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赵括不是马谡, ──评长平之战与赵括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赵括不是马谡, ──评长平之战与赵括


轩辕春秋 : 萨苏



两个名字常常被 相提并论,那就是马谡和赵括,从街亭当地的情况判断,马谡可算是咎由自取,而赵括呢?情况就复杂的多。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分析,某也曾经颇有兴趣,甚至和 军事院校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赵括和马谡,还不完全一样,他的失败,更多的是他对手的胜利,当然,他自己也有失误。

(一)
如果仔细分析史料,秦国战胜并非完全因为赵括。假如更换一下主帅,是赵奢对白起,可能也会战败,但是因为他没有赵括挂帅那么突出的戏剧色彩,这场战役可能 不会被记叙争论的如此激烈。这之前韩魏伊阙之战被秦国杀了23万人,也够惨重的了,但是没有人记得那次作战韩魏的统帅是谁。楚国的绛侯丑也大败于秦,损失 也很大,但因为他是宿将,就没有人记得这回事了。就算是廉颇,也未必是白起的对手,他对王龁,已经是勉力支撑。赵王让赵括代替他,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那时 候赵军已经损失了五万之众(相当于罗马十个军团吧)。秦国散布谣言的本意,也是希望战争进程快一点,因为它怕自己的补给跟不上。实际上,一方面秦国并没有 把希望都寄托在赵国更换统帅身上,另一方面,就算是慢一点,秦国也一样会打赢,因为赵国的补给比秦国更糟糕,按照廉颇的战法,不久赵军就首先陷入饥饿了。

接收上党,是对秦国的积极抵抗和国防线的前推,赵国的选择比后期各国争相向秦国割地买和平,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政治上没有问题,军事上就不好说了。

客观说起来,廉颇赵括,很象东北战场上的两个国民党将军,卫立煌和陈诚。都是名将,战略南辕北辙,陈诚主动进攻,卫立煌持重坚守,可是碰到林彪,都是一样的找不着北,不过是一个败得快些,一个败得慢些罢了。白起,就是那个时候的林彪。

从主帅才能上说,赵括的指挥作战能力不算差,换成其他名将大概也会象他一样打赵括并没有太多的错误--不犯错误,在一般战争中就意味着胜利。常常被人们议 论的赵军被包抄断绝粮道问题也不是关键。事实是当时赵国国内也没有粮食了,向各国借粮都失败,魏国有粮,但是等待赵军粮尽以便坐收渔利--所以就算是廉颇 的对峙战法,这时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从战争过程看,赵括应该算个不错的军事将领。问题是白起何许人也?名将中的名将!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战指挥是拿破 仑式的富有创造力。比如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就能够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 守。这一点差距,赵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经告诉赵王,只要秦将不是白起,他就能够对付。因此,后来赵王让赵括的家属连坐,实在没有道理,倒是该让自己 连坐才对。

赵括在不知道对手统帅更换的情况下出击秦军占据的西垒(这原来是赵军的主要工事,廉颇任上丢给了秦军),致使白起突袭赵军东垒成功,战局骤转恶化。不过, 白起到达前线,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如果真的知道对手是白起,某以为赵括断然不会主动出击。赵国的情报战失利,是长平失利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二)
但是赵括也难辞其咎。某以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被困于东西垒之间的谷地以后,赵军对秦军的进攻属于添油战术,逐次使用兵力,始终 无法突破。几十万大军最后饥饿投降,而没有展开战线和秦军进行决战是他的最大失误。换句话说,赵国的军队大多处于只吃饭不打仗的状态,直到被活埋。战争的 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发挥自己战争机器的最大潜力,假如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入战斗,而秦军存在一个微小的指挥失误使一部分部队不能及时参战(因为赵军可以选择 进攻方向和时间,古代军队的机动性和通讯能力又比较差,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战争的整个天平就会倾斜。赵军的骑兵部队以胡服骑射著称,正面冲击力非常出 色。至于作战的时机,应该选在秦军长垒完成之前,因为那时虽然东西两垒为秦军占据,形成对赵军不完全的包围,但也导致了秦军兵力的分散。如果赵军向南翼或 者北翼发动全线进攻,秦军的应对就比较为难了。赵括当时采取的战术却是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机,干扰秦军的筑垒工事,并伺机突围。但是始终无法突破秦军的 阵地,直到全军覆没。

另:旧长平地有骷髅庙,祭祀被坑杀之四十万赵卒。庙主骷髅大王,就是赵括。

这个失误的造成,和赵括的指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对于他,西汉名将霍去病就善于运用兵力,他的预备队配置特别巧妙,打起仗来每个人都能投入战斗,没有闲人,所以战斗力特别强。赵括呢,就有失误了。

第一,赵括的应对筑垒战术是前线施压,伺机出击,其实是建立在等待对方失误的基础上,只要对方筑垒作战过程中指挥上出现失误,赵军就可以机动部队实行突 破,把部队跳出秦军包围圈,另寻有利地形建立新的防线,甚至和秦军进行机动作战。现代的足球比赛与此相似,象90年代的AC米兰就专门等待对手的失误,战 绩很好。很难想象完成一个对四十万军队的包围会没有失误。问题是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最出色的军事家。他完成了这个奇迹般的工程,以惨重的代价筑成了环 绕赵军的包围长垒,而没有任何赵括可利用的失误。难怪赵括要哀叹为什么第一次为将就碰上了克星。

第二,赵括本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主动进攻,和秦军决战,而忽然发现秦军的统帅,正是他最为畏惧的白起,他的战略思想顿时发生了大逆转,从积极主动一变为保 守防御,失去了主动进攻的信心。要知道此时如果进行决战,这将是乾坤一掷式的豪赌。本来豪赌是青年人的喜好,无奈赵括对于白起的惧怕根深蒂固,这一场输不 起的赌博,而且秦军已经占据有利形式,这场赌博输多赢少,赵括不敢以全军下注。所以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突围,而没有和秦军阵战的决心。初次为将者往往因为 犹豫不能捕捉战机,赵括应该也不例外。

第三,赵军的骑兵部队在这之前的侦察作战中,损失惨重,攻击力受到削弱,恐怕也是赵括不能下决心进行决战的一个原因。拖到秦国军队的长垒筑成,进攻的代价 大大增加,而且,攻击一部秦军得手的时间也需要更长,长到足以使秦军从其他方面发动对赵军侧翼的攻击,决战的条件更加恶劣,当然赵军更不会决战了。值得注 意的是白起也非常注意不和赵军决战,他的战略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拖垮赵括,说明决战,对秦军是不利的,至少不如围困有利。

假如赵军真的发动决战,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赵军会取胜么?

某以为不会。

(三)
秦军人数,战斗力少占上风,但是兵力分散,赵军地形不利,但是可以进行内线机动集中兵力,假如双方统帅能力相当,赵军应该能够取胜。问题是秦军统帅白起并非等闲之辈,他的机动部队在外围部署很强,而且大量装备骑弩,如果赵军突破秦军防线,迎接他们的应该是凶猛的箭雨。

不过,这是一个对付赵军突围的作战安排,如果赵军并非突围,而是决战,地点就选择到东西垒间赵军阵地的南翼,那么秦军就会出现以寡敌众的现象,如果秦军一 支一支投入战斗,就会形成各个击破,如果等待集中兵力,赵军有可能乘机占据秦军当面阵地,打破秦军的外线包围态势。作为白起,如果赵军的动作足够果断凶 猛,更大的可能是收缩兵力,尽量拉长战线,避免出现局部被赵军歼灭的局面,这样,双方可能打成对赵军比较不利的正面对峙。只要秦军顶住赵军最初的猛攻,正 面对战,赵军也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也是廉颇一直避免的局面。但是,这个对峙要大大强于被围困致死!恐怕赵军快要覆灭的时候赵括是很想打成这样的局面的,但 是他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没有在秦军筑垒完成之前发动出击,反映了没有经验的将领对战机的把握问题。

即便赵军失败,这种全军的攻击结果,也会给秦军带来更大的杀伤,并至少保证部分兵力的突围,而不至导致实战中赵括身死军灭的结局。实际上,某在分析长平之 战的时候,是参考了西方的一次战役的,就是斯巴达克斯的芬提大捷。那一仗,罗马军队的统帅是奥莱施杜斯,这位未来的执政官和赵括一样犯了不少错误,以至于 在大平原上被斯巴达克斯四面包围了起来(斯巴达克斯,葛拉尼克斯,爱诺玛伊,克立克萨斯各据一边),而他的兵力,比斯巴达克斯只是稍稍逊色。但是这位将军 在被包围后却比赵括灵活,他果断的全军扑向克立克萨斯--营里一个人也没有留,连仪仗队都投入战斗。希望在第一时间粉碎角斗士两个高卢军团的抵抗。他几乎 成功了,只是由于两个因素才是战局逆转,第一,克立克萨斯部下的名将鲍尔托立克斯(某当年记这些古怪的名字几乎发疯,不过为了后面看的顺畅,还是忍着骂娘 记住了。)率领一千名角斗士进行了决死的反冲锋,阵亡了八百-- 伤口都在胸前,但是为援军争得了时间。第二,斯巴达克斯是当时白起式的将领,他神速的率领自己的部队赶来攻击了奥莱施杜斯的后卫,等到葛拉尼克斯的援军赶 到,奥莱施杜斯就明白了自己已经全无希望。罗马军团战败了。但是,三万名罗马军队只有七千名阵亡,其他人还是能够溃散逃走,将军本人也负了伤,但是冲了出 去。

如果把它看作一个袖珍的长平之战,也许我们可以预测赵括全军发动决战的结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