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七:一战中的两台巨型绞肉机---凡尔登和索姆河(下)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凡尔登经里姆斯到索姆河,全程约二百二十公里。沿途除了公路两旁高耸的“欢迎您来到香槟酒的故乡”大幅广告牌外,一根葡萄藤也没见到。


索姆河战役形势图(courtesy of Wiki):

    索姆河地区属低矮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整个战场全无要塞和堡垒,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第2集团军13个师 (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 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新西兰等殖民地军队)、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


佩隆市在战场东端,毗邻索姆河。有一所古堡形的纪念馆:

   
  19167月1日晨,经7天炮火轰击后,英第4集团军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一天之内损失近6万人。


阿尔伯特在战场西端,也有一所纪念馆:

     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


战斗最激烈的提阿普巴尔,有一座英军阵亡战士纪念碑,上面刻有72191位阵亡战士名字:


 

    
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战壕是索姆河战役最主要的防御工事,马克沁重机枪是最重要的防守武器:

    
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
纽芬兰当时尚未加入加拿大,但也派出了军队。战后法国将这块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给加拿大,现为纽芬兰纪念墓园,树有加拿大驼鹿塑像:

 


     
        
     9月15日科塞勒斯战斗中,英军使用坦克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仅有18辆,作战中被德军击毁10辆。坦克的使用,使步兵的进攻速度有所增加,但当时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以后,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了坦克,由于数量较小,收效不大。


这是当地的纪念碑,上有4辆坦克模型: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 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


新西兰阵亡战士墓地:

     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波兹勒斯是交通枢纽,为双方激烈争夺战略要点。在它西北1.7公里的慕克农庄,澳大利亚军队死伤三千多人。这是澳大利亚军人墓园和纪念碑:



 
  
   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阵地进攻作战。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威礼说,这条乡村小路实际上也是当年的一条战壕:



   
     索姆河战役连同凡尔登战役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就像凡尔登战役中的德军一样,英、法军作为进攻的一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进攻目的。索姆河战役显示了协约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从协约国与德国的经济潜力和兵员后备力量的对比来看,协约国的损失显然是值得的。由于英、法军在索姆河战役中牵制了德军力量,使德国发动的凡尔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大大影响了德军的士气,德国损失的大量精锐部队无法补充,这对德军以后的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慕克农庄是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之一,这是纪念碑和墓地:

 

   


  用兵学方面的检证是: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巨额兵力。此外,这场战役促使其他强权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启发了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工业的蓬勃发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