还是打得不错。最有名的就数四战四平了。有朋友问,这四战四平,一战是打些国民党收编的伪军,简直是乌和之众,不值一提。二打,三打实际是打的败仗,只有第四次是胜利,但当时国民党已经是强孥之末,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从战术上看问题而不是从战略上看问题。四平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地位有点像苏德战争中的卡尔科夫,谁占领了卡尔科夫,谁就掌握了一种进攻态势。库尔斯德会战后,德军最后失去卡尔科夫,从此一路败退再也没有翻身。东北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二战四平国民党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中共军队只好败退松花江以北。夏季攻势开始后,国军连连失利,幸亏守住了四平,否则东北只怕要提前一年解放。一纵参加了四战四平,就表示该纵队始终是这个战争大舞台的主角。后来看到一份林彪在四平攻坚战以后给李天佑的电报,觉得有点意思,全文照录:“天佑同志:

    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盼切勿草率看过,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夏季攻势中,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从你们的电报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表现缺乏思想,缺乏见识。为了今后战胜敌人,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正确的思想的标准,是包括实践在内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地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

林彪”

官腔掩盖下的体贴之心,李天佑要不是林彪的爱将,恐怕他不会写这么个东西。而李天佑的下属就没有那么好脾气了,直接就是“李天佑吃了几年洋面包,连仗都不会打了。“

 

 

东野二纵的前身是苏北进入东北的新四军第三师。新四军三师又是由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团,就是徐海东的部队发展而来的。二纵司令员刘震和三纵司令员韩先楚轮流抱着一挺机枪掩护军团长徐海东脱险。刘震在红二十五军当兵时,有次战斗胜利后的总结会上,别人都泛泛而谈,唯独他的发言却出人意料。他说:“这一仗不能算全胜。一是在进攻敌山头防御工事时,火力没有组织,造成较大的伤亡;二是退却时命令不统一,队形很乱,致使部分部队失散和损失;三是手枪团进城背法币时机晚了一些,如果早出发半小时,可以背出更多的法币。刘震还建议,今后部队训练不能只练瞄准,要加强战术训练,重视火炮兵器的配合使用。“红25军军长徐海东听了刘震的发言后说:“刘震这个兵讲得很好,有战术眼光,我看可以当连长、指导员!” 刘震从士兵被破格提拔为连指导员。打锦州时,林彪亲自到二纵询问打钢筋水泥碉堡的办法,刘震说:“六师摸索了用山炮打的办法,先用两发不上引信的炮弹撞一个洞,再用一发带引信的炮弹打,三发炮弹打在一个点上,碉堡肯定上天。试过好多次了。没问题。”不过二纵最有名的还是三下江南的靠山屯战斗。谈东北解放战争不能不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因为这是东北战争的斯大林格勒或瓜达康纳尔之战,东北民主联军由此扭转颓势,开始了战略进攻。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史,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国共双方的拉锯争夺。而到了冬季攻势,国军就手无招架之功,光是被人打着玩了。靠山屯战斗最出名的不是纵队司令刘震而是五师师长钟伟。他在靠山屯三次抗命,把三下江南作战打了个本末倒置,二纵由配合变成了主攻,一纵由主攻成了配合,最后歼灭国军八十八师和八十七师一部。五师由此成了东野第一主力师。抗美援朝战争中,二纵改编的三十九军作为志愿军先遣部队首期入朝,在云山和美军骑一师遭遇。该军展开八个步兵团对付骑一师一个团,经三天时间才歼灭其一个营,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在火力上的巨大差别。云山战斗的胜利主要是志愿军战术灵活,发挥了轻装步兵在山林地带作战的最大优势。据说该战例直今还在日本自卫队的教材中。

 

三纵由于司令员韩先楚的原因资料较多。该纵队被国民党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冠以旋风纵队美名。其实,三纵一开始遭遇廖耀湘是吃了个大败仗。一个纵队在威远堡门被新六军一个团击败,造成四平保卫战的失败。目前关于这场战斗资料很少,也不清楚三纵当时惨到什么地步。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折关于威远堡阻击战的资料。

 “威远堡阻击战,发生在二战四平期间。

   19464月,为争夺国共和谈的主动权,国民党拼命地北攻四平,南攻本溪,而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则拼命地死守本溪、四平。本溪之战,是四平之战的牵制战,我军守住本溪,即可牵制住大量敌军,使其无法北援四平。四平之战,是国共关于东北及至全国谈判桌上的珐玛,它决定着国共控制北南满分界线上的双方共管城市,是沈阳、长春还是哈尔滨。

    420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在本溪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时,为增援四平作战,令辽东军区及第3纵队司令员程世才率其第7、第8旅北进四平。53日,辽东军区政委萧华指挥第4纵队在第3纵队北调后兵力严重不足且伤亡过大情况下,放弃本溪,敌军占领本溪。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电令攻下本溪的敌新6军军长廖耀湘,挥得胜之师乘600辆汽车,火速北援四平。512日,新6军已进至铁岭以北,第71军第88师已进至开原一带。

    512日,毛泽东电示林彪:“望将最主要力量放在开原、昌图地区,切断四平敌之后路,歼灭由沈阳北进之敌。”提前来援四平的3纵刚过开原,随后敌新6军就到开原,林彪立即电令程世才率3纵回师开原,在开原、昌图一线阻止新6军进入四平,刚从本溪分手的两个冤家又在开原相对。

    程世才率3纵随即急速南下开原,一路奔波,根本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休整时间,正在疲惫不堪之时,其先头部队7旅一部与新6军新22师的先锋团65团相遇在威远堡门地区,双方立即投入战斗,一场绞杀开始了。

    65团首选派出一个连冲锋,结果未遂,连长被打死,这是新6军出关以来阵亡的第一个连级以上军官。团长李正国一怒之下,集中全团所有重炮、山炮,向民主联军狂轰不已。无奈3纵部队只有机枪、步枪,还未来得及建立阵地,在国民党军强力冲锋下,只好北撤。  

    早在37旅一部未撤之前,廖耀湘为加快进军速度,已令65团独自与民主联军激战,其余大部队却悄悄地用600辆汽车装运,直接向四平东侧前进。

    坐阵开原古城指挥的廖耀湘,得到一个团就击溃民主联军主力的战报,也不敢相信,亲自审问俘虏后,又专程赶到威远堡门,巡视战场。在一名阵亡者身上发现一份文件,以为刚刚打跑的正是民主联军3纵的主力,不禁信心倍增。既然3纵主力对一个团的进攻都不能阻止,那么以新6军的实力,进攻四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个错误的判断立即给廖耀湘带来了嚣张狂妄的气焰。他下令新6军全力推进,夺取前方的叶赫镇和哈福。

    18年后,廖耀湘在回忆威远堡门之战时,仍不失得意的说:“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作为,可以说大部取决于战场上负实际指挥之责任者的决心和企图,尔后新六军敢以六个师北上长春与东出梅河口(而东出梅河口是我个人的主张,呈报杜聿明决定的),宜直接与威远堡门之战斗结果攸用。威远堡门不仅给我个人带来的嚣张的气焰,也给整个新六军的所属各部队带来旺盛的士气。但同时也带来了轻敌的心理。对新六军而言,可以说威远堡门之战斗开启了顺利进犯四平与长春的端绪。这个并不闻名也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战斗,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过当时国军战斗力的确不错。新一军从秦皇岛登陆后一路北上,在四平以一个军的兵力居然可以对林彪十万守军形成攻击态势,牵制了中共主力,给杜聿明造成了先南后北的机会。也给了新六军攻下本溪后,快速机动四平侧后的良机。三纵真是典型的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一年后,三纵又在这个威远堡门打了个成名仗。这就是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力排众议,搞了个远程奔袭,全歼国军一一六师。这个司令员和政委唇枪舌战的故事在一团和气的中共军史中非常少见,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当年解放军高层的决策机制,这也是中共胜利的一个基本原因。三纵另一个大出风头的是辽西会战期间,一锤打掉了廖耀湘的司令部,致使国民党第九兵团指挥瘫痪,迅速全军覆没。海南岛战役的主力四十军就是三纵编成。对比金门和海南岛两次渡海作战,应该承认韩先楚确有过人之处。后来读叶飞回忆录,谈到炮击金门时,反复强调虽然他已经调离福建前线,但毛泽东还让他负责全部战役指挥,炮击金门完全是他自己指挥的,绝口不提当时的福建军区司令员干了些什么,其实当时的福建军区司令员就是韩先楚。

 

比较而言,东北野战军四纵和六纵都稍差一些。四纵的地位有点像华东野战军的十纵,阻击战打得多,歼灭战打得少,这在中共军队中很影响其地位排名。六纵虽有个攻坚老虎十七师,但整个纵队表现平平,还不如一些新组建的部队如邓华的七纵和黄永胜的八纵。所以东北野战军一,二,三纵实为全国性主力军。

 

比较而言,华东野战军的情况最复杂,因为他的部队是由山东,苏北,苏中几个地区的部队混和编成。抗战胜利后,山东,苏北一一五师的老底子都被罗荣桓,黄克诚带到了东北,陈毅带领苏中新四军北上填补了空白,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华野一纵。华野一纵前身实际上是粟裕的新四军一师,著名的黄桥战役以一敌三,就是以该部队为主力打的。司令员叶飞是菲律宾华侨,作战指挥和粟裕有点类似,胆大心细。黄桥战役前有个郭村战斗,打的是国民党杂牌李明扬,李长江部。整个战斗进程就像黄桥战役的预演,类似极了。后来的电影东进序曲就是写的这个战斗。影片中那位搞统战的政工人员叫朱克靖,后来被郝鹏举出卖,死在雨花台。郭村战斗的直接指挥人就是叶飞。当时陈毅担心敌我对比过于悬殊,想让已经渡江北上的叶飞支队撤回江南,没想到指示还没到,仗已经打赢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粟裕,顶替陈毅指挥部队的可能就是叶飞了。叶飞到山东后,开始打得不好,甚至闹到饶漱石要不给饭吃的地步,后来部队统一由粟裕指挥后才开始打放光彩。和西北、中原野战军比起来,华野的一纵才真正是第一纵队。这支部队可以说参加了华野几乎全部的大仗硬仗恶仗,莱芜战役中,面对五万困兽犹斗的突围之敌,一纵临危不惧,硬将他们又赶了回去。孟良崮战役,一纵受命统一指挥五个攻坚纵队,最后全歼整编七十四师。这里引用一个小故事。叶飞将军率山东野战军一纵进驻山东华丰。华丰有一日军仓库,物资甚丰,由二旅之一营看管。纵队规定,待清点后分发各旅,而二旅则以看管之便,偷运物品。事发后,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汤光恢、纵队副政委谭启龙先后到现场阻拦,二旅官兵了无避意,副旅长王胜更傲气十足,并嘱加快运送。叶飞将军闻之大怒,乃率一警卫驱车前往,始入仓库门,二旅官兵望其神姿即如鸟兽散也。副旅长王胜亦大惧,束手就擒,称罪不迭。叶飞将军将其捆绑带回,关禁闭半日。一纵不光在粟裕三大将“叶,王,陶”中排名第一,而且在整个华野中也是天字第一号。

 

许世友是中共军中最有性格的一位将军,据说拳打过毛泽东。我以前听过一折传闻,说邓小平要把华国锋搞下台,许老兄不忿,攘胳膊挽袖子冲到老邓家里给老华打报不平,被老邓的警卫几把给扔出去了。其实老邓挺信任许和尚,不然不会让他打越南。不过,要论华野主力,按说许世友的九纵根本排不上。九纵是莱芜战役前才晋升主力阵容,和东野邓华的七纵差不多。就算打了个孟良崮也不是他一家打的。七月分兵后,以九纵为主的山东兵团在内线打得一般般。但全面反攻开始后,许和尚敢打善打攻坚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九纵在胶济线上拔周村,攻维坊,缁博,克兖州,最后八天八夜攻克国民党重兵设防的济南。济南战役的最大意义就是像世人宣告,国民党任何重兵设防的城市都顶不住中共军队的攻击了。要说老毛就是善于将将,济南战役前三令五申查问许世友的下落。比较起来,一九七九年的邓小平就差些,用许和尚打野战实在是所用非其所长。这也是为什么西线杨得志打得稍微好些的原因。不管怎么说,解放战争后期,九纵的攻坚让全国解放军刮目相看,当时,林彪还在忙于总结三攻四平失利的原因,徐向前耗时五十多天打下一个临汾还被全国推广经验,可见许世友的攻坚能力产生了多大的震荡。九纵后来改编成二十七军,长期担任保卫上海的任务,是中共建国后唯一和三十八军并肩的王牌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组建第一批援朝兵团就由东野一,二,三纵改编成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组成。二次战役前,匆匆入朝的宋时轮九兵团由华野二十军,二十四军和二十七军组成。而二野四纵编成的十三,十四军正好在南疆支援胡志明的边界战役。这一切难道是巧合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