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Nash 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电影《A Beautiful Mind》就是Nash的一部传记片,不幸的是,Nash 是一名精神病人。
影片中,当同事们得知Nash获奖,都默默地走到他就餐的桌子前,把自己的钢笔送给Nash,以此表达敬意。
其实, 在Nash获奖之前,普林斯顿就十分照顾这位天才,不但给他保留一间专用办公室,还允许他在图书馆里随意翻阅,涂涂画画。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Nash才能实现他自身的最大价值,为社会为人类历史作出贡献,Nash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地位和荣誉。
反观中国,Nash这样的人最好的结局恐怕是在疯人院里,或者干脆流落街头了此一身了。
想到最近中科院院士选举,施一公竟然落选,实在是一个讽刺。前几天我已分析并排除了施一公落选的几个理由,但我并没有下什么结论(施一公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原因也许不止一个。
有网友说,中科院院士的选举唯一标准是看你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而施一公的论文都是在国外发表,知识产权并不属于中国。
这个结论实在站不住脚。且不说院士的选举标准有没有这样明文规定,据我所知,国内不管是晋升还是评职称都要求候选人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并没有说一定只能在国内发表。况且,自施一公2008年回国后,他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就超过了不少当选院士。
那么原因究竟何在?
绕毅在为施一公打抱不平时说:我的观点我不说,但我通过我的实际行动来说明我的观点——这可是需要你有相当的人生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去理解的。
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
其实早在施一公归国初期申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基金”时争议就开始了,还有人用匿名信诬陷施一公。
清华用170万的年薪留下来施一公,这在普通中国大学教授看来真是天文数字了?可按照施一公在普伦斯敦20万美元的收入看,也合情合理。
但是一个刚刚回国的“毛头小伙”就拿如此高薪,在一大批七老八十的遗老遗少们还在托关系走后门潜规则地挤破头争院士头衔的时候,轮得到你施一公吗?
施一公在国外呆久了,变傻了。他哪里知道其中的各种潜规则和人情关系网络?书呆子和关系学黑后学老手斗,失败是唯一的结果。绕毅说的直截了当:落选并非学术原因,而是海归学者“不会搞关系”。从施一公鸣的落选,我们看到了中国现实中的不良文化。
不知道施一公现在对当年海归的决定有没有后悔,因为如果他留在普林斯顿,总有一天会和Nash一样夺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很可能就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如果今后施一公把这个预测变为现实,不知道中科院是否该打自己的脸了?
我觉得,诺贝尔奖将会是中国人永远的痛。谁得了和平奖或文学奖必定被“爱国人士”咒骂,而谁得了科学奖日子也不会好过,嫉恨的口水也会把你淹死——这样的传统文化是不需要什么智慧去理解的,但的确需要大智慧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