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专家谈中国周边的变与不变

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周边的变与不变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周边。

在中国周边的十多个国家中,既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又有朝鲜、缅甸等发展中国家;既有像俄罗斯这样的全球大国,又有诸如印度这样的区域性强国;既有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局势相对稳定的国家,又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这样的全球或地区热点国家……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与此同时,阿富汗战争、朝核危机、钓鱼岛问题以及南海问题等,又为地区局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蒙上了层层阴影。

那么未来,中国的周边形势究竟会怎样?会逐渐步入一种良性的轨道,还是会继续积聚不稳定因素?

中国周边的变与不变,将有怎样的特别内涵?

#1 朝鲜半岛:各方力量都在调试

2011年12月22日,朝韩边境的板门店如同往常一样凝结着寂静与冰冷。朝鲜和韩国士兵分立“三八线”两侧,虽近在咫尺,但肃穆的表情令人感觉远似天涯。

“三八线”北方,远处的朝鲜村庄没有炊烟,高高矗立的铁塔上,朝鲜国旗在冬日的雾霭中被下半旗。就在五天前,12月17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

可能受此影响,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从世界各地来到板门店的游客比平时多了近一倍。他们拿着“长枪短炮”对着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士兵拍个不停,仿佛要留住这历史瞬间。

金正日逝世后,各方力量是否会打破朝鲜半岛原有的微妙平衡?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认为,与2011年相比,目前半岛局势处于一个“降温”的过程,基本上各方都在调试,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冲突。

2012年2月23日至24日,朝美在北京举行第三次高级别对话。2月29日晚,朝美双方同时宣布,朝鲜同意暂时停止进行核试验、试射远程导弹和宁边铀浓缩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暂停铀浓缩活动进行核查。美国政府同意向朝鲜提供营养食品援助,并将增加美朝在文化、教育、体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逐步改善美朝两国的双边关系。

宫力认为,双方能够坐下来谈判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如果顺利的话,六方会谈可能会重新启动。他同时认为,朝核问题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刘鸣也认为,今年底韩国大选之前,李明博恐难改善朝韩关系。“任何新当选总统,如果能找到介于失败的‘阳光政策’和强硬政策之间的中间道路,对朝鲜采取一种开放态度,那么朝韩之间有可能恢复某种关系,包括经济交流、民间交流,甚至是朝韩之间的高级会谈。”

“但是在朝鲜弃核,朝韩统一之前,不论韩国哪个政党执政,韩美关系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刘鸣说。

对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孙哲指出,韩美同盟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削弱,同时,由于韩国国内对驻韩美军的各种抗议,美韩军事同盟关系也不太可能会强化。“它主要以防范危机为主,不会提前对朝鲜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对于未来的半岛局势,接受《环球》杂志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还要关注大国的博弈,它们将在其中小心谨慎地寻求合作,避免冲突,而未来各方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将核问题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2 东海:“降温”不代表未来不会“升温”

2011年12月16日清晨,舟山群岛海域晴空万里。一支由两艘舰艇和一架直升机组成的编队缓缓驶出港口,向遥远的外海驶去。下午5点多,舰队返回,“中国海监B-7115”直升机稳稳地停在“中国海监50”号的甲板上,结束了一天的巡逻任务。

这是中国东海首次开展海空联合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这次执法,改变了中国300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海域长期缺乏现代化巡航编队的状况。

尽管如此,广袤的东海海域仍潜伏着危机。

宫力认为,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领土争端、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争议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在他看来,与前两年相比,钓鱼岛问题会进入“降温”阶段。“日本近年来经济不景气,2011年3·11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损失仍有待弥补。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日本,对中国肯定需要‘借力’,从这个角度讲,日本不愿意恶化中日关系。另外,经过2010年9月7日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底线,不太可能做出比较出格的事情了。”

但作为中日美三国博弈的一个焦点,钓鱼岛问题短期内的“降温”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升温”。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日本对中国的担忧情绪也随之上升。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伯江表示,在外交安保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很注重考虑国内舆论和民众意见,而迄今为止日本国内对华舆论氛围并不乐观。

同时,美国在亚太遏制中国的大战略短期内不会改变,日美应对中国崛起的同盟关系也会加强。杨伯江认为,美国要重返亚洲,必须也只有倚重日本。

孙哲认为,“美日同盟的目的是清楚的,它们觉得自己必须进一步加强才能保持与中国的动态性平衡。”

“按照美国人给我们画的几条岛链,日本处在第一条岛链,中国要摆脱龙困浅滩,走向深海远洋,首先面对的就是冲绳列岛。无论从地缘上还是战略上,美国都确实需要依靠借重日本,日美同盟关系还会继续强化。”杨伯江说,“但中日之间因为领土争端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野田内阁在外交和安全上做了很多手脚,但经济上日本要依赖中国。”杨伯江分析,2011年底野田访华期间提出了购买中国国债的问题,这反映了他的一种预期和意愿。预期是他认为从长期来看美国是走弱的;意愿是他希望能够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拉动自身的发展。

“今年9月份日本民主党将举行党首选举,如果野田下台,他积极推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谈判等,会否持续下去,就是比较玄妙的事情了。”

也有专家认为,中日之间长期以来“经热政冷”的局面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双方对重要资源能源的争夺和经济摩擦也难以避免,2010年中日双方对稀土资源的争议便是体现。

专家们认为,中日美三方关系虽然摆脱不了结构性矛盾,但与过去相比,未来三国关系会更加成熟。中美关系在竞争中继续向前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缓和日本在对华关系上的态度。

#3 南海:摩擦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专家们指出,近年来南海问题的最大变化就是美国、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卷入。

无论是美国同菲律宾在南海附近海域举行军演,还是在南海问题上发表各种强硬言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试图担当众南海问题当事国和干涉国的“带头大哥”,围绕中国构筑一个海上包围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燕冰分析,美国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同盟关系,同时将积极介入东盟事务。“目前,菲律宾、泰国都是它的军事同盟;新加坡虽然不是同盟,但给美国提供了军事基地、海港等供其停泊航空母舰;越南也在去年多次与美军举行军演……这些关系的加强,将使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扩大。”

马燕冰认为,美国未来虽然会继续加大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甚至以维护航道安全为由介入南海争端,但美国同时又不愿意卷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可能的冲突。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是日本。野田上台后,日本开始在亚太布局“南进战略”。一年来,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打出连环牌:越南总理访日,菲律宾总统访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飞机飞抵菲律宾并就“南海安全问题”交换意见……

杨伯江认为,日本在南海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作为一个严重依赖海上交通的国家,日本需要保持马六甲海峡通道的安全,因此急切需要借南海问题来恢复在该海域的影响力。另外,在外交上,日本一方面是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与其他相关国家的战略合作,特别是海上安全合作。

但南海问题相关国家和东盟对外部势力的“搅局”同样充满担忧。美军宣布在达尔文港驻军的消息后,东盟国家反应强烈,印度尼西亚外长和马来西亚总理都表示不希望东南亚变成大国对抗的场所。

马燕冰指出,东盟安全战略的一贯做法是平衡大国力量,使中美等大国在此互相制约,各自拉拢东盟,从而坐收渔利。为了防止中国在此“一家独大”,东盟有拉美国等国的想法。但同时,东盟也不愿意看到东南亚地区成为中美激烈对抗的场所,因为这不符合它的利益,所以东盟对美国也保持警惕。

“目前东盟很希望在经济上能搭上中国的快车。”马燕冰说,尽管东盟希望美国介入地区事务,但同中国的依存关系也不能破裂。

一个局势紧张的东南亚对谁都是不利的。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和东盟的均势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地区内的一些小摩擦恐难避免,但这些摩擦都会被各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东南亚局势将在曲折中保持着大国力量的均衡与稳定。

#4 南亚:稳定能持续很长时间

盘山公路上,一辆辆来自中国的卡车穿过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山口,将大量货物运往南亚。自2006年乃堆拉山口贸易开通以后,从中国西藏亚东县通往印度的公路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

在乃堆拉附近的仁青岗边贸市场,中印两国人民操着各种语调的英语、汉语,嘈杂地交流着。商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从各种小家电、床上用品,到首饰、糖果、服装、中草药,应有尽有。许多中国商贩一边拿着计算器给印度顾客展示商品价格,一边用简单的英文比划着:cheap,very cheap……

中印经贸发展迅速。仁青岗边贸市场的印度民众对印度一些媒体所鼓吹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不以为然。对他们而言,能否顺利地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才是最为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也确实出现了,印度一些媒体常常抱怨中印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对此,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赵伯乐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贸易逆差本身,而是印度一些人利用这个问题大做文章,毒化中印关系。

目前,美国想把印度作为棋子来遏制中国,而美印在遏制中国方面也有共同点。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副主任马加力指出了一个新动向,“本·拉丹被击毙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这使美印关系迎来了机遇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印度与美国走近相当于增加了遏制中国的砝码。”

马加力同时认为,印度的独立意识十分强,不太可能完全与美国利益绑在一起。虽然存在矛盾,但中印两国关系友好的大局不会改变。

从基本面上来讲,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与中国发生正面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印两国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都希望南亚是和平稳定的。而美国也不可能为了与印度的关系全力支持印度与中国发生矛盾,对此印度方面也比较清楚。因而,赵伯乐认为,从长远看,只要中国能一直保持对印度的明显优势,目前的稳定形势能持续很长时间。

南亚地区值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巴基斯坦。

十年来,巴基斯坦在反恐战争中付出了重大代价,实力和影响力均遭到削弱。马加力认为,本·拉丹被击毙后,美国逐渐从 阿富汗脱身,美巴反恐合作关系也正在淡化。中巴作为传统的友好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安全合作都将跟随形势变化受到一定影响。

赵伯乐表示,巴基斯坦在美国眼里战略地位下降,美国越来越重视印度,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完全放弃巴基斯坦。无论从历史,反恐,还是美国在该地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美国会继续保持印巴关系的平衡。

#5 中亚:大国竞合的场所

新疆与周边八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在霍尔果斯口岸商贸中心大厦前,中亚五国的国旗与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此经商的中国商户李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对中国同中亚邻国的生意充满信心。

“中国货物到了哈萨克斯坦,很少有滞货的;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货到了中国,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都特别喜欢,也卖得快。合作中心运营后,我们的生意会更好!”

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产品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中亚是建材、食品、服装、针织产品、鞋类、家电等中国优势产业的重点出口地区;中国也需要从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进口原油、废钢、钢锭等原材料性商品。

而近两个月来,一方面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仪式启动,中哈铁路成功在霍尔果斯(中方)-阿腾科里(哈方)实现对接,另一方面又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欧亚联盟”正式运行。

这是否预示着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领域逐鹿中亚的局面不可避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王郦久说,“俄罗斯要做大做强欧亚联盟,因此会对上合组织内在动力产生影响。欧亚联盟是俄罗斯一个实实在在的战略工具。”

“中俄关系是相互依靠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只有潜在的竞争因素,没有敌对因素,它与中美关系不同,这是这两对大国关系中本质性的差异。”

王郦久说,“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作为中俄关系的奠基者之一,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中俄关系会继续稳定发展。”无论如何,霍尔果斯口岸的贸易依然会继续发展,只不过以后它会多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以及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地,中亚同样吸引了美国的注意。

从去年7月份开始,美军撤离阿富汗,加大了对中亚的渗透。从军事上来看,美国试图将部分从阿富汗撤出的兵力转移到中亚,以“协助反恐”和“经济援助”为工具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同时,美国还积极打造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11个独联体国家参与的“北方运输通道”,以期培养出一个新的地区合作机制。

专家们认为,虽然中亚各国的对外政策优先方向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国家目前仍选择“走平衡木”的均势政策。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它既参与了美国的“北方运输通道”计划,也加入了俄罗斯的“欧亚联盟”,同时也积极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往来。

未来的中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竞争与合作同时进行的场所。与美俄相比,中国的优势除了上合组织外,还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这是令美俄羡慕的,也是中亚国家实现自身发展所非常看中的。因此,只要各大国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保持力量的均衡和地区的稳定,中亚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6 北部:缓解“第三邻国”压力

一位留学蒙古国的中国学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蒙古国教授问他,中国的国旗上有五颗星星,一大四小,大的星星是不是代表中国中央政府,四个小星星是不是分别代表香港、澳门、台湾和蒙古?

这一问题有点“雷人”,令这位中国学者思绪万千:对于蒙古国最重要一个邻国的认知,大学教授尚且如此懵懂,普通百姓又会如何呢?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一直奉行“不结盟”、“等距离”、“多支点”和“全方位”的均势外交方针,一方面积极发展同中俄等邻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发展与美日等国家的关系,以平衡中俄的地区影响力。

由于地缘等原因,蒙古国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比较稳定,但与此同时,美国又被蒙古国视为最重要的“第三邻国”之一。蒙古国在获得大量美援、与美国开展各类经贸合作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军事关系。从2003年开始,蒙美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年度例行维和演习。美国对蒙古国的军事战略正如其战略专家罗佐弗所称,“蒙古国是美国安插在中俄之间的特洛伊木马”。

近年来,日本也积极同蒙古国发展关系,以寻求后者在东北亚和国际事务中的支持,并获取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蒙古国也获得了日本大量的无偿经济援助。目前,日蒙双方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在美日成功“切入”蒙古国的情况下,中俄关系对中国北部的安定显得更加重要。

“中俄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大大缓解了美日进入蒙古国的压力。”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认为,两国无论从战略处境、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发展来看,都需要互相支持、互相依赖。这一对大国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源,两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会继续稳定发展。

周边关系将进入“构造观察期”

对于中国的周边局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蕴岭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周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国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关系越来越强;二是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大,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开始进入了“制度化构造”阶段,即构造区域关系和区域制度的阶段。

张蕴岭也认为,虽然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未来十年依然会增长,而中国的“制度化构造”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既来自于美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力保”,也来自于周边国家所采取的均势政策。张蕴岭认为,无论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还是周边国家所采取的均势政策,都与它们对中国高速发展的担忧有关。因此,未来十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构造观察期、调整期”。

张蕴岭认为,在这种情势下,中国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文章来源: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