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实力的秘密在工厂。图为在德国爱登港码头上,一排排崭新的大众汽车等待装
船出口海外市场。路透
除了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有些几十层高的大楼外,德国各地很少有光鲜时髦的现代化
高楼。然而,德国的实力在工厂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吴黎明发自北京 美国最喧闹的,可以说是纽约证交所里大声
叫嚷着的交易员;而德国,则是工厂里机器发出的整齐有序的金属沙沙声。这是德
国与美国经济的两幅不同面孔。
2003年11月,当笔者远赴欧洲常驻时,世界都在高呼“学习华尔街”,以美国为代
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头正旺;2009年底,当笔者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欧洲
时,西方大多数国家依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影,只有德国例外。
如今,在西方大的经济体中,美国、英国等大国仍然在与衰退作斗争,而德国经济
则被西方媒体称为“一枝独秀”,“德国模式”重新得宠。若非德国经济这根“定
海神针”,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已经把欧洲带入灾难的深渊。
那么,为何“德国模式”能抵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依然保
持强劲发展势头呢?答案就是蕴藏在机器的沙沙声中——实体经济的胜
还有人不认识这个标志吗
德国的实力在工厂
谈及德国,人们马上就对奔驰、宝马、大众汽车、克虏伯的枪炮如数家珍,对西门
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大企业如雷贯耳。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洲头号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的三分之一,
可谓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其工业制造业占GDP的
29%,成为其经济的“脊梁”,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德国的精密机械、
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闻名于世,德国的产品以质量可靠著称。去
德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带回菲斯勒的锅、双立人的刀。
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发达,面积与中国云南省相当的德国,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自
2003年开始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一直到2009年才被新崛起的“世界工厂”中国
推到世界第二的位子。
初到德国的中国人可能有些失望,这么发达的国家怎么没有上海浦东那样的高楼大
厦?的确,除了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有些几十层高的大楼外,德国各地很少有光鲜时
髦的现代化高楼。但是,笔者不止一次告诉来访者:“德国的实力在工厂。”
记得2008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访问德国时参观大众汽车,笔者随行全
面见识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力量。大众汽车总部位于德国中北部的沃尔夫斯堡,这个
只有十几万人的小城是个汽车城,其核心就是大众汽车工厂。令人惊讶的是,大名
鼎鼎的大众汽车总部只是一栋褐红色十几层大楼,紧邻其装配车间,与国内一些企
业总部相比,太寒酸了。
之后,我们坐小巴沿着生产流水线走,初始时见到的是一块块钢板,出去时已经是
一辆辆成品汽车,中间我们居然转了2个多小时,可见其规模的庞大。看到一望无际
繁忙的生产线,机械手在不停地工作,工人在一丝不苟地操作,笔者似乎感到了德
国工业的脉动与力量。
后来,笔者又参观奔驰公司、空中客车汉堡组装线、数万汽车待运的不莱梅港和巨
轮云集的汉堡港,都有着同样震撼的感觉。
法兰克福,有文化也有工业
小城镇里藏龙卧虎
与英国和法国经济中心绝对集中于首都,中国经济中心集中于首都和沿海不同的
是,德国产业分布平衡,没有一个傲视群雄的经济中心。
在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那里。德国的东
南西北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经济。比如,西部鲁尔区是著名的重工业区,炼钢、船
舶制造、机械制造等,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就在这里;中西部的法兰克福是金融中
心,云集了德交所、欧洲中央银行和全世界的银行分部;西北的不莱梅是世界上最
大的汽车转运港,汉堡港是欧洲第二大港,还是德国的“媒体之都”;东部的德累
斯顿和莱比锡以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出名,中部汉诺威的会展经济举世闻名,
更不用提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了。而且,许多大企业不仅遍布全国,而且不喜
欢扎堆在大城市里,比如大名鼎鼎的贝塔斯曼集团的总部居然放在一个名为居特斯
洛(Gütersloh)的小镇,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总部在路德维希港。
拿中国读者熟悉的德国汽车行业来说,大众在中北部的沃尔斯堡,奔驰在西南角的
斯图加特,宝马在南部的慕尼黑,奥迪在中南部的因戈尔施塔特,欧宝汽车的总部
中西部的吕瑟尔斯海姆。除了斯图加特和慕尼黑以外,中国读者很少能知道其他三
个城市的名字和方位。
毫无疑问,产业平衡分布的好处是方便就业,避免就业人群集中于某几个超大城
市,实现共同富裕。记得有一次,笔者驱车前往著名的新天鹅堡,夜宿阿尔卑斯山
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邻座喝咖啡的村民说,村子周边的牧场属于德国一家有名的奶
制品企业,他就在这个企业的乳品加工厂上班。
正是由于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德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与后果
也与美国、英国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措施是动用巨额资金救
助岌岌可危的银行业,导致政府债台高筑,直接导致如今的主权债务问题。德国的
救助措施则通过政府补助刺激消费,着眼于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因此,即使
在金融危机浪潮最猛烈的时候,德国的民众并没有风声鹤唳的感觉,生活如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冠绝天下
“有同情心”的资本主义
德国实体经济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早在1991年,法国经济学家米
切尔·阿尔伯特把“德国模式”称为“莱茵资本主义”或“莱茵模式”。与之相对
应的是由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打造的“新美国主
义”或“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相比之下,“莱茵资本主义”更讲究社会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不妨称之为“有
同情心”的资本主义。
“莱茵资本主义”大致有以下特点:
银行而非证券交易所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统治地位,银行与企业间关系紧密,股东与
管理层关系平衡,企业员工忠诚度高,发达的职业教育保证了高素质员工,市场秩
序更为规范。
在“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中,企业往往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莱茵资本主
义”则视其为一个为之服务的社区;工资待遇上,“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完全是
市场决定一切,而“莱茵模式”则考虑到资质、资历和工会协商。
在经济学家眼里,莱茵河沿岸国家都可以纳入“莱茵模式”,但具体到德国,还有
其典型特点。比如,具有创造活力的科研能力,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工业界与银
行界更紧密合作,工会与管理层的协商等。
就拿工会来说,与美英弱势的工会力量和法国强大的工会不同的是,德国的工会与
管理层就工资、工作条件的谈判与合作比较顺当,很少发生法国和意大利那样动不
动爆发大规模罢工的情况。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知名,这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双元
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
展,为期3年或3年半。
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在
就业之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
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德国有高达400多个职业需要执业
证书。
在德国,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蓝领”收入很高,与大学教授、公务员相比并不落下
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待遇更高。因此,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白领”瞧不
起“蓝领”的风气。本报记者有一个德国朋友,其孩子正在上一个名牌大学,女朋
友是一个普通理发师,家里一点没觉得有什么“般配”问题。
德国的技工工作严谨,细心,技术高超。本报记者曾走进空中客车汉堡总装线,遇
到一些在这里培训的中国技工,他们对德国师傅们的技艺赞不绝口,“要求很
严”是他们的口头禅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完备
与时俱进的“德国模式
毫无疑问,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
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是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
相成,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甚至沦为“绊脚石”。
社会保障制度常常为人诟病一点是“养懒汉”。在笔者工作生活过的比利时和德
国,的确有一些人钻政策的空子,宁愿拿失业金、住房补贴等过日子,挫伤了许多
人的就业积极性。在德国,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
补贴等可达到25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500元),甚至更高。
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前东德地区,德国经济陷入近
10年的低迷。过高的福利保障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1991年算起的11年
间,德国政府债务整整翻了一番,企业的负担也很重。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上任伊始就提出要进行“痛苦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失
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将合为一体,领取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劳动中介机构介绍的任
何合法工作;从2006年起,将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
望等。
默克尔上台后秉承了这一思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金融危机爆发后允
许企业消减工作时间,政府对职工收入予以补贴,避免企业解雇员工。总而言之,
通过这些与时俱进的改革,德国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实体经济
的活力,奠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挑战的基础。
继承去年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德国政府预测其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6%
和1.8%。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德国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实现快速复苏得益于
其“良好规范”的经济秩序,这远比“自由放任”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要得
力。(作者曾驻欧6年,其中两年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