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未来空间站机械臂研制不断取得推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未来空间站机械臂研制不断取得推进

在未来空间站中,空间机械臂就像一个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和智能分析,实现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并可辅助航天员出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五院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需求,自2005年起便开展了空间站机械臂的论证和研制工作。

为了打造属于中国空间站的“工程师”,空间站机械臂团队七年磨一剑,依靠全国大协作以及五院多家单位的协同集智攻关,通过激烈竞争,近日,终于获得了空间站机械臂项目。

机械臂是中国空间站系统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空间站建设与在轨维护的重要装备。

难度空前 白手起家

空间站机械臂是集机械、电子、热控、视觉、动力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端航天装备,是未来空间机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强的技术牵引与带动作用。

刚起步时,科研人员感到困难重重。空间站机械臂技术在国内无参考资料可寻,国际上也对此技术进行封锁。同时,一般型号研制的新技术比例约为20%,而空间站机械臂的新技术却达到80%以上,关键技术达40多项,既要实现超远程控制,又要保障控制精度,还要具有视觉识别和自主分析功能。面临种种困难,负责抓总的五院总体部没有退缩,迎难而上。

五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统筹规划、统一安排,集中全院以及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组建了国内大协作的空间站机械臂项目团队。

总体部还专门成立了空间站机械臂工程中心,组建了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专职研制队伍,并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了170余人的研制队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支持下,该部还通过“千人计划”,引进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李东旭教授。

多家单位大力协同,进行机械臂保障条件建设,构建了机械臂系统AIT基本保障设施,使空间站机械臂的研制得以顺利开展。

七年磨砺 终结硕果

2005年开始研究、2007年完成原理样机、2008年完成系统调试、2009年完成工程样机设计、2011年完成《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方案论证报告》。。。一连串成长足迹扎实地印在空间站机械臂的成长之路上。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体部有过因整体超重而无法使用的辛酸,有过因需求变化而险些丧失优势地位的困惑,然而更多时候则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执著。

2008年年底,该部完成了六自由度空间站机械臂原理样机研制,解决了系统总体设计与集成技术、目标监视与测量及遥操作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但由于对机械臂任务重新进行了定位和规划,相关功能不断拓展,对机械臂的可达范围、定位精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部提出研制更为复杂的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让机械臂能够自主“爬行”,并且拥有更灵巧的“手”。通过集智攻关,该部完成了大型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研制,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

今年,该部空间站机械臂迎来了大考--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此次汇报直接决定着任务的归属,一旦出现问题,7年的努力和付出将付之东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空间站机械臂团队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终于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使命。

任重道远 路在前方

“真正的征途在前方”,这句话道出了空间站机械臂团队成员拿下项目时的内心感受。大家深深感到,如果以前是技术突破、技术攻关上的压力,那么现在是正式投产、确保在轨应用万无一失的压力;如果说以前需要的是创新、发散的思维,那么现在就需要沉下心来,细致严谨地按照型号研制和质量管理流程与要求,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目前,总体部正着手进行空间站机械臂队伍建设和制度规范建设,着重加强团队成员对航天器研制标准、规范和过程控制方法的学习,着力针对后续众多难题展开攻关,将所思所学应用于工程实践。

对于这支“中国“臂”来说,要真正担负起空间“工程师”的重担,未来的路还很长。面对挑战,空间站机械臂团队已做好了准备。

新型等离子体点火技术试验获成功

近日,新型等离子体点火器首次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某试验台点火成功,验证了等离子体点火技术在火箭发动机发生器上应用的可行性和重复使用的可靠性。

据悉,该点火器产生的等离子体流具有高温、高焓、化学活性强的优点,并具备多次启动的功能。新型等离子体点火技术是11所科研人员历经3年的刻苦攻关研制而成的。

为确保首次点火成功,该所先后完成了结构改进、系统参数调试和高背压试验系统建设,开展了不同工作参数下的常压点火和高背压点火试验,充分验证了等离子体点火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