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镇江金山寺

我自2009年二线以来,今年是第三次来美国,将我2010年来美国时写的文章发在文学城,抛砖引玉,供大家闲时解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闻名遐迩的镇江金山寺

一部脍炙人口的《白蛇传》让镇江的金山寺闻名遐迩。

我是第一次去镇江,坐在火车上思绪万千,随着列车的颠簸,遐想联翩,头脑中映出的是水漫金山寺的情景,许仙和白娘子甜美的爱情,以及破坏他们美满婚姻的法海 ……

刚下车镇江给人的印象是个不太起眼的小城,但当你对它有所了解后,却发现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南朝宋、齐、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苏轼、米芾、辛弃疾等,都和镇江有很深的渊源;三国孙刘联姻抗曹,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抗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与镇江有关,可谓 人杰地灵 ; 当你乘车沿城环绕时,发现 镇江是个 山清水秀的地方, 市内有大小河流 60 多条,纵横交错,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 。镇江号称拥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其中一座被称为“ 寺裹山”,另一座则被称为 “山裹寺”。

金山地名的来历与法海有关,它位于镇江市区的西北,原是江心岛屿,素有“江心芙蓉”之誉,又称浮玉山,法海在此开山获金故而得名金山。 金山寺则初建于东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原名为“泽心寺”,唐朝时改称为金山寺。

金山不高, 但它却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白娘子、法海使它扬名中外; 金山寺使它的风景更加秀丽,因而有了“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 金山寺 具有 独特的建筑风格 ,殿宇 厅 堂,亭台 楼阁 ,全部依金山盘桓而建,山 与 寺 浑然一体 , 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故而被称作 “ 寺裹山” 。当你坐车经过金山寺时,只见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的脉络, 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术让人折服, “金山寺寺裹山, 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蜚声海内外。

金山寺的庙宇高大雄伟,沿山层层而上,耸立于苍松翠柏之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使你不得不去瞻仰它,但金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金山之巅的慈寿塔, 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塌。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修建的,砖身木檐, 共有七层,高 36 米,我们沿着塔内十分狭窄陡峭的楼梯拾级而上,每一层都可在 走廊的坪栏处远眺, 一层一种景色,到了高处放眼四望, 东面是 屹立于大江之中被称为 “山裹寺” 的 焦山, 似 碧玉浮于 碧波万顷之中,焦山的寺庙建在山脚下,被茂密的 苍松翠柏所掩盖, 远远望去,只见重重叠叠,苍劲挺拔的松柏,看不见高大的庙宇, 与 “ 寺裹山”的金山 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 ;南面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的长山,镇江有名的三山是“金山、北固山、焦山”,当地人说:应该加上长山,长山的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西面是壮观的润扬大桥,其 跨度之长号称中国第一,世界之三 ;北面是若隐若现的瓜洲古渡口,这可是古代有名的地方,许多历史典故都与它相关,是兵家必争只地,在此,我不由地又想起了 宋朝王安石的著名诗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京口指的就是镇江;从塔顶鸟瞰环山的庙宇, 江天山水亭台楼阁历历在目,煞是壮观。 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 这次到镇江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我的心中为法海正了名,《白蛇传》把法海说成了破坏美满婚姻的恶人,而实际上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法海石像供奉他。其实,法海是唐代高僧、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

金山寺还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

离塔不远处有一座凉亭,内有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的石碑,亭下有两幅石刻,一则“天地同庚”,另一幅就比较难认了,是篆字,经导游指点才能认全是“千古雄秀”。

我是个一提爬山就发憷的人,但金山寺虽沿山而建,一口气爬到顶也不费力气,在山顶置身于苍松翠柏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心情十分的舒畅,在幽静的环境里,没有了喧嚣,没有了争吵,人们没有了私心杂念,可以说对人的灵魂是一种净化。

金山寺巍峨的建筑,曲径通幽的盘桓小道,郁郁葱葱的松柏,特别是那幽静的环境都是那么令人流连忘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