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畴西:
刘畴西,1897年3月28日生于湖南省望城县;1918年考取长沙长郡中学。在校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曾作为国货维持调查员,主持了爱国学生焚烧日货的活动。
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推荐,于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毕业后,留校任第一教导团三连党代表。1925年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斗。2月在淡水城攻坚战中,作为敢死队(称奋勇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3月,又在棉湖战斗中再次中弹,失去左臂。东征结束后获军校颁发的军功状。1926年6月,任黄埔同学会总务科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命去贺龙所率领的国民革命第二十军工作。同年夏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参谋。8月,随部参加南昌起义,先后在二十四师任营长、团参谋长。潮汕失败后,经香港辗转到上海,由党组织安排休养一年。
1929年初,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半后提前结业,于1930年8月回国到上海。后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团三军八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功勋卓著,特别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了歼敌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1931年冬,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员。 1932年7月,任红二十一军军长,率部转战赣南苏区。1933年初,率部编入红一方面军,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同年3月,奉命前往闽浙赣苏区工作,并在闽浙赣苏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同年10月,调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新红十军代军长、军长,与方志敏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1月27日,于家杨门设伏歼敌一个团,取得了保卫弋阳、上饶苏区的局部胜利。
红7军团前身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的红10军,后奉调到中央苏区组成红7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政治部主任是刘英,中央代表是曾洪易。其中军团长寻淮洲年仅22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政委乐少华曾在苏联留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参谋长粟裕则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红7军团当时正在福建筹款粮筹款,接到命令后立即返回苏区。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充之后,1934年7月6日,红7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
1934年初,刘畴西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8月1日,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嘉奖状和二级红星奖章。 11月,被任命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并被选为闽浙赣军政委员会委员。12月,与方志敏等奉命率部北上皖南,转移到外线作战。途中击溃敌两个保安团,摧毁敌碉堡百余座。12月中旬,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附近的乌泥关指挥部队伏击围追之敌失利,遂与方志敏商定率部撤回赣东北苏区进行休整。
在安徽省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即12月14日,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亲自指挥,不幸小腹负伤,流血不止,于第二天英勇牺牲,年仅 22岁。国民党军队指挥官为王耀武。寻怀州死时,周围有数百名红军战士的尸体紧围着他,可见深得人心。
剩余部队途经怀玉山区时,又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刘畴西指挥部队反复冲杀,终因敌众我寡,未能突出重围。
1935年1月底,在怀玉山程家湾身负重伤后被俘,并与方志敏等一同被押往南昌;蒋介石并未忘记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的刘畴西,他也了解在决定党军生死的棉湖之役中那个英勇的教导第1团第3连党代表刘畴西,还曾担任黄埔同学会总务科长的刘畴西;蒋介石于是特别嘱咐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一定要将刘畴西“争取”过来;于是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要职的黄埔老同学纷纷前往狱中探望、劝降,曾任黄埔教官的顾祝同也亲自来了三次;刘畴西面对死亡和友情、爵禄毫不为之所动——世人可以责怪他在战斗中的骄傲轻敌,犹豫不决,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令人钦佩。
1935年8月6日凌晨,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他拖着沉重的铁镣,昂首挺胸,与被难的战友连声高呼:“中国苏维埃万岁!”、 “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 岁。在狱中,任敌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还曾积极策划越狱,因敌看守严密未能成功。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与方志敏等一道英勇就义。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多处记载的“畴”之英雄事迹,所指便是刘畴西。不知什么原因,大家只知道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事迹,却对和他一起就义的刘畴西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