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与平凡之间 – 被遗忘的画家关紫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从小生长在美术环境中,又接受了多年的美术专业教育,但我从来不知道,也更不了解关紫兰这个人。仿佛记得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当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前不久在网上的对艺术的讨论中,有网友提到她,于是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些她的画作,顿时为之倾倒。

首先我对她的艺术的印象是“简练”,“大胆”和“不拘一格”(构图)。另外她在画中体现的自由更令我吃惊。虽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但其独特的风格却让人只看到关紫兰她自己:一个融合中西的风格,既有中国画的意境,又充满了不拘的个性的独特女性。平凡无奇的题材,毫不造作的技巧,关的作品展现一种自然而流畅的美感。

关紫兰,生于1903年,毕业于上海中华大学美术科。1927年赴日深造艺术,其间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后印象派和野兽派。1930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唏阳美术院。无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关紫兰都创作出了不少佳作,显示了非凡的才气,并分别在日本和中国的美术界为自己赢得声誉。作为才女,关紫兰一直到35岁才结婚,之后得一女。

1949年建国后,关基本从画坛引退,尤其在文革期间,基本完全不再作画。在她自己的正常工作(关后来是上海中国文史馆馆员)之余,直到她在1986年去世前,关完全就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妇女。

            关紫兰主要画油画,但其风格却是非常“中国式”的- 从她的画中我看到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个人从来认为,介于中国画的材料的特殊限制,当代中国致力于创新的画家,应该大胆放弃中国传统材料,全盘接受表现力强的西方材料和技巧。记得我还在当学生时,看到很多国画家(和学生)苦于在国画中探求新意,但却总是“词不达意”,因为材料本身对效果的限制。而相比之下,油画的材料却能轻易地达到很多不同的效果,给人以表现上的极大自由。并且,由于材料和技巧(在我眼里)从来不是艺术风格的精髓,所以我认为,对很多富于个性力图创新的艺术家来说,中国画的精神(意境),完全可以通过西画的技巧来表达。换言之,中国画的精神,可以在西画中得到继承。我的这个观点,在关紫兰的画中找到了证明。

            关紫兰以她的才气一度闻名于中日美术界,但在共产主义时期的中国,她却让自己回归于平凡。在生活中人们渐渐知道的,不过是一个很早就丧夫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她55岁时去世)。1949年以后的中国艺术,几乎完全成了政治的传声筒,绝无“为艺术而艺术”可言。也许,这就是她英年搁笔的原因?或许,她不再画画仅仅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她在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平凡生活中找到了“激情”?总之,中国的艺术界不再提起她的名字。1986年,她因心脏病逝世。她的骨灰,按照她生前的遗愿,被撒进西湖 融进这个曾经给她的风景画带来最多灵感的湖光山色之中。

            阿加莎·克里斯蒂说过:“构思一本书的最好的时候就是洗碗的时候”。我想,可能关紫兰也是这样想的。或许,对关紫兰来说,洗碗本身就是在创作艺术杰作。一个在年轻时曾经获得极大声誉的艺术家(关被誉为中国第一代西画女画家),却被传如此安于平淡的生活。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从她的画中,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平凡女人,一个为自然的每一点平淡无奇都深感惊喜的心灵。

            关紫兰不但禀赋超人的才气,还是拥有迷人的美貌(上帝公平吗?)。然而她的事业和私生活都处于低调。这种安于平淡的心态,使她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呈现一种自我满足的最佳状态。是的,她享受了生命。而浮躁的世界对她的忘却,于她是丝毫无损。

 
















云易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nliuer的评论:
很高兴你喜欢我的文章。多交流。等你的文章出来!
lanliuer 发表评论于
关于中国画的精神和西洋画的技巧,非常赞同。读你的文章常常有受益的感觉,受益时又带来快感,所以。。。算了,还是想单独写一篇文章和你商讨一些问题。
云易 发表评论于
回复知凡的评论:
感谢评论!问候!
知凡 发表评论于
我喜欢她的画,色彩笔触都很敏感,又有一种自由的灵动感在其中。。。

你说的很对:“一个融合中西的风格,既有中国画的意境,又充满了不拘的个性的独特女性。平凡无奇的题材,毫不造作的技巧,关的作品展现一种自然而流畅的美感。” 共鸣,非常共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