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健主演的"远山的呼唤", 是一个北海道的爱情故事. 艰难的生活, 美丽的爱情, 暮色中远去的火车......
这一个, 也是爱的故事, 发生在中国和美国, 普通人身上.
(一) 远山的呼唤
这只是路途上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1987年, 家在纽约的杨贵平女士, 第一次去中国大陆.
她想到中国最落后最穷的地方先看一看.但是哪里最贫穷?她完全没有概念.
在飞机上, 坐在她身旁的乘客, 刚好在贵州农村有个农民培训班的项目, 便邀她一同前去.
参观后, 她听说还有更穷的村落, 就又走了七个小时的汽车路, 再走三个小时的大板车山路, 终于到达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贫困山村.风景很美,可那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乡僻壤, 山高, 地少, 被主流社会遗忘.
然后, 她看到了那些女孩, 清亮的双眸, 和她纽约的学生没有区别. 整个乡村共几百名6岁到12岁的适龄女学童, 有八成, 从来就没有上过一天学!
她忍不住流泪, 更忍不住心痛.一个孩子一年的学杂费仅为八美金, 只相当于在美国吃一两顿午餐的费用,而在当地,却能换来一个孩子一年黄金的学习年华.别的先不说,孩子们最起码应该识字. 她听到这么一些例子: 有妇女被拐卖去了外乡, 可是认不得字又写不出名,连家都没法回得来.
正是那些写满了要上学的满怀期待的目光, 让"希望工程" 成为中国最有名最重要的长期助学项目之一.
也正是那些满怀期待的目光, 让杨女士一回到美国, 就马上着手筹备. 1988年, 滋根基金成立. 头一年共有十人捐款, 集三千美元. 这笔钱, 得以资助贵州雷山几个乡村的两百位极贫困学生第一次走进学堂----7岁到12岁的孩子们挤在条件极简陋的课堂, 一起读一年级, 一起学写自己的名字.
从此的二十五载悠悠岁月, 每一年, 杨女士和滋根的义工们, 都会越海翻山, 再踏上那条通往远山的路. 而遍布美国各地的一群热心华人, 和中国最贫困山区的一大群孩子们, 命运从此就有了奇妙的交点. 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轮番上演, 虽然远隔着重洋, 却是一年又一年, 不断地 为对方而感动, 为对方的需要而牵怀, 更为对方取得的成绩而欣喜.
2001年, 随着中国的国力增强, 国家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为了改变零散的投入和分配不均的师资力量, 国家的做法是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关闭边远地区的小学校, 把孩子们都集中到城乡的中心学校去.
希望工程也撤了.
滋根却一直都在, 在边远农村教学的第一线, 聆听家长们的意见, 学生们的反应, 社区的变化, 用微薄的力量和声音, 不断地把意见归纳总结再反馈. 从成立第一天起, 滋根就带有海外学人较真细致调研的基因, 用数据和案例说话. 终于, 教育部开始正视并反思"撤点并校"带来的反面效果, 一刀切的政策开始松动, 民间的声音终于得到聆听和尊重.
低调, 草根, 民间, 民众对民众, 扎根在最弱势的第一线. 这一份二十多年的坚持, 弥足珍贵; 也正是这一份二十多年的坚持, 赢得了改变国策的可能.
(二) 小钱办大事
滋根的助学模式, 是一种"民众对民众"的直接援助方式, 没有中间环节. 通常是贫困家庭提出助学申请, 由滋根当地人员审定后上交批准. 基金的大部分用于小学到高中的助学金及完善教学设施, 部分用来资助及培训乡村卫生员, 小部分用于生产技术指导, 帮助留守的老人孩子克服生活困难,改善卫生环境, 鼓励创业,等等能够缓解当地政府压力,有利民生的种种实事.
为了保证分布在十几个省市的每一个项目都实施到位, 每一年, 滋根都会有义工奔赴各个项目点, 逐项跟进, 检查成效.
读书, 如一盏明灯, 照亮了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有跟踪报道说, 如果不识字, 一个人的移动范围是十五公里, 如果念完小学, 移动范围增加到500到1000公里. 也就是说, 拥有知识, 才会有自信, 走得更远, 拥有更多机会. 教育不但能助人走远, 还可以帮助当地人更好地思考和利用本土资源, 自力更生, 走出贫困的宿命.
滋根多年前资助的学童,已成为当地有用的人才,有的成为新一代的教师,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乡村卫生员,有的在外打工谋生.
春风化雨, 作育人材. 滋根的成功, 关键在于来自美国民间华人多年不间断的支持.
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远山的呼唤, 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的慈善之路, 也只是一个开始.
希望你能同行.
---------------------------------------------------------------------------------------------------------------------
www.zigen.org
(有兴趣者请跟我联系. 谢谢!)