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小学阶段)最早的菜场,只有国营菜场。蔬菜品种不多,就是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莲藕、豌豆、四季豆、土豆、芋头、丝瓜、苦瓜、菜瓜、南瓜、冬瓜等等常规品种,有时候会有玉米,就觉得很稀奇。而肉类也只有猪肉,偶尔会有鸡蛋、盐蛋和皮蛋,而且都是凭票购买,似乎没有什么鸡、鸭、鱼,更不用说野味了(除非自己逮到,那是运气)。那时候也没有冰箱,父母亲几乎就是每天下班买菜、做饭。家里居住在郊区,国营菜场在市区,有点远。如果父母亲5点钟下班,我们吃饭一般都是在7、8点钟,天都黑了。中间几个小时,我和姐姐就做作业;肚子饿了,就吃“宝塔糖”(一种打虫药),那时候几乎没有零食。
父亲喜欢钓鱼,母亲喜欢吃鱼。文革期间,有很多“运动”或大会,经常不上班;“运动”或大会一结束,父亲就拿起钓鱼杆出去了,晚上回家时,总会有鱼吃(湖北省是千湖之省啊,几乎所有沟沟渠渠都会有鱼虾;而且那时候都是公社的,没有私人管理)。有时候来不及做饭菜,就在工厂的食堂买饭菜(虽然贵一点),或者就在家里煮面条、煮鸡蛋;有时候没有菜吃,就用白米饭加红糖搅拌吃,或者就用红糖煮稀饭,或者白米饭加猪油搅拌吃(菜场有单独的一块一块的猪油卖,母亲买回家后,放进锅子里熬,把猪油熬出来做菜用,剩下的就是油渣;然后放一点盐在油渣上,那种味道十分地香啊);有时候连大米饭也没有了,就煮白开水,然后加酱油、醋、菜油,母亲说是“神仙汤”。
搬家到市区以后,买菜就方便多了。家里有了菜篮子,我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买菜,而父亲一般在家里捣鼓煤炉子、挑水做饭。那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附近只有井水,而井水只是用来洗衣服或淘米洗菜。挑水要去大街上几百米外的公共水龙头排队,姐姐经常就是放学后去排队,人很多,队伍很长,有时候一直排到天黑。煤炉子一定要保持每天有火,记住换煤,否则就得重新生火,弄得满屋子烟雾。煤炉子做饭,每天都有糊锅巴,一定是父亲吃。一家人吃完饭之后,就觉得很开心、很幸福。晚上也不会去找人打麻将,或者抢电视看。虽然生活很简单、饭菜很普通,但是一种很甜美、很温馨的感觉。
住楼房以后(中学阶段),家里有了自来水;有时候也停水,父亲就从一楼挑水上楼(4楼),我和姐姐也会抬一桶。那时候菜场更近了,好像菜场也多了起来,蔬菜品种和鸡鸭鱼肉也多了,可以吃到很多新奇的蔬菜品种(如花菜、莴苣、扁豆、韭菜、芹菜、茄子、洋葱、山药、豆角、竹笋、豆芽、菠菜等等)。吃肉和吃鱼,也只能是每周一次,还是要凭票供应。记得每个周日早上可以睡懒觉,醒来时,父母亲已经买菜回来。厨房里红烧肉很香,一般都是面筋或者香干子烧肉,带皮带肥肉的那种,我最喜欢吃。
高中以后,家里就有了液化气,做饭菜省时间。我上大学以后,家里3个人供养我一个人读书,生活也还是比较艰苦的。后来姐姐回忆说,我上大学时,家里就没有吃过鸡,更不用说买冰箱了。后来,家里才买冰箱洗衣机,家里的生活条件一下子有很大改变,不是因为我有多少收入,而是当时父母亲的工资也涨了,我又没有支出。就是那样不断变得美好的普通家庭生活,让人们感觉十分幸福。家里每添置一件家具或电器,都会给家里带来长时间的欣喜。似乎参加工作以后,老家才开始取消票证供应,我也是那时候开始收集全国各地的粮票布票之类的票证的。
结婚以后,也是住的楼房,在市中心,附近有全市最大的菜市场,商品已经很丰富了;而且附近有一个车站,公交车通往郊区,每天都有郊区的农民把自己家里的菜拿到市区来卖,要比菜场的菜新鲜、便宜。尤其是郊区的农家野菜(如野芹菜、鲜蕨菜、豌豆尖、雪里蕻等等)以及绿色的黄瓜(当地品种是黄色的)、紫色的茄子(当地品种是白色的)、甘蓝、芥蓝、香菜(芜荽)、韭黄、西葫芦、生菜、金针菇、发菜等等很受欢迎。在市中心居住的上班一族,都是这样买菜做饭,很多年没有变化。而变化的只是蔬菜品种和种类不断增加的鸡鸭鱼肉。原来工作单位的右侧还有一家小小的国营菜场,后来给私人承包了,品种多了很多,每天下班就可以顺便买菜。湖北省水产品多,但当时的菜市场也只有淡水的鱼类(比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黄鳝、泥鳅、黄姑鱼、刁子鱼等等)和河里的水产品(比如莲藕、菱角、青蛙、螃蟹、河虾、田螺、河蚌等等),除了冰冻的带鱼、鱿鱼、墨鱼、海参、海带、紫菜以及一些干贝等是海产品外,在本市内基本上没有什么新鲜的海鲜吃。当然,餐馆和宾馆还是有海鲜的。老家虽说地处平原,湖泊多,而附近的几个卫星城市,也还是有山区的,所有经常会有野味,什么野兔、野猪、野鸡、野鸭等等。火锅就是那时候开始“火”起来的。
有时候也买郊区村民自己家里种的小菜和自己养殖的鱼,因为没有固定摊点,也就是没有交税,就在小巷里卖。而且这样的买卖很多,经常就是一条街。头尾的第一个人就是看风的,如果城管一来,大家一窝蜂地跑。跑得慢的,秤杆子就要被折断,秤砣被没收(大概可以卖到回收站),菜就散得到处都是。卖鸡蛋和豆腐的就惨了。所以,后来时间一长,也就认识了几位经常买菜的村民,他们就直接把蔬菜、鸡蛋、鱼肉等等,送到我们家里,也省得我们逛菜场了。这叫“定点销售,出厂价;指定产品,保质量”。
21世纪后,那个菜市场扩大了2倍,我们居住的楼房也扩大了好几倍,尤其是大楼门前是一个小型菜市场和早餐小吃一条街,买菜吃东西都很方便。这样一来,因为工作忙,在家里做饭的次数就会少很多,周末基本上都在餐馆吃,而且亲戚朋友聚会很多,大家互相请客。市民们生活提高的主要方面,就是一个字――吃!要说吃,老家的几条“好吃街”的餐馆,基本上都吃过一遍了;有时候同事朋友开车,把附近几个城市或城镇有名的餐馆也吃遍了。节日聚会,尤其是春节,基本上都是在餐馆预定,自己家里做,很麻烦啦,一桌饭菜,少说也得花好几个小时。
亲戚朋友聚会,除了吃餐馆,也有在家里办的时候,因为在餐馆只能吃,要多交谈或者娱乐一下,还是家里比较自由。现在的菜市场,真是物资丰富,除了毒品外,似乎什么都有(据说也有罂粟壳?),而且还出现进口蔬菜,当然多数是进口的种子,比如荷兰豆、美国西红柿、娃娃菜、密刺黄瓜、甜豌豆、圆茄子、甜椒等等。市场中,蔬菜初加工的小店有很多(因为下岗职工很多,只能做这个生意),小白菜、芹菜、茼蒿、豆角等等已经清理好了,回家洗一下就炒;买肉,可以让师傅切,自己去买其它的菜,回过头再拿,也不加价;清理鱼,也是师傅的事情,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切大小块,回家洗一下,就炒或烧或火锅;更有很多熟食卤菜,回家用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这样的好处,至少家庭内部不会有那么多繁琐的家务事了,即使遇到懒得洗碗的家庭,那就买一次性的碗筷,更省事。
加拿大的蔬菜和肉类品种,有很多与国内不一样。很多蔬菜就来自南美、南亚、东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比如墨西哥西红柿、芦笋、芦荟、合掌瓜、绿皮南瓜、芥菜苗、雪菜等,其中西红柿、辣椒、洋葱和土豆的品种最多最复杂,土豆的味道绝对与中国不一样,而辣椒的外型就是千姿百态了。肉类品种比较单一,但是海鲜的品种要比国内多很多,而且冷冻的占多数。
在加拿大,开始一段时间的确有些不习惯,因为自己得买菜做饭,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的“生活状态”。难怪有些人说:来加拿大后,生活水平下降了;加拿大的餐馆与中国内地的餐馆不是一个档次。这部分人是觉得自己应该是做专业工作挣钱的,不是做家务的。殊不知人生的意义何在!其实,挣钱还是那么多,也不会少,唯一的差别就是家务事。在国内那种浮躁的心理,影响到人的整个言行和思维模式;而在加拿大的踏实生活,反而可以让人重新定位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在一起做一顿可口的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