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 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


Desiderius Erasmus 1523 -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生于约14661027,卒于1536712),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马丁·路德发表了《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此后伊拉斯谟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

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

伊拉斯谟原名Gerrit Gerritszoon荷兰语写成 Gerhard Gerhardson),一般认为生于鹿特丹,但最近有研究显示他出生地其实在今天荷兰豪达Gouda)。尽管他的名字已经和鹿特丹这座城市分不开,但他事实上只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便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去过。后人只能从他著作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关于他家庭和早年岁月的信息。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父亲后来成为了牧师,易名Roger Gerard。关于她母亲的信息,人们除了知道她名叫Margaret,是位医生的女儿之外,便一无所知了。尽管是私生子,伊拉斯谟幼年仍然得到了父母的照料,直到他们在1483暴发的鼠疫大流行中相继死去。少年时代的伊拉斯谟在修道院和半修道院式的学校里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有研究发现,伊拉斯谟曾在1487深深迷上过一位被他称为“我灵魂之另一半”的男青年,名叫Servatius Rogerus。他曾对男青年写道:“我曾痛苦而不懈地追求过你。”[1]

伊拉斯谟于149225岁时成为神父,并作修道院宣誓。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不但从未认真投身神职工作,而且将僧院制度作为了他批判教会统治中的主要抨击目标。在他从事神职工作后不久,就得到了一个离开修道院的机会。基于他精湛的拉丁语水平和闻名的作家身分,他被邀请担任康布雷Cambrai)地区主教卑尔根亲王亨利(Henry of Bergen)的秘书。

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伊拉斯谟终其一生都在为保卫天主教的一种传福音构思而奋斗。他持续批评主教们及教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是和传福音相违背的。

他的许多著作里,《愚人颂》是最受瞩目的。伊拉斯谟长期在欧洲各地旅行,尤其是在英格兰和在意大利期间,他发展了以基督为中心思想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使他的思想是十分接近路德,他却从不愿意成为新教徒或者是鼓励教廷改革的,更别说是在教会里分旁派系。自始至终,他都是十分忠诚于他心中所笃定的平静和和谐。

当他在巴黎准备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时(1495-1499),他兼任孩童老师来赚取生活费。他用拉丁文写了许多信件对话式的研究,在其中总是融合神学的思想,先是与意大利人文主义学家的思想融合,之后回述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发展,这升华发展成为一种信件对话艺术。

求学时期/>

虽然身为私生子,但这并未妨碍他父母在他们生前照料他。1483,他们赋予他当时人眼中最好的教育,送他到修道院里求学。在他二十四岁时,他被授予神父的职称并且宣誓成为修士,但他并不像一位执行神职的神父,终其一生,他推崇教义的规则,然而这也是他批评教廷的准则。

他在巴黎大学Montaigu中学继续他的学业,这里是传授苏格拉底思想学说的中心,但同时已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所影响。他在求学时期选择独立生活,不让国籍、学术、教会束缚他的思想自由及文学表达。拉丁文在当时是欧洲通用的语言,这也使得他无论到何地总是有故乡的感受。他在巴黎、在路方、在英格兰和在罢乐都很活跃。他待在英格兰的时期促使他发展了和当代亨利七世王朝时主要的英国思想家之间的友谊,这包括约翰·科利特John Colet),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托马斯·里纳克尔Thomas Linacre)以及威廉·格罗森William Grocyn)。他当时住在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里,很可能是以学生的身分入住的。

作品/>

伊拉斯谟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却非其创作的作品,而是他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可是由于他只是为了抢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并没有做详细考据,只是把手上的希腊文手卷排出来,如有异文便选看来最流畅的。而由于他找不到启示录的最后一部分,因此便用3世纪甘大武拉丁文圣经倒译出来。此圣经后来被马丁·路德译为德文,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圣经

 

 (wiki)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