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
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必要时火炮可幷架射击,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具有变后坐长的沟槽式液压制退机装在炮身下方的摇架槽内,液气式复进机固定在炮身上方。摇架为槽型,方向机和高低机均为齿弧式。平衡机为气压式。上架和下架均为铸钢件,采用箱形开脚大架。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用于炮身战斗状态和行军状态的转换。另外,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用于在行军和战斗状态转换中与前车连接。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基本满足了当时我国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需要,但多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56式152毫米榴弹炮的口径虽然比54式122毫米榴弹炮大,但是射程却幷不占优。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全重达到7.7吨,必须配用专用的履带牵引车,行军速度缓慢。59式152毫米加农炮的初速和射程均不如59式130毫米加农炮,全重更是达到了8.47吨。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成功仿制,使我们基本掌握了苏式火炮的技术特点,随后展开了第二代压制火炮的研制。1959年底我们分别展开了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和加农炮的研制,其目的就是用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来替代56式152毫米榴弹炮、用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来替代59式130毫米/152毫米加农炮。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的研制相对容易,我国以D20式152毫米加榴炮为原型仿制了新的152毫米加榴炮炮身,然后将其装到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命名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
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相对比较困难,既然要替代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就必须在性能上超过前两者。当时我国的技术能力比较薄弱,要研制出适用的152毫米加农炮幷非易事,事实上苏联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也是在1976年才研制成功。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在遇到困难后,研制人员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上,将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炮身安装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炮重从原来的7.7吨减到6.3吨。改进型火炮于1970年设计定型,命名为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进度在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取得成功后幷没有多少起色,在耗费了十多年之后,直到1986年才通过设计定型。详究其技术渊源,也只是解决了30.57升药室和53.7倍身管的匹配问题,其他部件基本与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相同。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考察了西方155毫米加榴炮之后,决定将其引进作为我国第三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幷以加榴炮来取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达到简化炮种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在引进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155毫米加榴炮,到M前为止已经研制成功了45倍155毫米牵引、自走、自行火炮及52倍卡155毫米车载炮。
155毫米与152毫米的口径之争
在讨论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同时,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既然我们已经有了152毫米加农炮和加榴炮,为什么还要发展155毫米的加榴炮?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都是将加农炮和榴弹炮搭配起来使用。例如,美国当时装备有M59式155毫米加农炮和M1 14式155毫米榴弹炮,苏联及东方国家主要装备M46型130毫米加农炮/47型152毫米加农炮和D1型152毫米榴弹炮。6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研制新的加榴炮来替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这样做不但简化炮种,而且方便后勤。苏联则继续研制性能更加优秀的加农炮和榴弹炮。
最初,苏联压制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占优势,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研制39倍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22公里,发射火箭增程榴弹的射程更是达到30公里,而且其弹丸重比苏式152毫米炮的39.9公斤多了5公斤左右,对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的搭配形成了性能优势。待到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第二代152毫米火炮——2A36型152毫米加农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炮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开始研制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
我国当时的情况与苏联类似:待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寻求新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时候,在性能上对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形成优势的只有西方39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当时,西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39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只有美国M198和瑞典FH一77B。虽然我们当时同西方关系已经转暖,但是要完整引进39倍155毫米榴弹炮技术也幷非易事。
1977年,加拿大魁北克空间公司开创性地推出了45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GC一45,其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了30公里,再结合布尔博士独创的底排弹射程更是达到了39公里以上。此后,魁北克空间公司与比利时PRB公司合作成立了国际空间公司(SRC),将该技术等生产和销售许可转让给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由于GC一45结构复杂,不符合北约技术要求,所以奥联钢公司决定对其进行改进。由于SRC所掌握的45倍155毫米身管及底排弹技术只属于布尔博士所有,无论在技术引进和合作上都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便于开展工作。
我国在第一时间对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表现出浓厚兴趣,幷派出设计人员以学习和交流的名义参与到奥联钢公司的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简化设计工作中去。1982年简化设计工作完成,新的加榴炮命名为GHN一45型,同年我国引进全套GC一45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技术资料;
1983年初决定在GC一45型的基础上开展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研制,幷决定以新155毫米加榴炮作为我国未来军师两级压制火炮。随后,我国第二代加农炮的设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幷接近定型,但是与GC.45型相比有以下两方面差距:首先,我国第二代加农炮射程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初速提高的基础上,苏联2A一36则是通过改进弹丸和优化发射药来实现,初速反而降低了不少。初速的增加会导致膛压和后坐增加,使火炮机动性变差。
其次,GC一45型155毫米榴弹炮另外一个卖点是其独特的底排弹技术,在不影响弹丸威力的基础上可以将射程提高33%左右,而且可以设计改装组件将普通榴弹改装为底排弹。
综上所述,用155毫米的加榴炮来代替我国已经落后的加农炮和榴弹炮是一项明智的决定。我国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在设计定型后便开始效仿比利时M46/84式155毫米加榴炮对其进行152毫米改155毫米的工作,但是效果幷不理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国际环境的缓和。世界各国都放缓了装备的换代工作,我国也相应放缓了155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由于国内装备需求减缓,各国都加强了对外军事贸易以维持本国军工产业的运转。由于华约瓦解和苏联解体,原来使用苏式武器的国家大多开始用美式装备进行替代。在国内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花高昂代价研制新型火炮势必要通过发展外贸型投入国际军火市场来收回成本。试问,如果我们研制152毫米如何能打开普遍使用155毫米炮的外销市场。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在90年代后研制的152毫米火炮,都无一例外的搞出了两个“版本”一一自用版和适宜国际军火市场的外贸版。其自用的轻型牵引152毫米火炮2A61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M389,自用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2S19M,就连较先进的152毫米制导炮弹也要搞个155毫米的外贸型。其中的苦衷与无奈恐怕也只有俄罗斯人自己最清楚。
45倍、52倍与54倍的身管倍径之争
提高射程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提高火炮初速,二是减小弹丸阻力。但是为了战备和简化后勤的需要,通常很少改动弹丸。在弹丸阻力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射程就只能通过增加火炮初速来实现。内弹道学原理告诉我们,火炮射程和初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得到提高:一是增大发射药装药量,也就是增加弹丸发射时火药能量;二是延长身管长度,也就是增加弹丸被火药燃气加速的时间。但是,火炮药室容积(影响装药量的主要参数)和身管长度幷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在设计一种火炮时,会首先根据预先制定的火炮性能指标所给出的口径、弹重、初速等初始条件,选取适当的最大膛压、药室扩大系数和火药品种,以此为起点计算出火炮所需要的装药量。装药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火药装填密度或者增大药室容积来实现。装填密度和药室容积都不是能无限制增大的,过高的装填密度会影响发射药燃烧的均一稳定性;而过大的药室容积会导致火炮炮尾结构重量和体积超标,影响后坐及俯仰动作。一旦设计人员确定了合理的药室容积,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这个参数在火炮的整个发展和改进周期中都将固定不变。因为一旦药室容积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整个弹药系统结构都要重新设计,这是火炮设计人员所不能接受的。相对于药室容积的变化,火炮身管长度发生改变对弹药的影响很小。但是改变身管长度就会引起火炮外弹道特征的变化,身管长度还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另外,身管长度过大也会导致火炮体积和战斗全重增加,进而影响火炮机动性能的发挥。
西方60年代的“四国弹道协议”已经确定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大口径压制火炮药室容积和身管长度这两个参数的最合理比值,以此确定的火炮初速和射程能够达到当时制式压制火炮的最佳内、外弹道性能。为了保证军队装备的延续性、沿用原有加榴炮射表和弹药体系,西方新研制长身管加榴炮药室容积和身管长度的比例关系必须符合“四国弹道协议”中规定的才行。为了找到下一代陆军压制火炮最合理的内弹道参数指标,在确定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药室容积为23升之后,美、英、法、西德等国在70年代曾先后提出了身管长度从45倍口径到58倍口径不等的数种火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由于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再在加上天才的设计能力,布尔博士的45倍口径火炮方案才在70年代末首先成熟起来,引起各国的关注。
在后来的深入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相对于23.5升药室容积,45倍口径身管长度过小,偏离了“四国弹道协议”规定的比例。较短的身管就意味着较小炮膛工作容积,从而导致火炮发射药相对燃烧结束位置过分接近炮口,必然会引起部分发射药颗粒不能在膛内充分燃烧而是随弹丸和火药燃气一起冲出炮口。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发射药能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每次射击时未燃完的发射药量不可能完全一致,还会造成弹丸初速的较大分散。发射药燃烧时不能在膛内充分膨胀做功还会产生强烈的炮口焰和较高的炮口压力,对瞄准镜等火炮上结构强度不高的设备和炮手造成严重损害,还为火炮后坐部分结构和炮口制退器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在源自布尔博士设计的几乎所有45倍口径身管155毫米加榴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对于45倍口径身管来说,火药平均燃烧结束位置过于接近炮口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明显增大了弹丸的起始扰动,再加上科研人员对刚刚出现的远程全膛弹药外弹道特性掌握不够充分,弹体设计存在缺陷,所以80年代时各种45倍口径身管压制火炮在发射远程全膛弹弹丸时的落点散布精度始终不够理想。总之,由布尔博士提出的45倍口径身管新型压制火炮设计方案虽然先进,却是在考虑降低技术风险和维持火炮良好机动性等因素后的折中方案,而不是大药室、长身管压制火炮的最佳方案。
经过长时间酝酿,由英国提出的一个方案逐渐后来居上,其身管长度(52倍口径)与药室容积(23升)之比,与原来“四国弹道协议”原则十分接近,采用现有弹丸和装药以低膛压发射,仍然保持原来的初速。因此,四国于1987年9月接受英国的52倍口径身管、23升药室容积和945米/秒初速,作为未来火炮的基本参数,形成重新修订的新“四国弹道协议”——“北约共同弹道谅解备忘录”(JMBOU)。执行这一新“协议”,就能确保北约国家未来的155毫米火炮系统具有相同弹道,发射普通弹射程30公里,发射增程弹射程为40公里。和布尔博士设计的45倍口径火炮相比,新标准的155毫米火炮虽然最大射程仅提高1公里,但是内弹道总体设计更趋合理、弹丸落点散布精度和身管寿命指标成倍提高、发展潜力更大。
通过参加GC一45到GHN一45的简化工作和后来对GC一45的全面分析,我们在80年代中期也认识到45倍155毫米炮的不足。虽然研制出了W88式155毫米加榴炮和第一代履带155毫米自行火炮,但是不久都转为了外贸产品,也就是后来的PLL一01型155毫米牵引加榴炮和PLZ一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我国的外贸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采用22.8升药室,略小于西方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23.5升,笔者认为是根据火药力的差异和为了提高精度而改小了药室容积)。
2006年,北方工业公司推出了新型155毫米履带自行火炮和SH一1型155毫米卡车炮,官方报道这两型火炮均采用52倍口径身管,但随后又传出了两者都有54倍身管的国内版本。采用52倍身管应该是考虑到西方52倍火炮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与45倍155毫米加榴炮相比虽然射程相当但是精度更高(PLZ一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距离密集度为1/270,而PZH一2000则达到了1/400),在科威特自行加榴炮选型中45倍身管对于39倍身管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当年美国虽然也是“北约弹道谅解备忘录”的发起国之一,却一直没有研制自己的155毫米52倍口径身管加榴炮,倒是一度搞出了54倍口径身管的155毫米“十字军战士”火炮。究其原因,52倍身管和23.5升药室幷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各国使用的发射药和弹药不同也在微小的调整。
关于我国自用型155毫米加榴炮是否采用54倍身管无从证实,但是对比我国45倍155毫米加榴炮和西方45倍加榴炮可以发现,我国火炮的药室只有22.9升左右,身管长与药室的比值要大于西方45倍155毫米加榴炮,从而使我国45倍155毫米加榴炮在密集度指标上高于西方同型火炮。如果我们的自用型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54倍身管,那么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精度。
自走还是自行
自走炮(APGH,Auto—propulsion Gun Howitzer)也就是加装辅助推进装置API的牵引火炮,它是一般牵引火炮的经济性和履带式自行火炮较高战术机动性结合的产物。目前,各国在役或在研的大口径牵引火炮绝大部分都装有辅助推进装置。火炮辅助推进装置的实用意义是为了提高作战效能和自身的生存能力,现代战争要求火炮具有高度机动性能,而牵引式大口径火炮的机动性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一、进入和撤出阵地困难,转移时间长。火炮进入发射阵地时,由于地形限制,轮式牵引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将火炮拉到预定的位置,一般采取摘炮后由战士推拉到所需位置。这样不仅战士体力消耗大、所需人数多,而且速度慢。由于侦察技术的高度发展,敌方炮火的反击速度非常快,因此要求火炮能有较快的发射速度。这样就必须在敌炮火反击之前能发射足够量的炮弹,完成压制任务后迅速撤出阵地,转移到新阵地进行发射,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由此要求火炮能在3~5分钟内撤出阵地。由于牵引火炮的车和炮不在一起,牵引车至阵地需有一段机动时间,加之操作笨重、转换时间较长,一般单炮撤出需要10-15分钟,难以满足要求。如采用辅助推进装置,火炮本身即可进行短途机动,这就解决了人力推炮的困难,同时缩短了转移时间,使之基本满足快速进入和撤出阵地的要求、提高了自身生存的力。
二、军中机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大口径火炮牵引时,车、炮重达数十吨,通过简易公路的桥梁受到限制,通过泥泞沙地等松软地面时容易陷车,因此使火炮的活动范围受限,降低了机动速度。而目大口径火炮在狭窄地带实现急转弯比较困难,如通过村庄,在急转弯处往往需人力推炮,这样耽误时间较多、对机动速度屁响较大。牵引火炮爬坡能力较低,有些陡坡无法通过,需要绕行,大大增加了行军时间,从而降低了机动性。采用辅助推进装置后,车、炮即可分开通行,减轻了列桥梁的负荷和急拐弯的时间。通过泥泞、沙地和陡坡时,可将炮轮亦变为驱动轮,作为牵引的助推力,由此提高了火炮的通过能力。
三、操作笨重,影响反应能力和发射速度的提高。现装备的155毫米牵引加榴炮全炮质量达10吨,弹丸质量达40公斤以上,使得行军战斗转换和弹丸装填操作的操作力太大,直接影响到火炮反应速度的提高。采用辅助推进装置后,有了动力源,即有可能使摘挂炮、开幷架、起落火炮、装填弹丸等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以减小操作力。可见,在大口径火雌上增加火炮辅助推进装置可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操作轻便性,对提高火炮反应能力和发射速度有着较明显的效果。我国曾先后在W88和PLL一01基础上研制了带辅退装置的WA021和APUH型自走炮。
虽然自走炮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其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首先,火炮重量增加过大,国9t,39倍155毫米自走火炮的重量接近10吨、45倍155毫米自走火炮的重量达到12吨、52倍155毫米自走火炮更是达到了14吨左右,比不带APU系统的重量平均增重两吨左右。另外,APU系统增加了火炮复杂性,如果发生故障,反而增加了炮班人员的工作负担。其次,自走火炮虽然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但在进行长距离机动时还需要牵引车的帮助,而多出的两吨重量无疑给牵引车增加了负担。目前,装备自走火炮的国家幅员比较小,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可能只靠火炮的APU单元就能完成从基地到作战阵地的机动。
轮式自行火炮也可以称为卡车载火炮,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自走火炮的升级版。自走火炮靠给火炮增加一套动力单元来实现自动化和自走能力,轮式自行火炮则是将卡车和火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行能力。
轮式自行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火炮向前射击时,驾驶室如何来避免受到炮口冲击波的影响,通常做法是火炮向后射击,而车身中部的千斤顶起到助锄的作用。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车桥由于要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必须得到加固,导致车重大幅度增加。法国“凯撒”和中国SH一1型155毫米加榴炮则通过计算炮口冲击波对车辆驾驶室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驾驶室,幷把助锄布置在车尾,发射时火炮通过助锄直接把后坐能量传递给大地,对于车辆的要求较小。
在我国,52/54倍155毫米加榴炮采用轮式自行火炮比较合适。我国虽然分成七大军区,但是很多部队在执行任务时仍然需要长距离机动。而在山区机动时,轮式自行火炮无论是车重还是几何尺寸都小于自走火炮加牵引车的组合。
牵引榴弹炮轻量化
虽然我国拥有了新型自行加榴炮和卡车载加榴炮,但是由于其高昂的成本不能完全替代我国数量庞大的压制火炮,还需要一种性能不错的牵引加榴炮来替代我国目前大量装备的59—1式加农炮、66式152毫米加榴炮、60式122毫米加农炮。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45倍口径身管155毫米牵引加榴炮——W一88型,但是由于其固有缺点,该炮幷没有进入炮兵装备序列。那么未来可供我国使用的牵引加榴炮就只有39倍径和52/54倍径155毫米牵引炮两个选择。52/54倍155毫米牵引加榴炮的重量普遍达到14吨以上,对于我国这样需要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机动的炮兵部队来说,其重量过于庞大;而同样采用52倍身管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自重不过18吨多一点,却拥有了几倍于前者的机动性。39倍155毫米榴弹炮的战斗全重最轻只有6~7吨,与我国大量装备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重量相当。轻量型155毫米火炮更是达到了4吨,不仅可以牵引还可以用直升机吊运。
综上所述,39倍身管、18.8升药室的榴弹炮比较适合我们,满足我们未来对于牵引榴弹炮的需要。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通过炮架采用大量轻合金来实现火炮减重,但由于使用了较大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使得炮口冲击波严重,炮兵工作环境恶劣。为了改善炮兵工作环境,我国39倍榴弹炮在炮架采用轻合金的同时,必须注意炮口冲击波的影响。采用二维后坐技术来承受更大的后坐力,以便使火炮得以试用制退效率较小的制退器。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国39倍牵引榴弹炮的重量应该可以达到6吨以内。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轻量化155毫米榴弹炮有美国M777型和新加坡“飞马”两种,另外日本也在研制自己的轻量化155毫米炮。这些火炮的突出特点是可以采用直升机吊运的方式来进行机动。M777型采用了低耳轴、长后坐技术和高强度钛合金大架,自重只有3.9吨。“飞马”则继承了美国轻量化榴弹炮选型中全液压炮架方案的特点,炮架、反后坐装置全部采用全液压机构,由液压动力单元来提供动力,全重5.4吨。这两种火炮代表了目前超轻量型火炮发展的趋势,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前者由于钛合金的用量达到25%导致成本较高,后者由于采用了全液压炮架,其中的液压管路比较脆弱,容易发生损坏导致火炮无法使用。
假如我国未来要发展轻量型155毫米榴弹炮,无非就是在上述两种火炮设计思路选择其一。我国曾经研制了全液压炮架的122毫米试验榴弹炮,最终由于液压管路的易损性而将其放弃,因此在超轻量155毫米榴弹炮上采用液压炮架的可能性不大。虽然采用钛合金方案的成本较高,但是可靠性和炮重上都较液压炮架有较大优势,笔者更倾向采用钛合金炮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我国来说,6吨左右的39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和更轻量型155毫米榴弹炮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从目前M777的情况来看,在实现了轻量化后,其射击精度和射击稳定性不如M198型牵引榴弹炮。
结语
目前我国陆军处在一个转型期,大口径压制火炮处于新老并存的时期,装备上与周边国家相比开始渐渐处于下风。只有紧紧抓住压制火炮发展的趋势,对关系到压制火炮装备发展方向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透彻之后,才能研制出适合我国需要、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口径压制火炮。(来源:《现代兵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