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三重门”究竟该怎么读?
“三重门”究竟该怎么读?
据说,方舟子对韩寒一仗,到目前为止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三重门的读音:一个作家连自己的书名都读错,那肯定是别人代笔了。
这个看似有理的结论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
首先,我不是在为韩寒辩护,对于韩寒的质疑有一定积极的社会意义,我只想指出,方舟子的论据实在不足为凭。
第一,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也不确定“三重门”究竟该怎么读,从字面上看,我想90%的人会把“重”读成“虫”。当然,这不是理由。
据方舟子考证,“重”因该读成“众”,因为:《周礼》只有一 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 个重要的东西。 韩寒自己说: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
好,我们来分析:
礼记和周礼各有“三重”两个字,如果是“三层”,普通话念“三虫”,如果是“重要”,普通话念“三众”。“周礼”应该早于“礼记”,那么“礼记”中的“三重”一定是“重要的事吗”?“三重”指的是“仪礼、制度、考文”,为什么不能是“三虫”(三回,一回又一回)事?对于古汉语发音,我们不能想当然用普通话的发音最为标准音,许多古汉语的“正确”发音连古籍专家都争的面红耳赤,方舟子的结论就能一锤定音了?方舟子要科普到古籍领域,功夫还不够吧?
第二,就算“三重”的正确读法是“三虫”,难道读错了就可以说作者根本不懂或没有读过这句话吗?那么请各位看官读读下面的10个简单的成语:
揠苗助长
痴心妄想
身陷囹圄
羽扇纶巾
怙恶不悛
一张一翕
命运多舛
茕茕孑立
自怨自艾
魑魅魍魉
每个成语10分,如果你能得60分,我这个自认为语文还不错的人愿拜你为师。如果你得不到60分,是不是和韩寒一样中学没有毕业?
哪怕你全念错了,你大概不会不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吧?
有段时间,我总把水浒念成“水许”,但这不妨碍我写出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批宋江的应时文章来,难道你敢说我不知道“水许”的出处?
第三,全中国每一个人,包括电台播音员都作过“白字先生”,为什么韩寒这个中学肄业生(肄字咋读?)就不能念白字?他方舟子那闽南普通话似乎也不咋地。
第四,说到方言,韩寒这个上海人把“重(众)”念成“重(虫)”就毫不奇怪了。因为吴语中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重要”就是“虫要”,许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永远分不清“黄”和“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然,这个涉及方言的知识,方舟子是不会知道的。
第四,韩寒有可能对“周礼”和“礼记”一无所知,即使“三重”应该读成“三众”,但是加了一个“门”字,再结合该小说的隐喻,难道不是指中国教育体系中一重重的关卡和阻碍吗?看看小说的封面,难道不能理解成“三虫门”吗?
总之,韩寒有可能是在不懂装懂,也有可能这书名是其父“代笔”,这又如何?但是方舟子的这些指责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打假斗士要么拿出更具说服力的真凭实据,要么去做些更有意义的工作,比如研究一下“毛选”是由谁“代笔”的??这个目前应该没有什么风险。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韩寒这次公关做的太差, 什么路金波是个蠢人.
应该对方的那些‘质疑’马上逐条反驳,应该不是难事.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回复零不是数的评论:
请注意:校对和代笔是两样事.
你说hh的朋友有密码,可能帮他写文章。你怀疑就怀疑吧,只是不能说成是事实.
就如同,我也怀疑有个神经病偷了方舟子的帐号,偷偷的发了这些胡搅的文章,这也只是怀疑。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HH 's latest repl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p3.html
There is no hope to convince everyone.
The best answer is giving more better works. Yes, that is exactly what I expect from HH.
零不是数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nxf126的评论:
我在一,二楼的帖子里就说过,三重门不是象楼主所说的那样重要,是杀手锏。把可以反驳的当主要问题,就把更重要的问题冲淡了。
其他的还有若干人有HH博克的密码,进入后按HH所说“更改错别字”。如何证明那些人没有越俎代庖?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各位当提出质疑韩寒的理由的时候,请务必清晰完整。象"韩寒说他没有读过红楼梦,却引用了红楼梦" "韩寒写三重门,却读错了名字"这些都是含糊其词的。
我太太没读过三国,也曾引用桃圆结义,我孩子不识一字,也每天要学孙猴子。
要质疑就请引用韩寒原文,或说明出处,哪章哪节,否则只是似事而非,有胡搅之嫌。
中国网民 发表评论于
回复加州老李的评论:
的确.希望老阎加一篇资料. 一楼提到两处“三重门”,书里古文里的“三重门”是否对应书名的“三重门”也是重点
加州老李 发表评论于
回复中国网民的评论:
如果韩寒的父亲说是“三仲门”, 而且如果真正作者自己在小说里告诉读者不要读“三虫门”,而韩寒还读“三虫门”,的确是个疑点。
中国网民 发表评论于
韩寒说过,当时为装B,抄词典生词. 甚至古文.他只知其意,不知其音很可能.当然,如果韩寒的父亲肯定说过是“三仲门”,韩寒却读“三虫门”,那就不同了
加州老李 发表评论于
回复林韵的评论:
呵呵,你的毛病是先射箭,后画靶。我哪里发表过三重门读法的观点?
加州老李 发表评论于
回复中国网民的评论:
我只是复述润涛阎的评论,指出lanxf126没理解润涛阎的评论。
如果我对润涛阎的原意理解有错,欢迎指正。
林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加州老李的评论:
请问你在发表观点时,自己读过三重门没有?谁告诉你说:三虫门发音是错的?本来就可以发三虫门!三重门,意思为三道坎。
三众:是三个重点
作者写小说,如同写诗,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大家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当然方舟子自己善于作假,就是“假者见假”
中国网民 发表评论于
回复加州老李的评论:
"真正作者自己小说里告诉读者不要读“三虫门”". 你可否引述它来自小说哪一段落
加州老李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nxf126的评论:
你显然没理解润涛阎的评论。
润涛阎的意思是《三重门》真正作者自己在小说里告诉读者不要读“三虫门”。韩寒却不知道,还读成“三虫门”。
加州老李 发表评论于
你做好先弄清楚方舟子到底说了什么,然后再评论:
“据说,方舟子对韩寒一仗,到目前为止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三重门的读音:一个作家连自己的书名都读错,那肯定是别人代笔了。”
“据说”到底据谁的说?方的原文在此: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wzs.html
任何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看出方只是质疑韩的文史水平而已。方的结论是: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麦粒儿妈 发表评论于
喜欢您写的文章,请问您有微博吗?
蓝山烟霞 发表评论于
阁下所举 “10个简单的成语:揠苗助长,痴心妄想,身陷囹圄,羽扇纶巾,怙恶不悛,一张一翕,命运多舛,茕茕孑立,自怨自艾,魑魅魍魉”。本人认为,除了第一个“揠苗助长”以外,后面九个就是动词或形容词,不算成语。
成语通常是四个字,但四个字的却不一定是成语,而且大多数都不是成语。三个字的“鸿门宴”,“走为上”等反而是成语。“成语通常是有出处的。”
比如“羽扇纶(guan)巾”不过形容人的装扮而已,既可形容诸葛亮,周瑜,也可形容吴用。这和成语“卧薪尝胆”指勾践,成语“破釜沉舟”指项羽,成语“暗渡陈仓”指韩信等等,是完全不同的。本人是学工的,语文并非自己专业,一孔之见,与阁下商榷。
紫萸香慢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nxf126的评论:
这么长,我都懒得读。方的博士就是考证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读出来的啊?还是钱先生说得好,你喜欢蛋好了,何必去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大家喜欢韩寒的文章,多数人是喜欢他的博文,而且是在网上看的,分文不付。方花这么长时间来搞臭他,是眼红韩的读者多了,还是有人出钱让方干掉韩?
韩寒应该把方当疯狗对待,不再回应,直接上法庭见。罚款也要得厉害些。就像Tom Cruise 打一次诽谤官司就赢了一千万美金(也许并没有得着,因为那造谣的色情明星是没那么多钱的),但也堵了信口开河人的嘴。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一个奇怪的博士——驳方舟子《两封奇怪的韩寒家书》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 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首先一般人写信还真不会讲究称呼用词的统一性,就我中学时代给女朋友写信时使用的称呼就不下五种。再看这两封信,第一封因为是问韩父要钱,所以使用了尊称,第二封只是寻常事,所以用了“爸爸”。这完全在常人的认知范围之内。所以,奇怪的方博士,不是因为你故意使用了“一般人”、“常人”这样具有暗示性的词汇,别人就会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了。
方继续写道:
【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对这一段,我吐槽无力,是人都能看出方博士的推理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荒谬程度了。如果方舟子认为这两封家书是最近伪造的,那么前后伪造应该不超过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小时内伪造了两封信,恐怕落款就更不可能写成两种不一样的了吧?
方继续写道:
【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此封家书,不值万金,只需82.5元即可。具体事宜 信中详尽 另有一事相告,望拜托戴金娜请一计算机老师补我两节课,我班老师最佳。致父安 母安 儿:韩寒 草起”
第一句是介绍家书的内容。这真是奇怪,信中写的什么,收信人拆开读了就可知道,何必在信封上预告?你们见过谁这么写信的?这段信中的内容介绍,更像是写给别人看的,像是为了证明信封与信纸所写相符,是一套东西,信纸上写的书单不是后来补的。这可真是天才的写信法。
第一封家书信封背后盖了两个金山邮局的邮戳,也就是收到后盖的,但是仔细看照片,补写的文字有几个字却是写在了邮戳上,就像是先盖了邮戳,然后再往上写字。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成了信已寄到,再在信封上补写了吗?当然,也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字上。】
1. 在信封背面写字,明显是因为已经封好。
2. 写了“家书抵万金”等等,只是为了幽上一默,结合韩寒当年拽文的德行,前后一致,并无超出常人理解范围。
3. 仔细看照片,没有人能断定字是写在邮戳之上,所以方博士请不要把自己的猜测说的跟客观事实一样。而事实上,大部分信封上的不太清楚的邮戳看上去都像是字写在了邮戳之上。
方继续写道:
【 这些补写的文字的书写格式也很有意思。第一行最后的“家书”是一个词,按一般人的写法,应该是连着写,但是韩寒却硬生生把一个词断开,“书”字另起一行, 因为如果不断开,就写到撕口处了。“机”字刚好就写到撕口的地方,不多不少,好像撕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免撕到任何字。最后的“草起”两字更有意思,居然 是竖写。一般人写的话应该是横写,但是横写的话“起”就写到撕口处了,所以只好竖着。也许天才的书写习惯和别人不同,但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已撕开 的信封上补写的。】
首先,方舟子自己也承认“也有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了字上”,但是重起一段后,方舟子居然又把猜测当成了事实,开头就先说“这些补写的文字”,请问你要脸吗?然后,方舟子断言“家书”是一个词,不能分行写,分行写就是后来补的,“草起”应横写,竖写就是后来补的,这是什么逻辑?这封家书,如要伪造,完全没有必要伪造背面写了字的信封,因为这是多此一举,背后这些字无法证明任何方舟子先前的质疑,既然这些字只是些寻常文字,敢问有何必要伪造?
方继续写道:
【 第二封家书:“这次写信过来是想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萌芽说通知书寄到家里的,那肯定是邮局或贼子的问题了。我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 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 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 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1. 一般人、正常人、普通人,提到自己家都会写“我家”或者“我们家”。北方可能会写“咱家”。用“我家”来质疑伪造,荒谬。
2. 因为先前已经收到过一封信,于是便能断定信箱不会丢信,故而不能再写第二封来测试?即使期间知道了未收到新概念复赛通知的信这个事实之后,也因为自己先前寄成功了一封信,所以从此不能再怀疑自家信箱丢信?用方舟子的暗示性语言反问一句:常人、一般人、正常人会有这种逻辑吗?
3. 邮编写错了很正常。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家邮编到底是 xxx600 还是 xxx612。
以上,请指正。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回复路过旁观的评论:
要不你把三重门里对红楼梦的引用贴上来好了,基本未有超出中学课文中红楼梦一课的内容。
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吗? 我写作文时也引经据典的,其实都没有认真读过。
至于搞错了姚文苑的岁数,这个也做为造假的证据就有词穷的嫌疑了吧。
是真是假,我相信法院是最好说理的地方。
路过旁观 发表评论于
就事论事,只引用:
这是三论的作者吗?
韩寒接受土豆网专访时称:康生、姚文元在延安搞整风……
http://tudou/programs/view/FY0YymUSIqA/?fr=1
第15分钟左右
韩寒的原话:“就像延安整风时,康生、姚文元把他们分隔在一个个小房间里.....”
背景知识:
延安整风 (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
姚文元 (1931年12月11日-2005年12月23日),延安整风时应为10-12岁。
不要告诉我这是天才、民主斗士、民意领袖、思想先锋……
从未看过<红楼梦>却引用娴熟……
http://v.ifeng/vblog/news/201201/040fa5c9-442c-40b0-98ea-03fe1e69a7ac.shtml
第54分50秒,1时28分…
转网友评论:
"一问到车和女人,侃侃而谈,眉飞色舞,而遇到其他比如文学之类稍有深度的问题,就笨拙的像个白c,吭哧了半天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肚里根本就没干货,想说的有点深度也说不出来。"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回复wenxueop的评论:
你可以说具体点吗,就这么一句话,人家会认为你什么都说不出来的。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回复润涛阎的评
三重门,两种读法都不能说错,看你如何领悟它的意思了.
退一万步, 就算他爹和他对三重门的读法不一,你就“无法认同这本书不是他老爹写的”了? 考证文章是如此简单吗?
联想你以前说的,虽然韩寒博文影响很大,但你一篇都不愿意看,就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活脱脱的无知与傲慢。任何好歹都应看过再说,尤其有很多人称好的文章,这点道理都不明白,所以如今这么卖力的黑韩,什么'智障'之类的粗口从汝口而出也是可以理解了. 如果阁下你还是年青人, 尚可理解为激素分泌过高的冲动,好像你岁数也有一把了,这么一些简单事理都不明呢?
另外,你的前一博文,一再声称要客观的寻找真相,却仅仅转贴挺方的文章,对反驳文章一概视而不见,请问这不是小姐的贞节牌坊吗?
本人一般都是对事不对人,但看到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还不通事理,我也不由得来得罪了。
wenxueop 发表评论于
HH重要的漏洞太多了,补不过来 :-)
润涛阎 发表评论于
另外,韩寒的父亲也说过是“三仲门”啊。这与方舟子的解释无关,是他们自己解释的,但韩寒却读错了。除非有智障,无法认同这本书不是他老爹写的。还有很多证明呢。要不我就再加一篇资料,再写一篇文章介绍质疑这本书的根源。
润涛阎 发表评论于
猴子,别瞎扯啊。早就有很多很多人把小说里为何是“三仲门”而非“三虫门”的章节放在网上了!是作者自己在小说里告诉读者不要读“三虫门”!!!
所以,有很多人打赌:韩寒没有读过《三重门》这本书!!!
方舟子不是个东西,我甚至怀疑过他是打手。但他打假的严谨程度不是你能想当然的!
甚荒唐 发表评论于
小说里两处提到“三重门”,悟空孙貌似没有调研,请看(http://blog.dayabook.com/2010/07/blog-post_12.html):
“雨翔突然想到Susan的两封信——两张纸条他都带来了,开了柜子找出来看,一看到Susan 的字又勾起了难过,既舍不得又凶狠地把纸撕烂,边撕边说:“什么——三重门——去你的——我——”这时脑子突然聪明,想起万山说过“三重”在古文里乃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礼记·中庸》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焉。”三重指仪礼、度、考文。古人“王天下有三重焉”,林雨翔“忘天下有三重焉”,决定把苏珊忘记。
这一段来得突兀。Susan的信好像没有提到三重门。也许是指Susan一直强调的考文。
钱校长先放他回了寝室。雨翔低头慢慢走着,到自己班级门口时,遥望见整齐排列的三幢教学楼的三个楼梯走道,前后相通的,是三重门,不知道高一背了处分,还能不能升高二。梁梓君的下场怎么他也会——梁梓君家里有钱,我家——害怕得不敢想下去。”
三重门有双重含义。文学城的前辈高人貌似冤枉韩寒了。
lanxf126 发表评论于
to 悟空孙:
您说的太在理了,您这文章不转发简直是罪过。
plum8 发表评论于
说得好! 我也正要说这个问题呢。
wei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零不是数的评论:
说得好! 心不虚就不怕质疑。 上法庭就是不许质疑。
林韵 发表评论于
我这两天正在读三重门这部小说,刚刚读完,觉得韩寒还是很了不起的,对中国的应试式教育的批判令人感觉沉重。
第一次读了一章多了一些,有点坚持不下去,后来读了痞子蔡的作品后又回头读韩寒的三重门,觉得韩寒要大大地超出痞子蔡(我喜欢另外一位作家),韩寒爸爸50后肯定写不出三重门这种90年代后期的中学生生活。
说实话,我发音就是chong 2,不会如方舟子那样发音啊;zong 4。。。。。
其实对于三重门的意义小说里是有解释的,韩寒这种个性的又有点叛逆的,对于过于浅显的问题有时会懒得搭理的。。。。因为我们自己有时就是这样,对于不在一个层次的对话比较懒得解释或讨论。
零不是数 发表评论于
“据说,方舟子对韩寒一仗,到目前为止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三重门的读音”
据说还有若干人掌握HH博克的密码云云。
“难道读错了就可以说作者根本不懂或没有读过这句话吗?”读错了就有可能,不确定,只是有可能,正如读对了也可能不懂。
零不是数 发表评论于
方的对与错允许质疑,韩的真与假也应允许质疑。质疑可以证实,也可能被证伪。不许质疑则过分。
认为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该去做,请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