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文章通过比较德国马克与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探寻了两国为实现货币国际化所做出的努力,总结两国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通过阐述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启示。
关键词:日元;马克;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人民币成为贸易计价货币;人民币成为金融交易计价单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指的是人民币从非国际化到区域国际化,从区域国际化到完全国际化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本文通过对比德国马克与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方式,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从而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增长。中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GDP保持8%的增长,贸易顺差大,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末,已有俄罗斯、蒙古等7个国家在中国边贸地区银行开设人民币等结算账户。今年起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项目从当前20个省市向全国其他地区铺开。
第二,国内货币相对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主动认购IMF增资份额,出资设立东亚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为人民币树立了威信,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国内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推行。
第三,货币海外供应量增加。中国在此次在次贷危机中恢复最快,许多国家都开始请求中国的援助,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等签署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与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从而增加人民币海外供应量。同时中国的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项目也在不断扩大。
二、人民币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率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汇率机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需要进行利率的市场化。能否真正按市场供求来决定资金的价格,将关系到资金快速合理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的大问题。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远不能和德日相比,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基本没变:进口中间品,出口最终品,而且消费占GDP的比重很低。在最终消费品的进口上,中国远远低于日本。而美元在东亚能成为结算货币,主要原因是美国在东亚市场上扮演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角色。
第三,通货膨胀和升值压力。从2007年以来,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流动性接近泛滥;美元持续贬值,使得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在此环境下,中国的通胀风险再次加剧。近期来看,2011年,1月CPI同比上涨4.9%,2月与1月持平,依旧保持较高位的运行,而2月份PPI同比上涨了7.2%,创28个月来的新高,此后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考虑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或将逐渐传导至居民生活用品价格上,中国当前通胀风险不可谓不大。
三、日元和德国马克国际化的经验及教训
(一)日元国际化在曲折中前行
1、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迅速复苏。1955年后的十几年间,日本的的经济保持着年均10%的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日本对以外汇储备购买美国资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当时的美元却一直贬值,这使得日本开始考虑通过日元国际化的方式来避免汇率的风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本的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由日元结算,走出了日元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积极地推进日元的国际化。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加,1985年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是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呼之欲出。此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大幅升值。大量供给的货币使得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和投资急剧增加,于是日本利用资金优势,大量贷款给亚洲国家以推进日元的区域化,但日元升值的同时也使得国内的房价和股价飙升。日本企业海外急剧扩张导致了本土企业生产率下降,国内的房价和股价飙升又导致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同期,银行利率不断下降,虽然阻止了热钱涌入但是却助长了国内经济泡沫。
3、1990年,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停滞,日元的国际化也受到了阻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摆脱美元控制的欲望,这些国家经济恢复需要日本扶持,必然对日元产生需求,为日元重新走上国际化带来了契机。但是在危机中,日本面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局面不稳定而选择抽出资金,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经济进一步恶化。使得东南亚对日本失去信心,所以即便是后来日本再大量贷款给这些国家也无法挽回。
(二)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1、二战后到1973年,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50-80年代,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在5%,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汇率波动加剧。当时西欧国家为避免美元汇率剧烈波动对经济体造成伤害,放弃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联合浮动制度,盯住币值较为稳定的德国马克,以实现西欧区域内的汇率稳定。1974年,德国在面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稳定的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不可同时实现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时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采用浮动的汇率制度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2、1980年开始,德国央行相继取消或放松了大部分金融市场的限制,使得马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比重逐步上升,从1974年的7.3%上升至1980年的21.7%。1985年,德、日、美三国签署《广场协议》,美国逼迫马克和日元升值。1987年,三国又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即美国为维护美元币值稳定,向德日施压,要求其降低国内利率。德国刚开始同意降低利率,干预外汇市场,但是当德国发现通货膨胀苗头的时候,立即上调了回购利率(回购利率一般是指国债回购利率,按照时间一般又被叫做7天回购利率。把回购利率看作是使用国债借钱所需要偿还的利息)。德国央行没有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放弃维持货币稳定的政策主张,坚决维护国内物价水平和当局稳定,并表示政府无权干涉。此后,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马克处于中心位置,从制度上大大推进了马克成功国际化的进程。
四、对日元和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的评价
第一,贸易计价与储备货币的需求促使货币开启国际化进程。德日开始货币国际化进程都是由于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贸易顺差的扩大,外汇储备增多。贸易增加使得一国在贸易计价方面有实力用本国货币计价,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一国为规避外汇风险也需要考虑货币国际化。
第二,货币的国际化需要国内币值稳定,国家信誉不动摇。1975-1989年期间,德国马克汇率的变动率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最低,仅为1.0%,而美国为2.0%,日本为2.2%。表明联邦德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相对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同时也就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相比之下,日本汇率波动较大,特别是日本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行为,失去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
第三,货币的国际化需要国内政治稳定。在1993年以后短短的几年,日本内阁六易其主,各届内阁对国内经济的改革措施或是偏离实际,或是不能持续,致使日本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德国至1990年统一之后GDP几乎是英国和意大利的总和,外汇储备名列世界前茅,马克成为事实上的欧洲基础货币。
第四,货币的国际化要求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德国由于经济发展加大了其在海外的投资。80年代中期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提高了德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至1990年,其国外银行分支机构数达到225家,其中一半左右在欧洲,对区域内金融交易和结算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日本方面,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国的45.0%。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的发展趋势。
第五,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国际化。以德国马克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欧洲统一大市场,促进了德国出口与资本输出的扩张。日元开始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日元在亚洲的区域化。日本对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五、对人民币的启示
第一,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是既允许汇率波动,又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或者实现爬行盯住的汇率机制是人民币汇改的方向。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根据进出口贸易比重的变化,调整一篮子货币比重结构。相应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也是使人民币走出去的必要步骤。
第二,改变贸易结构。美国的贸易结构出口以加工品和零部件为主,进口以消费品为主,中国的贸易结构恰好相反。所以,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东亚地区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就必须转变贸易结构,并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将设计做为立国之本,而设计之重点在于工业设计。中国也应该将创新提到一个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经济、产业和贸易的结构。
第三,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根据已经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的经验,开放的一般顺序为:先放开长期投资,再放开短期投资;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放开非金融机构的管制。因此,中国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将不影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平衡的的项目放宽,影响经常项目平衡的项目先试点再推广;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
第四,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为了应对升值压力,德国采取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并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两次主动升值。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德国也并没有抑制马克的升值。由于汇率调整较为灵活主动,升值压力有效释放,没有出现日元的大幅波动。对付通胀,德国更是防上加防,通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没有造成经济泡沫,也就不会出现像日本那样泡沫破灭之后的萧条。在外汇储备方面,我们可以效仿日本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外汇储备的增加通过平准基金对冲,平准基金不足以对冲的部分通过央行发行债券,卖给民众。这样不仅不会增加流通中的人民币还可以回收人民币,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方法的实施需要放开居民对外汇的持有限制以及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票据市场。
货币的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过急过快,否则不仅不会享受到国际化带来的好处,还有可能伤害到现有的经济。人民币未来的发展策略,仍然需要坚持双边、多边合作发展原则,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民币在不同区域内计价结算,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我们应该借鉴已经完成国际化国家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人民币成功地完成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仁伍,刘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胡海.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4).
3、安冉,冷德穆.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何治国.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