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和成功的距离

写下一些尘事,留下一点影子。也许世界都忘记了,至少自己还记得自己。(原创所有,请勿转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成才和成功的距离

-----《和你在一起》观后

 

刚刚看了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感慨唏嘘了好一阵子。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天才小提琴手13岁少年刘小春的成长故事。刘小春一直以为是自己亲生父亲的刘成其实是他的养父。普通厨师出身的刘成用自己一生的心血不求回报地培养捡来的孩子刘小春,希望他成功。刘小春知道真相后,在刘成离去之际,最终舍弃成功,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

影片把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对父亲的情感走向展示得很到位,从相依为命的百依百顺,到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叛逆,以及小春进驻余教授家庭后对父亲态度的僵硬生疏,到最后得知一系列真相以后意识到成功并不能代替父亲,自己不能失去父亲的回归,这些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逆反期小孩的心理,真实可信,又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我很容易被打动,何况是一部亲情的影片。对我来说,爱,有很多时候,就是很简单地和你在一起。

我一直觉得人是情感和理智混乱的动物。一方面,人很现实,想抓住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爱。爱是生命的本质,其他的,都是虚幻。所以,在一起,其实是人类对爱最基本的一点要求。另一方面,人类又很理想,很贪心,希望活着还应有所追求,人生的价值应当有所体现。可惜,世事无两全,理想跟现实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如此,人生就多了选择的挣扎。

 

影片里音乐贯穿始终。时而悠扬,时而激越的小提琴旋律给影片增加了很多听觉享受。尤其是刘小春准备来参赛的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曲,情感饱满,既直白又深刻,直击人心。就像影片里小春的老师余教授对小春说的,琴是你的武器,情感是你的弹药,你的工作就是征服。我想,我是彻底被那首《D大调》征服了。确切地说,我是被音乐征服了。

被音乐征服的我,怀着对音乐家的敬仰,不由深深思考影片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成才和成功的距离。

 

小春到北京之后的第一任老师江老师,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音乐才子,他有真才实学,热爱音乐,真正懂得音乐。但是,他不羁,不贪图俗世功名,不追求所谓的成功,所以,即使他是世外高人,也只是世外高人,一名不闻。

而小春的第二任老师余教授则是成功的最好范例,权威,金钱,名声,耀眼的光环,众星捧月的追随和攀附,俗世人生所追求的,余教授应当都有了。

刘成帮小春换掉江老师,选择余教授就是为了让小春成功。可见,不论刘成多么善良质朴,他依然逃不脱世俗力量的牵引,依然是浮华潮流的追随者。

 

无疑,成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字眼,很少的人,能够超然于外。

在号称眼球经济的社会,成功是一个饱含声色的词汇。它不再是有内涵有底蕴有实力的代名词,里里外外的散发着浮躁的气息和铜臭的味道。

俗世定义的成功是需要包装的,需要裹上一层金灿灿的外表,然后用商业手段来运作,带来跟他的外表一样的金钱和声名。

成功,强调的是个体的出人头地,于世于人,并没有多少贡献。如今,成功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远离事物的本质,走向虚化,商品化,带着一种膨胀的感觉,充斥着虚浮的气泡。有一天,泡沫破碎,人们看到的成功也许只具有非常干瘪的内里。

 

成才却不同。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是却有真才实学。像江老师,乍看小市民一个,名不见经传,却是隐身高手,很有大隐隐于世的感觉。他懂得艺术的真谛,他热爱音乐,尊重音乐,用心去保护音乐的干净,不会为了金钱而亵渎音乐。在我眼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纯粹的艺术家。

就是那句话,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间。他们肩负着薪火相传的使命,无声无息地承担着文化艺术精粹的传递。他们不求闻达,只是源于一种对美的淳朴真挚的热爱,安于平凡,不惧寂寞,以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给艺术以高尚的气节和清醇的风骨。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古来多少才人无姓名。很有些无奈。我们的文化,把功名摆放的位置太高,把做人上人当成是极致的目标,这样的引导思想,注定会导致追求过程的不择手段,道德的滑坡就成为了必然。就像电影里面,余教授为了让小春理解情感,而泄漏了小春身世的秘密;为了让小春听他摆布,偷偷买走了小春心爱的琴;小春的竞争对手为了挤走小春从而取得国际比赛资格,不惜出卖自己的老师余教教授……种种现象表明,追求成功的负面效应很值得人深思。

 

一句成王败寇,足以显现世人的功利,过分抬高成功者的显要,极力贬低失败者的落拓。

其实,成才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是一步之遥,就像小春,若是参加比赛,他就会是成功的,可惜,他放弃了,那么他的一生,很可能便与成功无缘。

虽然只有一步,但是很多时候,无法跨越。因为,那一步,不仅仅是距离,更有可能是对自己以往信仰的颠覆。

 

所以,我始终觉得,人,能够成才就足够了,我愿意把无冕之王的桂冠敬献给每一位勤奋而坚守自己的人。至于俗世的成功,随便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