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破灭文坛神话

西 风: 多伦多华人作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西风按:

以下一篇汪北泉的《清华园里的恶之花:神童蒋方舟成名揭密》写得很好。
感动得我泪流不止。我觉得作者发出了社会正义的良心呐喊。在这个表面浮华、恶
流涌动的现实中,社会公器应该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人类文化、文明
的建设。中国这么大,像汪先生这样的“鲁迅”不是没有,而是商业的利益扭曲了
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游戏规则。在出版社、神童、天才女们都赢了而唯独道德良心
输掉的社会里,我们还有什么盼望呢?

因为本篇写得太好了,为了反复阅读和学习,我把汪先生的这篇发表在《新语丝》
上的文章放在自己博客里。事先也没有与作者沟通,但愿能得到作者得认可。如有
不妥,我将随时准备承担责任。


(转帖)清华园里的恶之花:神童蒋方舟成名揭密

  作者:汪北泉

  早于2000年在湖北省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北泉就发现了湖北襄樊神童蒋方舟
的资料,震惊之余,不免存疑。我们大陆这几代人中鲁迅的毒很深,脑子里总盘
桓着一个句子,我已经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回也
不例外。以前只是知道中学生出版小说,首先有《花季雨季》的郁秀,此后有
《三重门》的韩寒,还有郭敬明等少年朋友。这些美丽可笑的文坛风景,不过家
长出钱,书商炒作、中学生捧场的文学的票友写作[1],博人一笑而已。但是,
对于一个7岁就开始写作,9岁就开始出版小说的文坛神童、小姑娘蒋方舟,仅仅
开始认字的年龄,就能够出书了,简直挑战人类认识水平的教育与心理极限!由
于无法收集到她写的书,不敢妄下断语,姑且存疑不论。再次偶遇蒋方舟的大作,
是2009年8月3日的《楚天都市报》博客版。上面刊载有蒋方舟的玉照与文字《望
天论道,坐地调情》,这位几年前的小女孩,已经长成婷婷玉立的清华女大学生
了。经过九年的培育,蒋方舟俨然成为中国文坛的神童名人了。细读文字,北泉
觉得大有问题。而且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发觉蒋方舟的整个成名打造,完全是一
起由作家母亲尚爱兰代笔、母女与书商配合,清华大学怂恿的成名工程。现在,
北泉对名人蒋方舟的整个成名过程进行全面揭密,详细披露在天怨神怒的中国大
陆,老千母亲、无知孩子、不法奸商、著名高等学府,为了各自利益组成战略同
盟,如何欺骗大陆读者,而政府任丑恶横行无忌、严重渎职的事件真相,并分析
事件真相背后,中国深刻的社会危机。

  一、      精心炮制的成名神话
  整个炮制蒋方舟成名的事件幕后主使者,为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有
关资料显示:尚爱兰,湖北人,自中学起就对女性历史很感兴趣,读过鲁迅文学
院,曾在《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开设专栏,目前出版有小说《永不原谅》,散文
集《数字美人》、《蒋方舟的作文革命》等。曾获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
金奖,是曾名躁时一的美女作家。

  曾经在社会底层奋斗多年的尚爱兰,深深懂得成名的重要性。一个人,仅有
才华还不够,还必须有知名度。一旦有了知名度,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就会主动
将资源向公众人物倾斜,这个公众人物将比普通人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生存空
间。比较而言,尚爱兰的才力平平,要想在当今文坛一鸣惊人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性。当时,青少年写作刚刚兴起,开始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在鲁迅文学院就见
惯了不法书商找人代笔内幕的尚爱兰,灵机一动:她深谙文坛铁幕,那点水平在
成人作家当中,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如果用来指导女儿写作,将女儿从小培养
成美女作家,那么她的水平绰绰有余。成功之后,母女俩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坛
或世界文学界关注的独特风景。于是,作家尚爱兰就将重点寄托在当时还牙牙学
语的女儿身上。也许是出于生存的焦虑,尚爱兰决定从女儿身上开始她雄心勃勃
的成名工程。一半是为女儿,一半也是为她自己。

  要成名,首先得炮制神话。只有神话才能使一个普通的小女孩镀上一层名人
的光环,超凡脱俗。于是,尚爱兰的女儿蒋方舟,这位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
北襄樊的小姑娘,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认字。在其他的孩子开始认字的7岁
年龄,就尝试着写作。这些本无可厚非。这里所推崇的是,依靠还是涂鸦的文字,
在其母尚爱兰的精心放大、虚构之下,一位“90后美少女作家”的惊天神话开始
诞生了。

  下面是北泉整理的蒋方舟的大致年谱,由于资料不全,可能许多地方挂一漏
万。

  九岁:1999年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
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
  十一岁:2000年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引
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
  十二岁:2001年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都往
我这儿看》,从此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
  十三岁:2002年《青春前期》发表于《当代》2002年第三期,随后拍为电视
连续剧。
  十四岁:2003年11月起,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邪童正
史》。
  十五岁:2004年8月,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
  十六岁:2005年10月1日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
  十七岁:2006年7月,长篇小说《骑彩虹者》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十八岁:2007年7月,出版《第一女生》。现已出版作品9部。
  十九岁:2008年7月,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惹大争议。

  至此,一个出版9本书的美少女作家的神话已经出现的世人的面前。经过分
析研究,这个神话的炮制由如下部分组成的:

  一、超低龄写作,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少有人出其右。

  二、高中毕业之前,一个小女孩的九本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说成就,足以令
一个成人作家深感汗颜。几个世纪以来,书籍的出版与文章的发表,属于知识精
英的专利,具有高度的稀缺性。因此普通人形成对书籍的出版、报刊发表文章的
崇拜情结。

  三、作品“触电”——拍为电视剧可以使人一夜成名,家喻户晓。

  四、获得官方颁发的全国性大奖荣誉,是对作品价值的直接肯定。这类大奖,
体现的是以国家信誉为基础的符号权力。“符号权力总是基于符号资本的占有。
那些能给别人的思想强加以社会区分的或新或旧的视界的权力,依赖于靠以前的
斗争取得的社会权威。符号资本是一种信誉,是一种赋予那些已经得到足够认同
人的权力。这种权力使他们处在一个能够强化其认同的位置上[2]”。“符号权
力充分实现的前提是支配者的统治得到了被统治者的支持,或者说,被统治者之
被统治,它自身乃是统治者实施统治行为的一个同谋。因此,符号权力的可怕之
处在于,被统治者是站在自己不知情的基础上赞同了统治者的统治逻辑,并构成
了统治基础的重要一环。从这种意义上,符号权力又可以称之为符号暴力。[3]”
拥有这个大奖,初步将作者提升为全国性少年作家。

  五、被清华破格录取,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美女与才女,进一
步完善塑造的神话。布迪厄考察了教育场与权力场的关联。布迪厄指出,学校贵
族就是国家贵族,国家就好比中央银行一样,为教育提供最终的符号担保:“类
似于贵族头衔,学校头衔确实为其获得者确保了由国家保护的合法垄断,也就是
说,由凌驾于某些位置之上的国家权威在法律上所确保的合法垄断。官僚权威使
得这些头衔成为进入公共服务位置的前提条件,它拥有确保这些头衔的稀缺性以
及价值具有永久化效果的力量,也拥有保护头衔拥有者,使他们免于如下威胁的
力量,即由于头衔拥有者的过度生产而导致的贬值和危机的威胁。[4]”清华这
样著名的国内高校的降分录取,意味着国家学术界对蒋方舟的完全承认。

  这样,超低龄写书、媒体、大奖、著名高校,几乎所有的社会稀缺权威因素,
一起参与了蒋方舟神话的打造。至此,90后美少女作家赢得了全国性的关注,蒋
方舟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中国文坛本身就乌烟瘴气,万马齐喑,所
以,新世纪来一群孩子热闹热闹也好。

  [1] 白烨 《遭遇“媒体时代”——三谈“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
2007年第2期。白烨在文章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
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
  [2] Bourdieu , P. ,In Other Words , p. 139.
  [3] 朱国华  《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3月第1版。第
109页。
  [4] Bourdieu , P. et al. , State  Nobility , p.374.

  二、代笔质疑

  但是,伴随着神话诞生的,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代笔质疑。这个不是北泉的个
人发现,是网上众口一词的呼声。在当下中国,我相信网上的语言是最民主的,
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披阅蒋方舟这么一位小姑娘写的作品,
现将众多网民的观点以及北泉的证据汇聚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质疑一:我不否认,天才是存在的,但那并不包括散文及小说的写作者。作
为资深写手都知道,散文需要很开阔的视野,小说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架构能力。
而年龄太小的写作者,无疑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年纪小的写
手,常是因为有背后推手的原因。比如,姚牧云。即便抄袭更改的能力,她也不
具备,而是由其父代笔。

  质疑二: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八岁即在南方一些著名报刊上开设专栏,九
岁即出书,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八、九岁根本不识
几个字,何况,孩子的视野和文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看过蒋方舟八、九岁时
的专栏,不但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娱乐多个领域,其文笔之老辣,人情之练达,
世事之洞察,绝不是出自一个八、九岁孩子之手,绝对是成年人所为。

  质疑三:饶有意味的是,在写2008年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
时,这个声名远扬的才女竟然觉得无处下手。她说,自己研究了半个小时依然没
写一个字,因时间紧张,只能给作文匆匆结尾。网友评论:高考就是试金石,在
最有可能体现自己写作真实性的时候,出现了概率几乎为零的意外,确实值得深
思,高考作文写不出,还不记得自己写了些什么,怎能不让别人质疑?历来,对
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考试时间就算不富余,也不会说时间不够,更何况她一
个才女作家!高考看错时间?离结束半小时,一刻的时候,老师都会提醒,她怎
么看错时间?就算是看错了时间,高考看错时间的概率几近于零,就算她正好是
这几近于零的那几个考生之一,也不可能一字不写吧。

  质疑三:12岁的心理不是这样的,这种文字绝对是失败的,应该继续用心改
改(暗示此书系大人伪作)。12岁的未成年作家写这样的书(《正在发育》)很
搞笑。

  质疑四:蒋方舟出版的作品中的诸多精彩语言如下:

  一、同性恋原文引用:一个可怕的人,一个被称为另类的人,一个知道爱滋
病的人,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同性恋!这事在我身上发生了。放心,不是我恋别
人,是别人恋我。一个同性恋我,我丝毫没想到。那人是蓝鹤。要知道她连乳房
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一个重大同性恋事件,发生在一个下午。那天老师教了
一首歌......下课了,(蓝鹤把那支歌的词给改了):“我要和方舟一起学习//
我要和方舟一起玩耍//我要和方舟一起睡觉//一起睡觉,一起睡觉//我要和方舟
一起长大。”耳边就想起了同学们的起哄,还一起睡觉呢,同性恋。(我这才知
道,她一直对我好)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二、婚外恋原文引用:我的婚姻观就是:宁死也不要结婚,要谈一个甩一个,
谈一个甩一个。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大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的老婆了
(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
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兹),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
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

  三、泡妞密笈(出自小说中一小男生之口)原文引用:1,泡妞与被泡方法
上有何不同;2,做到自己的妞自己泡;(以下略)9,饲养一只妞,观察妞的习
性和特点;10,把泡妞的体会写成日记。

  四、厕所诗(出自小说中一小男生之口)原文引用: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
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理//四年级的帅妹一排排//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
的鸳鸯成双对//七年级的方舟向我下跪。

  五、床上镜头(小说中,关于方舟父母夫妻生活的议论)原文引用:我奸笑
一声,他们他们......鱼水缠绵啦!我不禁要发扬楼下男婆娘的罗唆精神了:你
看他们年纪轻轻的,整天沉迷在这种勾当中。鱼水缠绵有什么意思嘛,不就是两
个人赤裸裸地压成一团。这个压完了就让那个人压。据说还要什么功夫,不就是
讲究个身轻如燕,不能把另一个人压扁嘛,一点意思都没有。何况一个是老得泡
不动妞的(爸爸),一个是老得没人泡的妞(妈妈)。

  六、思想原文引用:我真羡慕卡夫卡,他至少可以逃避阳光,放弃美好,我
却没有办法逃避,更没有勇气放弃。他的逃避和放弃可以被人欣赏,而我却像细
菌,被光明和美好追得无处躲藏......我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怪胎,与所谓的
俗人区别开来。我希望自己的审美观与凡人不同,就是把狗屎看成艺术品,把艺
术品看成狗屎。大事赞扬阳光下的罪恶,批判罪恶下的阳光 ……我希望自己是
个半疯子……但是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像是混帐话,干出来的事让人看着像是二
术事 ……我盼着长大,长大就不要上学了。可以天天在家里当疯子……我要躲
在角落里,像发怒的狮子,拼命地创作人们永远也读不懂,但我死后身价倍增的
东西……我要在湖里漂啊漂…… 我是空心的魂魄。

  对上述质疑前面三条,发生在一个超低龄普通女童身上的极度的成人化写作,
没有质疑才是咄咄怪事。至于质疑四,我倒认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蒋方舟的
小说文字是虚构的,并不能等同蒋方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思想状态。蒋方舟的童
年与其他的同龄女孩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地方,是她的母亲尚爱兰是作家,
女儿在作家母亲的耳提面命之下,虚构一些故事与情节。从招人注意,挑起争议
的姿态上来看,尚爱兰的策略是成功的。仅仅写些天真的童年、花草的美好虽然
正常,但有谁愿意花钱买这样的正常的东西呢?成为一个女作家是要付出代价与
牺牲的。文学作品上面的很多内容不是纯洁的,也不美好,甚至是色情与淫秽,
暴力与凶杀,对一个小姑娘的心灵是非得污染不可。这就是成为神童美女作家的
代价,也是任何一个少男少女成长的代价!为了成名,为了进入成人世界,他们
都必须付出,都必须告别那些纯洁与天真的童年。不是吗?

  尽管我相信网络上的语言是最民主的,但最民主的乱侃中除了片言只语真理
的碎片之外,绝大部分的是胡说八道、泼妇骂街。谁知道电脑背后坐着的是个什
么样的人?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以及与当事人什么样的利害关系?但是,网民
的千夫所指倒是让我提高警惕。当我读了一遍蒋方舟的《望天论道,坐地调情》
[1]她的文章,马上就发现出两个致命的问题:“每个大学女新生都会经历一段
宝贵而不可追讨的桃花期。我前段时间就发现自己周围弥漫着蔷薇色的空气,自
己也不时一边顾影自怜搔首弄姿,一边发出‘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感叹。我总结
了一下自己的桃花,发现它们几乎都来自于同一种类型的桃花树。这是一棵怎样
的桃花树呢?这是一棵与众不同的桃花树,这是一棵高瞻远瞩的桃花树,这是一
棵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桃花树。我发现我的所有不甚纯洁的男女友谊,都来自于自
恃纯洁的严肃论道。”这段的议论入题,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调子高迈。文中
男女交谈,没有一点少女的浪漫情怀与对异性的别样感受。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
的花季里,她的眼睛并没有被对方的身影所点亮。在一段与男生的聊天和文字短
信之后,文章结尾部分为:“但是我身边的男生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和
异性就算是聊再严肃的主题,内核也是两个性别之间的纠缠与博弈——甚至谈不
上博弈,就是一场驯服游戏。我并不女权,我甚至还是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是女权,
但是我擅长胡搅蛮缠和掉书袋,我的论道对象们总是觉得自己独孤求败的生涯中,
我是思想上唯一和能他们交锋的对象,于是便引我为灵魂伴侣——然而,也不管
他自己是不是有灵魂。鲍勃迪伦在《随风飘荡》里有一句著名的歌‘一个男人要
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让我小声地哼唱一句‘一个女人要路过多少
烂桃花,才能把自己滋养成一棵不倚不靠的桃花树?’答案在空中飘荡,我的朋
友,答案在空中飘荡。”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一样,夹杂有一些很硬挺的词语,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不是青少年思维,不像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小女生,她的
背后有一位“高手”:像一个中年狡猾的妖精居高临下的睥睨小小男生!更有可
能是一个有一定文字功力的大男人!但不管怎样,我的结论是高度的成人化。它
呼应蒋方舟人生一路相伴的致命功利化。最大的可能是一篇稚拙的文字,经过一
双大手干练地裁剪、删补、润色。北泉是资深的汉语言教师,大、中学校都泡过,
一双眼睛就是火眼金睛。特别是,他的文字感觉与直觉很敏锐,代笔无疑!

  退一步来说,也请不要相信我。国家为蒋方舟举行一场严肃的测试,至少与
其母亲隔绝开来,让她写一篇文章。事情不是真相大白了吗?

  “神话都是假的,它或是一种善意的抚慰,或是一种恶意的欺骗,或是一种
怯弱的妥协,都是与现实状态背离。人们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现实困境,需
要借外力以壮其气,故神话便成为一大选择。既然是神话,它就不可能是真的,
除了作假的动机是真的以外,其余皆假。[2]”“神话当然不是编着玩的,它有
着要你信以为真的严肃目的。神话只有在被人认为是真的时候,才能实现其价值,
它的能量才能充分展现。神话一旦被人看破,就像火药着了潮,气球穿了孔,多
半没用了。掩盖真相乃神话的又一基本原则。[3]”“冲突是神话的灵魂,但冲
突会随着矛盾的展开而又逐渐消解,犹如少女被恶魔吞噬,这一紧张随着少女被
吐出而又松弛下来,故神话之功能还在于融化对立。……[4]。”有代笔就有质
疑。这是蒋方舟神话的矛盾冲突。代笔才是蒋方舟神话的真相。在这场冲突中,
一方拼命遮掩,一方大声揭发。二者的较量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角逐,有了出版
社、文坛、著名的高等学府站在蒋方舟母女一边,所有的利益都向蒋方舟倾斜,
几个网友的非议算得了什么?网友的质疑声音再洪亮,不过是给神童美女作家的
神话添砖加瓦罢,只要不像姚牧云那样,一点抄袭更改的能力都没有,以致于当
场戳穿,神话还可以欺骗很多、很多的善良读者的。

  无锡彩塑的舞蹈女神,是一尊尊很美的艺术品。但在它的产地,人们永远忘
不了它是泥胎。这个没有关系,外销不就行了?

  [1] 2008年8月2日《楚天都市报》博客版。责任编辑:刘我风。
  [2] 田兆元 《神国漫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月第1版。第3页。
  [3] 田兆元 《神国漫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月第1版。第8、
13页。
  [4] 田兆元  《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1版。
《论神话的矛盾法则》第7页、第9页。

  三、清华园的考量

  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远比我们思考的复杂得多。清华园在录取蒋方舟之前,
难道不能对这位谣诼纷纷的考生进行一场简单的测试?一座汇聚了40多位院士的
中国著名高校,随便挑选一位,就能够洞悉蒋方舟作品的真伪,轮不到网友与北
泉来分辨真假,解决这么个小小细节。

  问题是,一旦知道蒋方舟神话是假的,就根本没有必要录取她。无论哪一方,
尚爱兰、蒋方舟、出版社、清华园,都没有任何好处,只有社会公平与正义。而
不打破这个美少女作家的神话的话,那么,任何一方,都是这场神话的赢家,牺
牲的仅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良知。而且,清华园早在高考之前就看中了蒋方
舟。甚至蒋方舟高考作文写不出,可能不是蒋方舟真的写不出,而是双方开始就
安排好了的。与其写出舆论大哗的本真作文,砸了自家的台子,不如干脆不写。
一句话,清华早已经看好了蒋方舟,无论高考多少分!从蒋方舟的降60分录取,
亮出了清华园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尺度。

  清华园是一座名人的殿堂。在中国所有的大学中,没有一所大学拥有水木清
华那么多的名人!“来到清华,才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有22位科学院院
士,有24位工程院院士,这是全国两院院士最多的单位。每年招收四十多名各省
状元,仅研究生就有一万多名。核研究院正进行着国家最尖端、最机密的研究,
清华小卫星也飞上了天空。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1]”“在清华院里
一年见到的名人可能比在外面三十年见到的名人还要多。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杨振宁博士来了,很有风度的两位学者;美国财长萨默斯来了,一个幽默又倔强
的小个子;诺基亚董事长来了,一个有学者风度的富豪;网络英雄张朝阳和丁磊
来了,两个充满活力、敢担风险的年轻精英;新经济的代表人物戴尔来了,一个
鼓励大家敢想敢干的创业家;影视明星徐帆来了,体坛宿将汪嘉伟来了。这些名
人你来我往,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名人就是你的同学,跳水冠军伏明霞,乒乓名
将邓亚萍,奥运冠军王志红……[2]”甚至近十年来,从清华走出了一位国家主
席与国务院总理!因为清华名人多,自然有独特的名人价值观。

  “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神与现实的人相比,有着超然
的力量,他们施加于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强大无比,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与常人有
异。正是这一特征,神才登上庄严的殿堂。[3]”名人就是比普通人的影响强许
多倍,甚至上几百、上几万倍,虽然他们也有特别多的不为人知的苦恼。

  清华另一不为人识的价值尺度就是名人价值观。名人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名人就是当下芸芸众生中的无所不能的神!一个高等院校百年也许培养不出几个
全国名人,何况还没有踏进大学殿堂的少男少女呢?无论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清
华也许认为名人就是影响力。一个著名的高等学府对社会的贡献不就是对历史进
程的影响力吗?非常遗憾,道德在这里的位置很容易遭到忽视!

  名声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于社会传播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即使是莱温斯
基那样的桃色坏名声,只要稍加调整利用,也有可资利用的巨大价值。清华园录
取蒋方舟不是很错,只是在求名若渴的时候,付出了些微的道义代价。毕竟,清
华在国内虽然是首屈一指,但在国际高校的排名榜上,也在三、四百名之外。这
些争议同网络上不断传出的代笔抨击声一样,同样是可以利用的。毕竟,尚爱兰
操作之下的蒋方舟的神话已经制造出来了。这种神话经过媒体日复一日的炒作,
蒋方舟已经成名了。按照美国训练特工的方法,不要被人当场抓住。抓住了死不
承认。进入清华园,再在名师们的调教之下,在中国社会,绝对会产生巨大的影
响,具有超前意识的清华深深懂得。至于代笔一说,随着蒋方舟不断成长,总有
一天,她的文笔超过了她的母亲尚爱兰。那个时候,时间、空间与文笔都站在她
一边。她是蒋方舟她怕谁?!

  四、    蒋方舟成名的价值

  尚爱兰制造女儿蒋方舟成名的神话,具有丰厚的经济利益、极深远的学术研
究价值与社会文化警示。很少有人理解尚爱兰对中国大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感受。她大约看够了文坛与出版社的嘴脸——文坛对陌生人的面孔是最无情的!
在当今生存竞争特别激烈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深深体会到弱者的痛切。
在她人生当初,就输在起跑线上,好不容易在年华老大之时,依靠榕树下网络文
学获得一点小名气,几乎全凭侥幸。可她的下一代呢?怎样才能让年幼的女儿,
不像她那样,一开始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呢?可以说,尚爱兰只是背着坏女人
的声名,其实,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成功的“好”母亲,尤其是她弄假成真的
厚黑学手腕在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更重要的是,尚爱兰为中国学界提供的成名
神话的典型案例,值得许多学者长久地思考的。在千夫所指中,没有一个人理解
她生存的焦灼以及对女儿的拳拳之心。而蒋方舟呢,虽然外表风光,但是一开始,
就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读书、写作。她写的文章要经过母亲的反复修改甚至完全
代笔才能发表。有谁体会到她成长的失败感与焦灼呢?为此,她付出了整个残酷
的童年。但是,她们母女的所有牺牲都是有回报的,就是她成名神话的巨大价值。

  [1] 黑明 《走进清华》。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第1版。第126页。
  [2]黑明 《走进清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26页。
  [3] 田兆元 《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1版。

  首先,蒋方舟成名神话的价值根基建立在巨大的经济回报上。没有代笔就没
有神话。神话只要不被当场戳破,就仍然是神话。出版业惟利是图,没有道德良
知。对于无名的新人,自己出钱好了。最少是3000册。书出版好了,自己拉回家,
分赠亲友,自己欣赏还是直接送进废品回收站,都是作者自己的事了。而对于名
人,情况则完全相反。一开机就是5万、10万册,赚得盆满钵满。出版业需要作
者的名声,有神话自然喜出望外。因为神话意味着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无
论是真是假,只要有广泛的知名度的神话,出版的书籍才能卖出去。以出版为核
心的文化工业,它真正体现的是捉刀者、作者、书商、出版商各方面利益的博弈。
通过出版畅销书,拍电视剧,可以令出版社赚得饱饱的,也可以为蒋家母女提供
起码的或足够的金钱支持,至少能够使她们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上,
可以从容地读书、写作。尚爱兰就做女儿蒋方舟的贴身老师与秘书好了。母亲做
女儿的老师与秘书没有什么不好!代笔就一直代下去。反正女儿是她生的,母女
一命!以一个半老徐娘练达的文字,挂上青春女儿的名字卖出去,合两代强强组
合,将在中国文坛上战无不胜。经过若干年岁月的磨砺,总有一天,女儿蒋方舟
的文字将超过母亲,蒋方舟不就弄假成真了吗?

  其次,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媒体时代,虽然,名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笔无形的
资产,但从来没有像媒体时代这样,对成名产生巨大的渴望。现代文化工业“实
际上就是一种‘窥视欲’的生产与再生产。人们借助媒体窥视他人的生活,乃至
犯罪过程、性与暴力的过程。人们的私有空间成了媒体聚焦之所,整个世界方方
面面的事情不尽必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1]”。人们对名人是高度关注的,而对
于寂寂无名之辈则完全不屑一顾的,哪怕他或她的作品再好。这就决定了媒体对
名人的热衷以及热衷于不断地制造“名人与追星”和消费热点,也诞生了一条隐
秘的成名术与成名谱系。

  唐代对隐士与高僧格外热衷。对功名有热望的又不爱考试的李白上嵩山隐居,
结纳高僧,高僧进入宫廷推荐上李白。李白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的机会,进入皇宫,在翰林院当一段时间翰林的机会,才有日后的名满天
下的声名。当时的人际传播效果不差,但高人推荐则是人际传播中的最有效果的
门径。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讲的就是如何靠作假成名
的故事。四个画家穷愁潦倒。辛苦画出的画,没有人买,生计无着。于是,他们
决心想一个办法:举办一个将要死去的画家的画展。并且在当地媒体上隔三差五
地报告病情,吸引社会的注意。最后,这位画家不治而“死”,画家作品的身价
顿时上涨百倍。其实,这四个画家一个也没有死,而是在家里拼命画画,都署上
那位所谓已“死”画家的名字卖出去。最后,四个画家朋友狠狠地赚了一笔,到
一个陌生的地方隐姓埋名,专门创作那个所谓已“死”去画家的画,过上了富裕
的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有一篇纪实的短篇小说,内容也是一个以年轻少女的
名义发表作品的故事。小说讲的是战后,一位声名狼藉的中年作家遭人鄙视,任
何出版社与刊物都不发表他的作品。但是,这位作家始终不屈服,一个人在家里
默默地写作。不久,文坛上出现了一位青春美少女的新人,刚刚读大学二年级。
新人的作品以格外的文学才华摘取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奖。然而,新人的获奖作品
如此有才华,与美少女的年龄、经历很不相符,令人怀疑。最后,真相大白,原
来是那位中年作家,借这位美少女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当真相揭穿之时,中年
作家已死。

  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有署名为“雪米莉”的艳情小说畅销一时。若干年之后,
人们发现,是山西四个老男人,利用人们对年轻的美女作家的“窥视欲”,专门
炮制的所谓雪米莉的故事。其实,雪米莉子虚乌有。到后来,狠赚一笔完事。

  更近一点,是上世纪80年代,经常发生在鲁迅文学院的秘密交易。当时,尚
爱兰身在其中。当时的鲁迅文学院招收的全是一些文学青年。他们擅长写作,但
是,投稿出版无门,又急需生活费。而江浙一带的书商主动上门求购小说手稿。
这种交易,让一些文学青年赚到了生活费。通常,小说稿是连署名权一同卖出去
了。这些书商回家将小说署上自己儿女的名字出版,名利兼收。其实,整个文化
工业一直在后台从事制造名人的成名术。那些报纸的污七八糟的八卦新闻,影星
们的色情裸照,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制造名人与明星,制造公众热点与媒体卖
点,不过,普通的公众不知道而已。

  粗略地回顾这些文坛成名术与成名谱系,让我们知道,成名术是自古已有的
终南捷径,只有极少数的精英浅尝辄止。成名术有着巨大的文学传播价值。作家
尚爱兰对女儿蒋方舟的成名设计,不全算她的专利,但在电石火花的灵感之间,
她的确走在时代的前列。成名有术!超低龄的写作神话+作品系列出版+拍成电
视剧+全国性大奖+进入清华大学(美女与才女)。这些操作步骤,都是经典的
成名术设计,令许多默默写了一辈子作品的作家汗颜。

  中国大陆的文坛以及其出版行业是江湖。前者,只要能出版作品就算成功。
至于说,由无名之辈写出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很难有出版的机会。中国文学的
一百年,成名才是一切。而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的文化名人之中,有几个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鲁迅最后不想写了,因为他看透了中国人的虚妄。巴金干
脆自认为是业余作家。他的作品也是应时之作,借助政治传播而成名,真正的文
学价值他自己都知道没有。其他的人,不过是出版了书籍吧。出版行业讲究名声,
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那些出版书籍的双方,其实都不懂真经。文学的行情也年
年在变!而出版行业则始终惟利是图,讲究畅销。如果连出版几本书都赔本,只
能喝西北风了。所以,出版业热衷于名人与制造名人,讲究打动人心的选题。从
蒋方舟的成名来看,连一个还没有社会阅历的小姑娘,都可以接连出版作品,可
见,炮制神话,推出品牌,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文学传播专业研究几十
年。

  蒋方舟代笔成名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示意义。如同抄袭一样,以代笔制造神话
成名是应该大加鞭挞的。蒋方舟以欺骗的手段,占有了更多的社会空间与生存资
源,这对其他的人是很不公平的。但是,这起代笔成名神童美女作家大学生事件,
并不是孤立的,也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对立关系。相反,有认同、利用、消解、破
坏等一系列表现。整个文化工业与著名的清华愿所持的是利用,庞大的不明真相
的读者是认同,充满正气的抗争,除了网友的声音之外,还有谁?而且,它与当
前社会流行的人脉、加分、高考移民、暗箱操作、权力寻租、贿赂、假唱、代考、
抄袭等是一致的。就像打朴克有人偷牌!所有的办私校、升官、参军、发财、结
婚、出国、作生意、买卖期刊版面、假冒伪劣的商品与论文都在干着作弊的勾当!
它们都是破坏社会运转游戏规则的作弊。我们的社会,却与这些作弊有着或明或
暗的鱼水深情。作为本应该主持社会公道的公共权力机构,如政府机构,文坛主
管部门,监督缺位或站在利益一边。而他们本应该为读者主持公道,扫除精神污
染,纯洁社会空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周围的社会正时尚着作弊文化。到
处都在欢天喜地地作弊!

  其实,中国大陆上时尚的何止作弊文化呢?整个社会,多少罪恶假正义招摇
过市,多少淫秽假爱情畅通无阻!当剥削已成为时尚,当贫穷已成为耻辱,当奢
侈已转化为消费,当教育已转化为产业,当失业已消解为下岗,当国有企业全都
流到工贼、贪官的帐户上去了,当执政的官吏的腐败愈反愈败,当中国人民都忙
于建新房消费,赚钱去了,当中国青年的心忧天下苍生的热血与豪情,成功地消
解到一己的衣食悲欢的忙碌之中去了……整个社会正在盛世歌舞的升平声中,在
中华民族复兴的呐喊声中急剧地堕落!当此之际,如果默默的众生过分地责备一
位女作家尚爱兰母女的代笔成名,就显得太不厚道,太不公道!她们本身就是弱
者,支配她们的是生存的压力形成的焦虑。她们是做得太不光明正大了。但是,
她们给大家带来的不全是副面的东西。还是上床睡一觉,说不定你明天早晨一觉
醒来,发现自己一夜成为名人了。张爱玲说,成名好哇,成名要早!一句瑞典格
言说,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当我一路跌跌撞撞登上山巅,蓦然发现,
本来就有一条笔直的路,可以直达山顶。

  [1]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第390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