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坛子里刮起了复古风,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正体字”,悟空甚感欣慰,中华文化复兴有望矣!
悟空也想赶个时髦,码码“正体字”,无奈自觉国学功底浅薄,不敢不自量力,让人贻笑大方。
悟空莫不是老古董?连电脑会打正体字都不知道?再不行,用谷歌自动转换也成啊?
不!正体字不是那么简单的,任何一种文字和语言本身都是一个整体,“字”和“文”无法分割。
好比过去学英文,有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背英文单词,可是许多人向黄西那样背下来一部汉英辞典,到了美国还是聋子和瞎子。据统计,汉语常用字只有3000个,于是,汉语优越论这断言,只要认识3000汉字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了。是吗?你知道了“秋”和“千”,那“秋千”放在一块儿是啥东东?你知道了“利”和“息”,那“利息”又是啥玩意儿?
扯远了,言归正传。
汉字以简体字施行简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准,尽管有些简化字简得不尽合理,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即使是原来的正体字,不合理的也为数不少。比如正体的“偷”和“奸”字,建议复古的同学少用,因为女同胞们是不喜欢的。
此外,简体字和正体字不仅仅是两套不同的字体(如隶书和楷书),事实上,简体和正体在相当时期内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简体和正体共同组成了传统汉字的完整体系。
汉字简化之后,去掉了正体的部分,方便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但是如果要回到正体的话,就不能忽视简体作为汉字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重要功能。
举几个简单常见的例子:
有人批评简体的“面”字里没有“麦”,但你可知道,“面”字自古就是汉字的一部分,“面北”、“当面”、“平面”这些词里的“面”字,是决不能用“麵”字代替的,当然,正体的另一个面字是“靣”。能分得清吗?
再看“云”字。没有雨怎么成“云”?其实,简体“云”也是自古有之。“雲”只是天上的云,而“人云亦云”就不能写成“人雲亦雲”了。
还有“后”字。“后代”的正体是“後代”,但“后妃”只能是“后妃”——千万别弄错了!
最困难的恐怕是“干”字了。
“干”、“乾”、“幹”目前都被“干”简化了,但正体字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干”字,你清楚吗?
“干”,古代就有,指“盾”,是一个象形字。
“干犯”、“干涉”、“干禄”、“河干”这些都是“正体字”。
阴平的“干”是“乾”,如“乾杯”、“乾净”|、“乾旱”;去声的“干”是“幹”,如“幹部”、“幹劲”、“幹线”等等。
还有啊,这“干”字不要随便用。“干XX事”是共产党来了之后才流行的, “国语”可另有所指,在台湾同胞面前少说为妙。相同的还有一个“搞”字。朋友转来一个笑话:有个女同学晚上赶作业弄到很晚,第二天在班上说“我昨晚干到半夜才睡”,有个台湾的男同学差点笑趴下!
看见没有,正体字不是仅仅把简体字“转换”一下就好了的,学问大着呢。所以悟空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小学里学的简体字,否则用错了被别人“纠错”,就怪不得别人不给麵子了,哦是不给面子。
不过呢,悟空打算从今往后认真学习汉语,不单单是正体字,因为即使学会了正体字还是看不懂原版的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咱何不从文言文学起?干脆钻研甲骨文吧,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坛子里各位大虾们都用之乎者也发帖,让国学欣欣向荣,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