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这和汉字本身的优劣连在一起,往往又成了中国历史演变和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不少人简单的从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出发,批判简化汉字,进而和政府的政策甚至体制联系起来,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让人匪夷所思。
简化字,作为文字演变和革新的一个具体的事例,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你硬要找出简化汉字的种种不合理性,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语言文字不是数理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字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和逻辑,荒诞之处俯首皆是。
考察汉字的变革,不能脱离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常识,情感的喜好毕竟也替代不了科学理性的分析。
客观的说,汉字的简化并不是共产党的发明创造,况且1956年的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当部分中国底层民众的扫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值得肯定。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就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來的汉字。其中部分沿袭了汉字的传统,部分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
清宣统元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创刊号的《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之后,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书画的提议》一文,并提出8种汉字简化方案。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其实,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一开始的古代陶器上简单的符号演变到较为复杂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的书法专著《书林藻鉴》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
“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
许多人不求甚解,只看到今天的许多简体字由繁体字演变而来,却不知道很多字当初是先有“简体”,后有“繁体”,比如先有“云”而后有“雲”,先有“須”而后有“鬚”,而更多的“简体字”自古有之,很多是以异体字和俗字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灾就和“災,烖、菑”并存,“杰”就是“傑”的俗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澄城发现的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代铁钟上,就有162个汉字是今天用的“简体字”!
既然“简体字”自古有之,那就有它一定合理性。首先,简体字书写上比较方便:斗,门,灾,画,书,关,等等比起“鬥、鬦、鬭、鬪”,“門”,“災、烖、菑”,“畫、畵”,“書”,“關、関”在视觉辨认上要方便得多,况且不少繁体字如書、畫,門、鬥极容易混淆。
更何况,如果你碰上“憂鬱”这样的字,够你忧郁一阵子的了。学习汉字一定要抄写,如果恢复繁体字的话,给小学生减负可能就彻底是一句空话了。真要恢复繁体,“斗”又应该是“鬥、鬦、鬭、鬪”中的哪一个呢?
汉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六书”,不少繁体字的确比较忠实地遵循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条宗旨,但是也有不少经过简体字改良后更加符合六书。
比如:“体”:人之本为体,这比起“體”是否更符合“人之本”这个“本体”?更符合指事的原则?
还有,“淚”变成了“泪”,眼睛里流出了水,难道还有比这个更“会意”吗?
再比如:“进”:“進”,读音为“jin”。可是绝大多数以“隹”为偏旁的字都读“ui”音,如“椎、锥、骓、催、摧、崔、璀、维、惟、唯、帷、堆、碓、推”,所以“進”,其实应该是“退”(-ui)更合理。那么用简体字“井”代替“隹”是不是更符合“形声”字的原则?
还有,“飞”字被看成是把“飛”砍掉了一个翅膀,其实,“飛”中的两个“飞”并不代表翅膀,也不像翅膀,倒是“飞”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右边那两点才是一对翅膀呢!
有变化才能有进步,固步自封顽固守旧只有死路一条。试想,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甲骨文,和之乎者也的文言,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中国文化和以发展?
文字的变革,当然要借助政府的推动,这个应该和政治制度扯不上关系,国民党可以推行简化字,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日本彻底改革了汉字,韩国越南更是抛弃了汉字,他们不照样生存发展?
当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都在使用简化字,就是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下的台湾也开始使用简化字了,就连蔡英文写信也用了简体字,我们还呼天喊地地恢复繁体字不是可笑吗?
汉字的六书是汉字特有的,但是严格遵循六书的汉字并不多,大多数汉字只是一个由象形发展而来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词汇的扩展,许多字都失去了任何内在的意义,变成了诸如“戊、戌、戎、戍;己、已、巳;日、曰;未、末”这样单纯的表达符号。作为当今唯一的一种有影响力的非表音文字,汉字的革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自辛亥以来,许多人都提出了汉字改革的想法,甚至把汉字改革摆到民族兴亡的高度。
钱玄同最早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瞿秋白更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傅斯年又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鲁迅则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毛泽东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当然,这些都是病急乱投医的妄言,汉字的确需要革新,但是不再繁简之中,繁简之争用一句话可以了结:繁体有功,简体无罪。
汉字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加强汉字的表音功能。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语言都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语义为内涵的有声语言,文字是从属于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犹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在物理学界那样重要!它为语言学立足于现代科学领域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所以,任何语言,有声语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字附属于语言。人类首先学会了发声,语言至少已经有二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最多不过六千年吧?
然而,汉字的形声字大多数并不按照“形”来发声,大多数字,如果你没有专门学过,你就不知道发音。一个小学生,如果没有学过“虎”“狼”这些字,他就不能顺利的阅读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孩子没有学过“tiger”, “wolf”,只要他看见,就能拼读出来,拼音文字的“写”就更容易了,所以中国孩子花在学习“语文”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西方的孩子。即使是成人,我们谁敢拍着胸脯说,这些字我都不会读错呢?踟蹰、脖颈、聒噪、囫囵、邯郸、水獭、造诣、尴尬、诡谲、饿殍、吸吮、倜傥、旖旎、啁啾、柞蚕、魑魅魍魉……。
如果汉字也有强大的表音功能,我们就可以避免目前汉语中充斥大量拉丁字母和英语词汇的尴尬,email 就不必用不伦不类的“伊妹儿”,fans也不应该是“粉丝”,还有WTO,CEO,MBA,CD,CPU,ATM,这些概念都应该用地道的汉字来表达。
不过,汉字毕竟和拉丁罗马体系完全不同,也许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也注定中国人就要一直借用别人的语言,除非我们向日本学习。
2. 汉字表音功能差,也体现在汉字有大量的同音字,这不但常常给交流带来困难,还阻碍了汉字在语音的机器识别方面的进步。赵元任先生的“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字同音字带来的麻烦,其实除了同音字,现代的“普通话”也不利于汉语的发展。我们错误地把满人鹦鹉学舌的“北京话”立为“国语”,其实除了播音员和主持人外,大多数中国人都说不好标准的“国语”,这“国语”还有什么意义?况且,普通话里的前鼻音后鼻音,z、c、s,zh、chi、si,的严格划分以及只允许-eng,不允许-ong, 没有入声等都不合理,必须改革。
3. 赋予汉字造新字的功能。拼音文字可以根据发音随意创造新字/词,汉语则非常困难。如今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概念,比如英语有了clone, 我们的“克隆”只能略表其音,对于DNA则束手无策了,如今“cool”一词风靡全球,我们的“酷”却有些强奸人意。武则天曾经造出了“曌”、“埊”,今天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造出一个汉字来表示“cool”呢?(口+夸如何?)
一个开放的社会要与时俱进,也要与世界接轨,科技发展了,语言也不能落后,如果我们不打算丢弃自己的语言,就要努力发展它,“全民学英语”决不是一个出路。大家看看比如“no stop”和 “no parking”、“rental car” 和“taxi”用汉语怎样表达才好?
其实,汉语的变革是一个长远宏观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汉字上面,面对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电脑检索这些崭新的挑战,汉语/汉字不要落在别人后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
比如汉语不能分词连写,这就容易造成歧义:“杭州市长春药店”和“一次性交付”都是典型的例子,汉语还有许多特有的两可歧义字,比如:“救火”和“救命”;“大胜”和“大败”;“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养病”和“养花”,这些都是汉语进入电脑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的严密,所以汉语也不是一种逻辑性强,表达严密的语言,面对挑战,我们着实应该放弃繁简之争,踏踏实实做些思考,为汉语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固然是危言耸听,但汉字不改,吾国不兴,这绝不是言过其词。眼下,汉语学者们要研究的不是汉字如何优越,如何神奇,而是汉字如何更好地吸收外来词语,表达新知识,新文化。
当前,英语无疑走在了前列,成了“世界语”。“全民学英语”并不可能让中国人都卷着舌头说洋文,中国人只有老老实实面对实际问题而不是繁啊简啊的窝里斗才不至于让汉字和其它象形文字一样消亡。
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