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里的文学狂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莫言很乡土,典型的高粱地里的泥腿子。人长得像,文字也像。他能获奖,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才顺,每个都到位了,不拿都不成。这让乡土的文字沾上了现代洋气,使朴素的白话携带出思想的底蕴,把底层的小故事夸张成国际青睐的大问题。
 
天时,你看现在的大事件都发生在或牵扯到那片古老的土地,就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让很多人朝三暮四。全球关心中国已经成为显学,人人都想知道那朦胧里罩的是什么现实。虽说顽固的政治玩家们还秉持逢中必反,但在文学上现代传播上已经时不予他云开雾散,没有政事经济上那么敏感霉悔和充满保护主义。它洋洋诺奖在14亿人的世界没一个代言,挺悲哀的,所以,诺奖需要一个莫言。因此,当今华文世界,任何一个写得好的作家,都有比林语堂那个时代更优越的机会。(注一)

地利,在中国变化的大时代里,梦与人生,都变得非常的国际化。生在斯长在斯的中国作家,有最得天的机会去表达这种变化。然而最乡村最野味的中国作家,所描述的景象就最吸引国际的眼球。莫言一个乡土出生的放牛娃,典型的乡土味,不仅农村烙印打在脸上,更刻在字里行间。不像编剧出身的高行健,文笔优美,高雅而有点艰深,莫言的文字则是朴素粗狂,甚至有些低俗而充满丝丝野味,使更多人易于接受。再加上他的小故事大结构,确实让人容易共鸣或震撼。从此全世界人看到的中国不只是灵山那样的阴暗社会,而更像晏阳初陶行知践行的原始农村;不再只是狡赖的政治,而且展示着纯朴的的心灵。

人和,马悦然翻译了描叙西南的边缘,他老婆的川风让他以为高行健就是中国文学的代表,结果高的作品在中国既没基础也没市场,从而使诺奖被人诟病。大概马悦然要一洗前耻,一定得找个极具代表的中国作家,依此表明他的中文通和超然地位,向中国人表达诺奖有见地有份量。因此综合人缘到市场,他选择莫言,那比选择任何其他华人区的名家,都会来得更有影响力。作为诺奖本身的政治与文化投资,可以说是最佳的。再看莫言,他的《蛙》写计划生育的无奈与必要,题材敏感,也让世界敏感,但他能把两难困境写得峰回路转,还能拿个茅盾奖,不正说明除了文字功底了得之外,要人缘极为厚实才行。
  
才顺,莫言的基本功没人否认,这是居于第一的必要条件。当然,有才的一大堆,还得必须是通畅型,就是够运气。莫言一路风顺,从来没有因作品被推上政治舆论的浪尖。加上红高粱电影一举走红,自然把他带向了世界的名堂。人出了名书就有销路,有卖头作品翻译就得力,接着就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所以说,人走运,挡都挡不住,如同张艺谋于中国电影,莫言于中国文学,都鲜活地被称知为中国的品牌象征。一部红高粱成就了两个人,既是奇迹,也是缘分。

现在想一想,不论高行健,还是莫言,都是八十年代文学狂欢时代走出来的那批人。像方方的大篷车,余杉的大学生宿舍,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白桦的苦恋,刘恒的伏羲伏羲,葛菲的褐色鸟群,余华的细雨中呼喊,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透明红萝卜,还有王安忆的长恨歌,形成一串脍炙人口的佳作连。八十年代的自由土壤,成就了这一代的弄潮儿。现在,有的沉寂了,有的被掩盖了,有的走下文坛,有的故世,但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则延续着原来的轨迹,继续慢姗前行,持续发展。他们现在仍然光芒不减,而且更有穿透力,在世界范围影响弥大。

在触及人的魂灵方面,在当时那个时代,苦恋人啊人是最甚的;在流行方面,大学生宿舍最普及;在社会现实方面,妻妾成群最犀利;然而略带神秘,披露弱势人被社会忽略,则唯透明红萝卜最沉重。

莫言的文字,具是从乡土故事讲起,但用的又是野味十足色彩斑斓的文字叙述,并且贯穿了一个人对女人母亲和故土的爱恋和尊重,牢牢扣住这个千古永恒的正面主体。他的文字里有点沈从文汪曾琪的影子,但手法有点现代的怪异与荒诞。虽说集中表现故土的现实:高粱玉米,红薯大豆,但表述的是离经叛道里的悲情欢合。他的文字想象力和对生活的夸张提炼,在张艺谋的红高粱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有时候写酷刑阴暗残酷,其场面和意境都是野蛮丑陋和血淋淋的,让人深感焦虑彷徨和恐惧。你想一下:馒头上爬着一只苍蝇,让人多恶心但画面却不失美丽,这就是莫言的文字交织。

莫言在中奖之后说,他最想介绍他的《生死疲劳》给大众,他说那里聚集了他的所有风格,作风更超前,人物更自由,动物眼睛可以看人世间。他说似乎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其实,我们看来,那里更有一点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之味道了。但他有自己的境界,像是颓废的世界里还漫存着围绕故土的史诗,在宗教式的巨大悲伤中写下土地的传说。

我家有个小说迷,说最气势辉煌的要算《丰乳肥臀》,那要拍成电影一定比红高粱还磅礴,一定可以再现三十年前的震撼,让世界真正认识不简单的莫言。

在公布诺奖后,诺奖组委会用中文对莫言电话采访,并把8分钟的音频上传至官网。莫言说,他会在今晚与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庆祝。一个北方汉子对一盘土饺子的大写,再现了文学里他对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张扬。

他说,12月10日他会到斯德哥尔摩领奖。是的,要去,要走出去。不过挺讽刺的,他和刘晓波都是北师大的校友,他的校友就走不出去。这大概也算文学的一笔。

------------
注1:文学奖的评选是公开的,但提名是秘密的,并且提名要保密50年;现在已知,1940,1950以及后来的1975,林语堂都被提名。1975是因为他接替川端康成在维也纳被推举为国际笔会的副主席,因为该会决议提名他给当年的文学奖候选,成为公开。主要著作: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无所不读,中国文化精神,当代汉英词典,苏东坡传,武则天传,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版,......

说老舍被迫害致死的前已收到诺奖的推荐函,只要填个表格给诺奖委发个回执就可以了,可惜,他死了。是真是假,再过5年就揭晓了,但愿那不是国人与诺奖的檫肩遗憾。
   


附录:  偏爱《生死疲劳》

  在接受采访时,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的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和家人包饺子庆祝

  谈到当年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莫言直言,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后来读得多了,就引发出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我首先感觉到有很多话要说,我发现通过文字表达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自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就开始写作了。”他坦言,当然他也想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改变个人的命运。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一步步探索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小时候   小学辍学务农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听闻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其二哥管谟欣很是欣慰,他认为,无论莫言最终是否得奖,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见,“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管谟欣比莫言大5岁,今年62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照看93岁高龄的父亲。他说,大哥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家里有很多书,从小莫言就爱看,所以中文基础比人家好。

  当兵时   投稿屡遭退稿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他一般都选择地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退稿信。

  1981开始发表之路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他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4年秋天,尚不知名的莫言得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赏识,进入该系学习。军艺的学习对莫言的创作影响巨大,他曾说:“军艺使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1985形成自我风格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与短篇小说《枯河》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1967年,12岁的莫言在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进行批斗。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再也不敢了,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

  《透明的红萝卜》属于莫言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

  1986引起文坛轰动

  在军艺的两年里,尽管白天要上课,但莫言还是写出了80多万字的小说,其中包括《红高粱》。小说《红高粱》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震动。

  莫言把《红高粱》电影版权以800元卖给了当时的摄影师张艺谋。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1988年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电影里,余占螯在红高粱地里拦路打劫戴凤莲,这场戏就在莫言的家乡取景拍摄。另外,导演霍建起把《白狗秋千架》改编成了电影《暖》,里面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1995身处风口浪尖

  在写完《红高粱》系列之后,莫言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38岁的莫言在1993年推出了长篇小说《酒国》,那时下海大潮汹涌,文学遭遇冷落。莫言闲居在高密家里,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和斟酌作品。

  1995年春天,莫言花83天完成了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洋洋50万言的小说因内容尖锐而引起轩然大波。在他获得“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各种冷嘲热讽接踵而至,批判、挖苦源源不绝。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杰作。对于争议,莫言曾说:“我觉得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要了解我的文学世界,你应该看看《丰乳肥臀》。”这是莫言一部总结性的小说,从此,他结束了从《红高粱》开始的高密东北乡家族小说的写作。

  2011获茅盾文学奖

  《丰乳肥臀》后,莫言暂停了小说的创作,期间写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还创作了很多散文等。直到1999年,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由此重返小说界。

  此后几年,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至今已经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其中,2009年底出版的《蛙》于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后期的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因为他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有些新的变化。在文学的道路上,莫言在艰难而又幸福地跋涉着。当年在《莲池》上发表《春夜雨霏霏》的那位20岁出头的青年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大事记

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调至《检察日报》工作。
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10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20位。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ingodwetrustforever 发表评论于
thanks for your summary on the autho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