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被俘国军——《南太平洋祭》(10)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二章 中国抗日战俘的来源(5)

 南京老虎桥集中营的战俘(2)

3、中条山战役被俘国军

 从战后被澳大利亚军队在亚包解救出来的幸存中国官兵名单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中央军第14军和第27军等数支部队的官兵。从部队番号及驻防地来看,这些官兵极有可能是1941年春在晋南中条山战役中因血战日寇而被俘的抗日将士。

 根据记载,在抗战时期,上述二个军皆隶属卫立煌的第一战区,长期在河南、陕西与山西作战。第14军军长陈铁,下辖第85师陈鸿运、第83师陈武、第94师刘明复三个师;第27军军长范汉杰,下辖第45师李用章、第46师黄祖勋、预备第6师陈素农三个师。当时,这二个军都隶属于第14集团军刘茂恩部,与该集团军所属的第15军武庭麟(辖第64师姚北辰、第65师邢清忠)、第93军刘勘(辖第10师王劲修、第166师刘希程、新编第8师陈牧农)、第6游击纵队毕梅轩、第9军裴昌会(辖第47师郭怡珩、第54师王晋、新编第24师张东凯)、河北民军乔明礼等部一道,会同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所部第3军唐淮源(辖第7师李世龙、第12师寸性奇、第34师公秉藩)、第17军高桂滋(辖第84师高桂滋兼、新编第2师金宪章)、第80军孔令恂(辖第165师王治岐、新编第27师王竣)、第98军武士敏(辖第42师王克敏、第169师郭景唐),在晋军第43军赵世铃(辖第70师石玉衡、暂编第46师周建祉、暂编第47孙瑞琨)的配合下,自1938年春开始,就在晋南的西起闻喜,经绛县、平陆、夏县、阳城,东接济源、孟县,依托中条山脉,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作为第一战区的左翼兵团,抗击日军,屏障洛阳和潼关。

  中条山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处北岸,东西约170公里,南北约50公里,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惟一较大而突出的阵地,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护卫洛阳,向北连接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为屏障豫、陕,保障西北的战略要地。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三年中,日军曾先后八次大举进攻中条山,企图打破这道黄河北岸的防线,向黄河以南进犯。但日军的这些进攻都被严阵以待的中国抗日将士打退,铩羽而回。

 1941年春,日军认为,坚守中条山约26个师的中国军队,是扰乱其所占领的华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日军华北驻屯军腹中的“盲肠炎症”,因此,决心要割掉这段“盲肠”。华北驻屯军遂集中七个师团的兵力,分九路从东、西、北三面向中条山进攻。日军在发起进攻中条山战役之前,先以重兵围剿拱卫中条山外围驻防在晋南陵川的范汉杰第27军,使该军遭受重大损失;尔后便在当年5月初以10万多的精锐兵力,向坚守在中条山的第5集团军曾万钟部和第14集团军刘茂恩部发起猛烈进攻。第27军因奉命解救第14集团军,被日军击败,大批官兵被俘。而第14军也因在战役中救援第43军不及,颇有损失,部分官兵被俘。此外,裴昌会的第9军和武庭麟的第15军在这次战役中,未能守住阵地,被日军赶过黄河。仅仅几天时间,日军就将据守中条山达三年之久拥有18万国军的几大兵团彻底包围,分割歼灭,将中国军队逐出中条山。国军的26个师被击溃,计被俘35000人,遗弃尸体42000具。用蒋中正的话说,这是“抗战史中最大的耻辱”。[1]而这些被俘的官兵,大部分被日军分批解往满洲做苦工,部分被转运到南京老虎桥战俘集中营,也被分发往周围做苦工。

 因此,当日军从南京战俘集中营提选战俘前往新不列颠岛做苦工时,其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中条山战役被俘的中国官兵就不足为奇了。从战后在亚包幸存下来的中国官兵名册中看到,许多人原属部队的番号是27军、14军、47师、64师等等,他们显然都是属于1941年驻守中条山地区的国军部队。


[1]详见张旺清:《试析中条山战役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载《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2-44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